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評/文 周志恩/評
[作者通聯:湖南永州四中]
小熊要爬很陡峭的雪山跟上媽媽,雖然一次次失敗滑下山坡,卻仍一次次奮力嘗試,最終成功登頂——這段視頻被競相轉發,人們紛紛為小熊的頑強和不放棄點贊。相信很多家長會拿小熊爬雪山的視頻去教育自家的 “熊孩子”,然而,你可曾想到,正是熊媽媽按捺焦慮、舍得放手、耐心等待,才賦予了小熊放手一搏、永不言棄、愈挫愈勇的意志和作風。
當下,很多家長因為孩子的教育陷入難以名狀的焦慮:砸鍋賣鐵“倒貼式”甩賣,只求有人把娃和作業一起接走;不陪作業,母慈子孝,一陪作業,雞飛狗跳;輔導孩子是“危險工種”,會要命!凡此種種,看似戲言,實則吐露了現實生活中,眾多家長面對孩子教育成長問題時的身心俱疲、苦不堪言,甚至真有年輕媽媽因孩子寫作業 “磨蹭”被氣到突發腦梗。
每當夜幕降臨,萬家燈火中,一幕幕與輔導作業有關的人間悲喜劇,在一張張書桌前輪番上演。一聲嘆息一滴淚,一聲吼叫一聲悲——每個窗口都投射出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擔心孩子不自律,管不好自己;擔心孩子不如別人而自尊心受傷、自信心受挫;擔心孩子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沒有立身之本、立足之地……父母的萬般焦慮擠壓了孩子身心成長需要的空間,大包大攬、嚴格管控只為許給孩子一個“幸福的未來”。愿望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違背規律地畫地為牢,時時管、事事管,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孩子長成了缺乏獨立性的“媽寶”。
其實,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家長們不妨學學那只熊媽媽,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去做、去體驗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擔應有的責任。家長要做的就是放手不放任、扶持不挾持、關愛不溺愛、寬容不縱容,著重培養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克服困難的信心和百折不撓的意志品質。
孩子終有獨立生活的一天,與其替他遮風擋雨,包辦一切,不如適當放手,讓他學會在暴風雨中挺立,讓他學會自食其力。只有這樣,才能見證成長,收獲幸福。
(選自2018年11月9日《新快報》)
【解 讀】
從《教育“熊孩子”首先學學熊媽媽》這一標題看,本文是說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的。何為 “熊孩子”?“熊孩子”會帶給家長哪些煩惱?如何教育“熊孩子”?想必這都是作者想要在文中解決的問題。
以正常的思維方式來構思行文,我們可以先定義“熊孩子”,“熊孩子”有哪些性格特點與行為特征,或者先描述“熊孩子”種種令人煩惱憂慮的表現,再歸納“熊孩子”的行為特征與性格特點。然后列舉家長面對“熊孩子”的種種無奈與煩惱,最后給出教育“熊孩子”的正確方式方法。這樣構思,比較符合正常的思維邏輯,行文顯得嚴謹有序,但是這樣寫缺少形象性,邏輯性較強,趣味性不足。
有鑒于此,作者不循思維常規,先以被人“競相轉發”的小熊爬雪山的視頻開頭,小熊憨態可掬,喜感十足,小熊“一次次失敗滑下山坡”又“一次次奮力嘗試”循環動作,令觀眾惋惜揪心,小熊最終“成功登頂”令觀眾喜悅歡呼。以這樣一段小視頻開篇,使得文章生動有趣、富有生活氣息、富有感染力。作者由小熊爬雪山很自然地聯想到家長教育“熊孩子”的事上來了,由小熊登山成功指出熊媽媽教育小熊的方法“按捺焦慮、舍得放手、耐心等待”之可取,因為正是熊媽媽的正確教育方法,才使得小熊能夠“放手一搏、永不言棄、愈挫愈勇”。
這樣開頭,自然會讓讀者想到這是一種類比手法,熊媽媽教育小熊的方法值得面對“熊孩子”的家長們學習、借鑒。
作者以熊媽媽教育小熊的視頻為引子,引出了如今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很有現實意義。如果文章內容不作修改,那么標題改為“教育孩子首先學學熊媽媽”,將引號的“熊孩子”換成不加引號的“孩子”,那么文章內容就與標題完全相符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