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國
[作者通聯:湖北枝江市第一高級中學]
中學生寫議論文,在說理分析時的常見表現是 “為賦新詞強說愁”——空泛議論、空洞說理、無病呻吟,很多時候是在四平八穩地說正確的“廢話”。究其根本,缺乏分析說理的內在動力是重要原因。解決這一問題,不妨用一用“設置‘假想敵’”這一招。
所謂“設置‘假想敵’”,是指作者在議論某一個問題時,假定自己存在一個論辯對手,引出與自己對立的觀點,樹立論爭的“靶子”,并據理與對方辨析的一種論證方法。蘇洵在《六國論》中,開篇就運用這一手法: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作者開篇指出 “賂秦而破滅”這一觀點,可事實是六國之中只有三國賄賂秦國,為了彌補邏輯漏洞,作者立即引出“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一句,指出“不賂者以賂者喪”,從而讓自己的觀點無懈可擊。此處,作者正是借助假定的(“或許”)“論爭對手”(“有人”),通過反駁辨析來增強論證說服力。
寫作議論文,設置“假想敵”,是提升現實針對性比較實用的方式之一。很多情況下,優秀的議論文中一定有一個假定而強硬的“對手”存在。也許你的滔滔之理,正是在和“對手”的針鋒相對中,才得以更好的生發展開。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針對有些人在“九·一八”事變后散布的悲觀論調,鼓舞民眾,引領思想;毛澤東《反對黨八股》針對黨內長期存在、流毒很深的不良文風和工作作風,進行義正言辭的申討。這些滲透著大智慧、大義憤的見解,正是在和“對手”的思想交鋒中脫穎而出的。
另一方面,高考作文關于內容方面的指標,在基礎等級中表述為“內容充實”,在發展等級中表述為“深刻”“豐富”。如果我們在議論中成功地評析辯駁這種觀點,那么,議論文“內容充實”,甚至“深刻、豐富”的目標就不難達到了;而且,有了與虛擬“對手”的思想博弈,才可能將思考引向深入,才可能激蕩出真知灼見。
在寫作實際中,設置“假想敵”的標志性語言常常是這樣一些短語:毋庸諱言/生活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放眼四周,我們不難發現/或許有人說/或許有人認為/也許有人提出/估計有人會說……
社會生活中的負面現象,值得論辯的社會問題,與自己所持觀點相反、且有一定爭議價值的觀點,都可以成為 “假想敵”。比如探討“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表達方式”這一話題,無論是智能手機時代家庭成員“陌生化”現象(家人坐在一起聚餐,各人盯著自己的手機看,缺乏交流),還是年輕人“過年綜合征”之類的社會問題 (問收入、催婚,讓年輕人抑郁、焦慮、煩躁),都可以成為論述“假想敵”。
試看下面的片段:
豆漿加溫不長時間,就會沸騰。其實,給人的是假象,并沒有真正燒開。因為豆漿中皂素受熱膨脹會產生大量泡沫,被誤認為已經燒開。這種 “假沸”現象,社會上也存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身邊的一些人,也存在這樣只有表面現象的“泡沫”:有一種積極叫“假積極”,做事只有三分鐘熱情,但不愿腳踏實地,持之以恒;有一種勤奮叫“假勤奮”,整天忙忙碌碌,但不愿動腦筋思考問題,勞而無獲;有一種努力叫“假努力”,花費大量時間做瑣碎小事,但浪費時間,效率極低……
這就是一個引出 “假想敵”的典型片段。先說豆漿“假沸”現象,再引出我們身邊只有表面現象的“泡沫”——“假積極”“假勤奮”“假努力”,為下文的論爭與辨析設定了明確的方向。
文章有了“假想敵”,接下來,我們如何針對“假想敵”辯駁分析?
一是分析實質。透過現象,闡述分析 “假想敵”的內在本質,并讓這些本質特性昭然若揭,從而給予對方沉重一擊。試看下面的考場作文片段:
我們的生活中,不難聽到“命里有時終須有”“努力干什么,順其自然吧”之類的話,這些被人們奉為人生格言的“金句”背后,無所作為而又追求好結果的心態不言而喻。人們對于成功時刻投入過多的關注,導致偶然運氣的因素被無限放大,最終成為運氣決定論的擁躉。這樣看來,“佛系”心態又何嘗不是一種變相的運氣主義論?但生活絕不是靠運氣來經營的,年輕人對命中注定的肯定,無疑是對主觀努力的否定,是對人生掌控權的放棄,是對自己的放任自流。
——選自《用努力打破運氣決定論》
片段中加線句子再引出“假想敵”之后,用“無所作為而又追求好結果”“運氣決定論”“變相的運氣主義論”點明對方觀點的實質,又用“對主觀努力的否定”“對人生掌控權的放棄”“對自己的放任自流”三個短語構成排比,對其實質做進一步的闡釋,凸顯出對方論調的錯誤。這樣的論述分析有理性,不是在亂扣帽子,表現明顯的邏輯力量。
二是指明危害。分析負面現象或對方態度可能帶來的惡劣后果或產生的嚴重危害。實際上就是通過分析危害從反面論述自己的觀點。試看下面的考場作文片段:
當下,“佛系青年”“積極廢人”……這些熱詞廣泛傳播,這些青年“人設”大行其道。有的人會說:這些熱詞不過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這么嚴重呢?確實,單獨看來,這一系列“喪系”名詞,更多的是帶有一種自嘲的意味。但是,當這一堆“喪系”名詞頻繁地在社會生活中出現、流行乃至火爆,它可能不是一種人的自嘲自解,而是一個群體的自哀自憐。這些青年“人設”,傳達出來的是一種消極等待、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想法:我已經足夠努力了,歇一會兒理所應當。而且這樣的想法在群體內不斷得到響應,在不知不覺間腐蝕著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如果放任這樣的“喪系”思想傳播,會懈怠了氣力,軟化了精神。
——選自《警惕“喪系”,遠離頹廢》
片段中的加線句子在分析相關“人設”的實質(“一種消極等待、追求安逸、不思進取的想法”)之后,用“腐蝕著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懈怠了氣力,軟化了精神”,揭示了“佛系青年”“積極廢人”等青年“人設”可能產生的嚴重危害。這樣的辨析方法也往往和分析實質結合在一起來使用。
三是歸謬反駁。為了反駁某個論題,先假定它觀點為真或者邏輯成立,然后由它推導出荒謬的結論,來駁斥對方論點的虛假性,從而證明自己的觀點。試看下面的考場作文片段:
有人認為:滿屏都是“小鮮肉”的“娘化”現象是時代審美的倒退。我倒不以為然。近年來,娛樂圈、藝術界,作為公眾人物的集合,自始至終便存在著“硬漢”和“奶油小生”之爭。無論是早期的蔡國慶和姜文,還是如今的眾多小生和吳京,觀眾總要有個比較。但是,現在的文化獲取渠道不再單一,人們受教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審美觀也更趨多元,倘若每天一打開電視,用上手機,看到的都是戰爭劇中滿身傷痕的壯漢,亦或是各種健碩的肌肉男,這和文革時期翻來覆去聽八大樣板戲有什么區別?
——選自《審美標準應多元開放》
片段敘述“文化獲取渠道不再單一”“審美觀也更趨多元”這些前提條件之后,假定“每天一打開電視”“用上手機”,會出現“看到的都是戰爭劇中滿身傷痕的壯漢,亦或是各種健碩的肌肉男”這類現象,進而推導出“這和文革時期翻來覆去聽八大樣板戲有什么區別?”的結論,以類比凸顯對方觀點的荒謬性。這種方法實際上是通過迂回的方式來論述自己的觀點。
下面的這篇考場例文,在設置“假想敵”并用來增強論述針對性、豐富性和深刻性方面體現得比較充分。
精致不是“娘化”的借口
匡謝祎
不知道是什么時候,國內好像掀起了一陣精致風:坐地鐵,坐公交時,總會看到一些臉施薄粉,唇有飾色,眉顯黛黑的精致“仙男”。他們以講究的穿搭、精致的修飾、新潮的發型以及不凡的氣質出現在路人眼中,讓人賞心悅目。但這股精致風吹著吹著好像變了味,吹成了“娘化風”。①如果說日常對自己進行打扮以追求生活質量的行為大眾還能接受,那么因過度包裝自己而喪失男性該有的血性和擔當,恐怕沒有人愿意接受這樣的現實吧。
估計有人肯定會反駁:現在是和平年代,沒有戰爭,英雄的勇與謀無處施展,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精致的生活和精致的人生,男性“娘化”是一種無可厚非的現象,無須小題大做。②
這話可能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我不接受。
每次看到這樣的論調,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英國的紳士之風。有一篇文章曾介紹:英國學校要求那聲上學必須穿制服,必須打好領帶,鞋子必須是黑色皮鞋,襪子必須是黑色的……國家要求孩子從小就得學會精致,為什么孩子長大后沒有娘化?英國的紳士,舉手投足都是貴族氣質,自帶陰影的輪廓,深邃有神的雙眸,也有顏值,為什么不讓人有“娘”的感覺?
在我看來,英國培養的精致是修養與內在,而國內小鮮肉表現出的精致是對“韓流”的模仿,體現出一種浮躁的心態。因為小鮮肉有“顏”,很多人將其歸結為化妝,便紛紛模仿。在得到一定心理滿足感后,思想和行為便受到了一定影響,漸漸衍生一種 “偽精致主義者”,即以修飾來掩蓋內心真實,活在別人眼中,喪失個性,表面精致,背面令人無法想象。殊不知,沒有思想和內在的精致,完全沒有男子漢的風骨與氣度,③那不叫精致,只是“娘化”而已。就如一個熱評所說:“有些人身在‘娘’中不知‘娘’,固執地認為自己是精致,是講究。”
其實,“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娘則國娘”這話說得真的沒錯。一個人只活在“娘化”風當中,必定沒什么發展前途,某些當紅人氣男偶像在“小鮮肉”人設前止步,沒有任何突破,靠爆料、靠粉絲刷“存在感”,當青春年華逝去,他們的好日子差不多也就到頭了。④而反觀那些勇于擔當、心有抱負的偶像,則潛力無窮,不斷超越。硬漢吳京憑借《戰狼》系列,把中國硬漢電影推向新高度;張一山憑借《余罪》這一部劇,擺脫了觀眾心目中的童星形象,真正把硬漢小生這個形象印在觀眾心里。他們比當下的韓風“小鮮肉”更硬朗,也受到更多觀眾的喜愛。
所以,我希望“娘化”之風快快散去——我們喜歡的,是如陽光般燦爛,也如紳士般優雅,更有鐵肩道義的男生。
精致可以,請別“娘化”。
例文中,加線句子①引出“娘化現象”,加線句子②在此基礎上概括出一種典型論調——作者成功設置了“假想敵”;加線句子③分析本質,“浮躁的心態”“偽精致主義者”以及相關闡釋、“沒有思想和內在”“沒有男子漢的風骨與氣度”都屬于揭示本質的內容;加線句子④分析“娘化現象”對當紅人氣偶像自身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這些內容揭示了對方觀點的錯誤,從而論證了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從根本上說,通過設置“假想敵”來展開論述,就是借鑒一些駁論的思路,結合立論,有駁有立地展開論述。
在議論文的寫作中,我們往往需要有這樣的一個對立面,讓它阻礙論證的行進,而我們只有越過“假想敵”的“封鎖”,才能激蕩起思維的波瀾;同時,在與“假想敵”的論辯中,我們可以讓內容更充實豐富,讓說理更有邏輯力量,讓文章多一些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