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 陳志堅
國家統計局不久前公布2018年度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穩中有進。但這似乎并未徹底打消國內外一些觀察者的疑慮。這種疑慮的焦點,在于中國經濟到底是處在穩定合理運行區間,還是處在不穩定的慣性下滑區間。
判斷一個復雜對象的運行態勢,最容易引起行家們猶疑不決的是所謂“結構斷點時刻”(thetimingpointofstructurechange),特別是當這個時點不是短期,而是以數年為度量時,更是如此。以一個人的成長過程為例,15歲—18歲是身體成長的高速期,如果衡量指標是身高增速,那么這段時間無疑就是黃金增長期,每年增速都會很好。但到了20歲—25歲,這段時間變成了身心兩個方面綜合成長的高速期。這個時期,身體成長的速度稍微放緩,但心理的成長速度加快了。用身高增長作為前一階段的成長指標,用身心成熟作為后一階段指標,我們會發現各有適用,它們在描述兩個成長階段時得出的都是健康成長的結論。
但問題是,介于二者之間的18歲—20歲這一時期,正是從身高增長向身心增長的過渡期,到底用身高指標來衡量,還是用身心指標來衡量呢?如果用前者來衡量,身體的增長速度下降了;而用身心指標來衡量,又還沒達到心理素質成長的高速期。這就是結構斷點時刻,當指標誤用時,父母常把孩子這一時期的叛逆行為當成天塌下來的災難性事件。
中國經濟從2014年開始主動將超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調減,這是中國經濟這個超大復雜系統的內在增長要求。在此過程中,經濟增長的基礎動力逐漸從“出口導向加投資拉動”,向“創新驅動和消費拉動”機制轉變。這一時期是中國經濟結構裂變的斷點時期,超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變使速度指標下降,但因動力機制的轉化,經濟從量的拓展向質的增長轉換,經濟肌體內部的高端生產設計服務業、廠商中間品市場和多樣性消費業態,將使經濟在產業方面的提升更多表現為產品質量提高,市場具有對應的定價能力,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會更高。顯然,辨識這一時期最好的指標是結構斷點時期的對應復合指標。
為了避免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斷點時刻做出類似“叛逆期”糊涂父母的錯誤判斷,兩個長期被學界、媒體和社會忽視的概念必須澄清,即“增速下行”和“經濟下滑”,這兩個概念萬不能混淆。這兩年來經濟增速下行,但并非處在斷崖式下滑前的慣性下滑區間,而且它換來的是經濟質量的提升。四五年前,我們下決心要將超高增長的經濟速度調減到以6.5%為中位數的中高速增長區間,今天這個目標終于達到了,為什么有些人反而害怕呢?這些人要么是被中國經濟從青春期向成熟期的“叛逆”嚇壞了的“葉公好龍”,要么就是因方法論問題而看什么都不順眼的“九斤老太”。
方法論矯正后,不妨看幾個事實。如果中國經濟落入下滑的慣性區間,那么不論以價值度量衡量的GDP供給側三指數(一、二、三產增速),還是以物質噸位衡量的類托馬斯·羅斯基三指數(發電量、客貨運周轉量和能源使用量),都會系統性地低于上年增速。但實際上,中國經濟的兩類“三指數”都非如此。在第一產業中,3.5%增速是多年來的中位數;二產平均低于GDP增速,那是“三去一降一補”調整的目標結果,而且規模以上企業口徑的發電量和利潤都呈兩位數增長;三產增速遠遠高于6.6%的GDP增速。
總體來看,中國經濟老一軌統計欄目數字并未下滑。而且過去幾年,中國經濟市場型主體出現爆發性成長,數字技術支持下的互聯網和共享經濟增長速度,比上述存量統計變量的增速要快得多,但這些新增經濟成分還沒被制度性地調加到GDP統計欄目當中。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速相對下行但結構變遷速度加快的時候。我們不要隨著那些唱衰中國經濟的觀點起舞,而應對轉型期多一點信心和耐心。▲
(作者分別是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浙江省金華市政府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