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小景/文 謝 召/評
[作者通聯:江蘇鹽城市第一中學]
10月31日是萬圣節的前夕,當晚,在青島地鐵2號線上,兩名過萬圣節的年輕人打扮怪異,一中年男子因看不慣,大罵對方“人不人鬼不鬼的,是中國人的恥辱。”視頻一出,便引起網友熱議。(北京青年報)
中年男子以中國人的名義,對年輕人怪異的行為進行辱罵,確實有不妥之處。但年輕人在地鐵這樣的公眾場合,扮成“僵尸新娘”“吸血鬼”等恐怖造型,有可能會嚇到老人和孩子,因而遭到更多人反對。
2016年,在四川成都地鐵也出現一群由少女化裝而成的死亡新娘、吸血鬼和僵尸,扮相驚悚、十分嚇人,成都地鐵對此堅決說“不”,很多人對成都地鐵的做法拍手稱贊。今年10月31日,北京警方也通過微博,提醒市民萬圣節不可過度放縱。
萬圣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11月1日,人們通過裝扮成妖魔鬼怪,以嚇走亡魂的方式慶祝。為慶祝萬圣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逐家逐戶地敲門,希望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圣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心理學家辛迪·戴爾·克拉克曾經在一次對費城地區六七歲年齡組孩子進行的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父母都低估了萬圣節可能會對孩子們帶來的恐懼。幾個世紀以來,萬圣節嚇壞了許多各年齡層的孩子們。因此,為了保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萬圣節在國外慶祝期間,更多進行正面的、陽光的引導,禁止孩子穿戴得過于恐怖和血腥,節日內容變得越來越“有規矩”。
近年來,中國也出現過萬圣節的活動,而且被演繹得越來越無底線。各種毫無節制的“刺激”造型出現在人流擁擠的場所,一些年輕人為了嘩眾取寵,恐怖的服裝、驚悚的造型、夸張的面具、稀奇古怪的活動……把西方的萬圣節活脫脫變成了裝鬼嚇人的節日。而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萬圣節了解并不多,加上這類節日與中國類似節日的差別太大,他們很難接受這樣的“新事物”。值得注意的是,在地鐵、街頭等公共場合,驚悚的妝容出現會嚇到一些不知情老人和小孩,輕者造成不適,重者產生心理陰影,他們甚至會因為恐慌而破壞公共秩序,造成踩踏等突發事故。
身處一個開放、包容的時代,我們接受新事物絕不能奉行 “拿來主義”。對于外來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理解文化內涵的基礎上,有選擇地吸收。首先要能精準找到與中國文化的交集,在比較中興利除弊,才能被大眾所接受。粗淺的“驚悚”“血腥”“夸張”的畫面,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這種做法只能被看做荒謬無知,嘩眾取寵。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萬圣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如果這個節日除了自娛自樂和驚悚,不能為我們留下什么,就應該及時終止盲目追隨的行為。我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上,挖掘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使之發揚光大,這不僅是我們文化自信的表現,更是每一位中國人的神圣職責和使命。
(選自2018年11月3日“大河網”百家號)
【解 讀】
本文是作者對 《北京青年報》刊發的一則消息有感而發的一篇時評。從標題看,作者是極力反對、堅決制止公共場合的“驚悚”妝容行為的。
作者先客觀引述報載的主要內容,然后表明自己的態度,中年男子的辱罵“確實有不妥之處”,扮相怪異的年輕人遭人反對。
作為對自己觀點的支撐,作者首先引述兩個實例,一是成都地鐵對驚悚嚇人的扮相堅決說“不”,二是北京警方微博提醒市民不可過度放縱。這從一個側面說明,“驚悚”妝容是普遍不受待見的。
接下來,作者追溯西方萬圣節的來歷,陳述西方人是如何對待他們這一傳統節日的。從萬圣節的來歷與西方人對這一節日的行為態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這一節日興起的最初出發點是好的,但也帶來了不良后果,容易對孩子們造成恐懼,因而西方人做了不少有利于保護孩子心理健康的引導,禁止穿戴得過于恐怖和血腥,節日內容變得越來越“有規矩”。
對照萬圣節的來歷與西方人對待萬圣節的行為態度,作者指出中國年輕人如今過萬圣節的種種出格的行為,實際上已經造成了嚴重后果,“把西方的萬圣節活脫脫變成了裝鬼嚇人的節日”,造成一些不知情的老人和小孩的不適,甚至產生心理陰影,甚至導致破壞公共秩序、發生踩踏事故的現象。之所以進行這樣一番對照,作者的意圖很明顯,就是期望如今的年輕人在過西方的萬圣節的時候,不能偏離西方人過萬圣節的初衷與基本遵循,不能有與這一節日源發地的人們完全相悖的行為舉動。
那么,如何看待如今的年輕人過萬圣節的種種怪異之舉呢?對待萬圣節這種外國節日應該持怎樣的態度呢?這是作者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作者認為如今的年輕人之所以會將萬圣節過得恐怖、驚悚、夸張甚至血腥,是因為他們犯了“拿來主義”的錯誤,全盤接受,食而不化,因此,他們這種與中國文化格格不入的做法“只能被看做荒謬無知,嘩眾取寵”。由此作者指出對待萬圣節這種外國節日應該采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態度,要有所選擇地吸收,必須精準地找到與中國文化的交集,才能在比較中興利除弊,最終被大眾接受。
作者最后站在“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的高度,發出及時終止盲目追隨的行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上的呼吁,勉勵人們樹立文化自信,自覺擔當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神圣職責和使命。
可以說,本文通過評論報刊刊載的一則消息,由如何過萬圣節擴而大之,推論出并闡析了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宏大主題,具有深刻的現實啟示意義。而文章由引述報載消息入手,通過議論表明自己的觀點,再援引兩則實例予以佐證,然后追溯西方萬圣節的來歷,陳述西方人自己的做法與態度,對照如今的年輕人過萬圣節的種種怪異之舉,進而分析其實質,指出正確的態度與做法,思路清晰,層次井然,結構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