夏春燕
從教師教學及研究的角度來看,初中語文教材解析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從文本中尋找到一根能夠撥動學生內心情感的弦。當這根弦撥動時,學生的情感就會隨著文字悸動,學生的情感就會升華,于是語文的人文性就自然蘊含其中。很多時候,撥動這根弦只需要一句話,而教師教材解析的任務之一,就是結合初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表現出來的認知規律,去尋找到這句話。本文就以《秋天的懷念》為例,淺談筆者所想所思。
《秋天的懷念》是作家史鐵生的作品,這是一篇懷念母親的散文。文章篇幅短小,還不到一千字,語言質樸平易。在人教版教材的編排當中,預習提示顯得非常有意味。它提出一個問題:沐浴在親情中,我們是否只知接受,不會感動,也不懂回報呢?
從接受親情開始,從學生的認知出發,可以邁開教材解析的第一步。從實際情形來看,今天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接受親情時確實是感覺理所當然的,這與很多因素有關,如家庭教育、家長的情感表達方式、學生對情感的敏感程度等,而這些因素會影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這是可以得到實踐的驗證的。
在教《秋天的懷念》的時候,學生常常會在私下交流的時候表述一個觀點:不是說要身殘志堅的嗎?為什么史鐵生的脾氣會暴怒無常?他母親的脾氣為什么那么好?……很顯然,這樣的閱讀認知說明學生在初步解讀文本的時候,并沒有因為作者的描述而使得學生心中那根情感之弦被撥動。而再往深處講,當學生在接受親情的時候沒有感覺,或者說感覺理所當然時,情感之弦是無法被撥動的。
應當說學生有這樣的認識屬于客觀現實,教師面對這一現實時所秉承的不應當是批判思路,而應當是解構再建構的思路。這個思路的實施仍然要從文本解讀開始。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去“咀嚼”一些句子: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之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這是為什么?她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這是為什么?她忽然不說了——這是為什么?
通過這些“為什么”的追問,學生往往會發動想象,并去尋找背后的邏輯關系。就這樣,學生習以為常的接受親情的冰層會被打破,他們就會走入感動親情的境界。
坦率地說,日常生活中人并不容易為親情所感動,作為成年人的教師,往往對生活中的冷暖有著更深刻的理解。生活中冷冰冰的事實,使得在教類似于《秋天的懷念》這類文章的時候,并不容易打開自己內心情感的閥門,因而也就很難真正以自己這棵樹去搖動學生那棵樹。而當教師內心之弦都無法撥響時,學生的情感之弦如何能夠振動呢?
但生活依然是需要感動的,教師依然要通過文本的解讀去感動學生、感動自己的。類似于上面的“為什么”的提出,就是這種努力。這種努力有時候可以得到學生的幫助,而彰顯出情感之弦的感人與華貴。
學生在探究上面的問題的時候,他們并不例外地發現:母親最喜愛的花兒死了,恰恰是因為母親放棄了自己的鐘愛,而將全部精力轉移到了兒子身上;母親高興得一會兒坐下,一會兒站起,這是一種內心喜悅驅動下的局促不安、坐立不安,對癱瘓兒子暴怒的脾氣無數次寬容之后看到兒子偶有向上的心理,母親的內心是激動的;她忽然不說了,說明母親以前一直是隱忍的,但在內心激動的情況下,卻又不由自主地表現了出來,這種“敏感”恰恰是母親對兒子的付出……
更可貴的是,在這樣的解讀中,師生忽然同時走入一個境地:那就是想象自己就是史鐵生,然后發現自己母親身上其實也有著類似的品質。因為自己的母親其實也無數次對自己隱忍過,面對子女在“狂妄的年齡”(史鐵生在《地壇》中的描述)的狂妄表達,無論是教師自己的母親,還是學生的母親,其實都有著寬容的態度。當師生情感之弦因為這樣的認識而產生共鳴的時候,你會發現課堂同時進入了交響的階段。此時師生心目當中的母親的形象忽然高大起來,“母親此時不再是個抽象的符號,她就是世間最偉大情感的代名詞”——學生在課堂上的感慨,讓所有學生瞬時進入了感動親情的境界。
無數人曾經這樣評價:《秋天的懷念》一文感人肺腑,字里行間無處不散發著濃濃的母愛,是培養學生熱愛父母、關心他人的情感的一篇優秀范文。顯然,這里的“培養”,實際上就是基于文本以引導學生對親情的回報。
筆者在教學設計亦即教材分析之時就想過一個問題:如果在教《秋天的懷念》時想讓學生知道回報親情,那我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深思熟慮之后筆者的回答是:既言且行。
言,是在課堂上。在文本的解讀之后,筆者提出問題:當我們領略了親情之后,我們就需要回報親情。如果是你,你會如何做?通常情況下,學生的答案是多元的:認真學習、尊重父母等,都是應然答案。
行,是在課后。筆者布置學生回家后給母親朗讀《秋天的懷念》一文,同時強調不必追問母親的感受,只求讀出你對母親的敬愛即可。同時可以思考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可以以什么樣的方式回報母親,此處亦強調不求一時,但求日復一日。
當學生的言行一致時,真正的對親情的回報就出現了,這種回報是文本解讀中情感之弦被撥動的結果,是教師解析教材而實施語文教學并體現語文人文性的結果。到這個時候師生會發現,“秋天的懷念”原來蘊含著那么一個含義:涼,或意味著豐收的季節,一個始終凝視著癱瘓兒子的母親的忽然離去,在兒子心中的諸多情感,都包含在“懷念”一詞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