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玲
我和女兒去上鋼琴課,去早了些,我在樓上看書等著,孩子在樓下和那里的老師打板球玩。當老師說讓媽媽下來時,我女兒說:“別叫她了,她在看書呢。”老師上來后感慨說:“你閨女將來錯不了!肯定愛學習!”
我們搬到新家是沒有買電視的,班級群里的家長知道后夸獎說:“真是好辦法。”但是我們不買完全不是因為怕孩子看,我覺得有些節目很好,應該偶爾看看。不買,只是對于我們倆來說,電視提供不了什么,無論是信息還是娛樂。晚飯后,我們各自看看書、做做家務,孩子如果完成學習任務,就看點自己喜歡的書、畫畫、做手工、玩小白兔,或者和爸爸玩桌游。有時時間充裕,她會要求在爸爸大屏幕的電腦上看個電影。
我覺得自己算是個終身學習者。上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出國留學和工作期間自然要大量學習,回國后仍然隨時在學。我過去做過教育和影視兩個領域的工作,現在好像也時刻都在輕微地跨界,所以更需要學。我看的書范圍很廣。搞兒童教育,只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書?那太狹窄也太無聊了。我什么書都喜歡看,商業思想、人物傳記、小說、藝術史、科技創新、傳統經典——要從多個角度去思考,每本書里都會有關于教育和成長的新啟發!
追溯上去,發現我爸媽都是特別重視學習的人。

小時候,爸爸是中文系老師,回家常常講同事孩子出國留學或者考上哪個大學、讀研究生、讀博士了。后來有一次老媽告訴我,在我上托兒所時,她每天騎自行車接送我,路上聊天,除了問當天的事情,再就是給我勵志——長大出國留學!我現在聽起來覺得特別詫異:那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周圍還沒幾個人出國,我媽媽自己是剛從小城市搬到省會城市,真不知道她那時哪來的這個想法!后來大學期間我真的特別想出國學習,我一直認為這是我自己決定的目標。現在中年之時,聽老媽這么說,有些恍惚——我自以為原創的目標,其實只是她多年前念叨所種下的種子,在若干年后發芽了!
我奶奶應該也是特別重視學習的。那個時候爺爺奶奶很窮,家里沒有地,是雇農,但奶奶居然能不惜代價讓我爸上私塾。她的這種做法導致了我爸成為能從山溝里考出來的大學生……
我們不能每天在孩子耳邊嘮叨:“你要努力學習啊!抓緊時間啊!”要想讓孩子動腦筋,我們自己總得先動些腦筋。我們有很多更高明、有效的方式可以影響孩子。比如,下次家庭聚會,可以和親戚一起聊聊祖輩和親戚的經歷,強調其中那些優秀的品質。聊這些時,可以順便說說孩子最近的一個小事,也體現了類似的品質。這種家族間的認同感可以深深地影響孩子,讓他覺得自己是屬于一個更龐大的整體。這種歸屬感將在很長的時期里給孩子力量。重溫祖輩的經歷,也是對祖輩表達傳承和紀念的方式。
有的家長喜歡這樣語重心長:爸媽學習不好,結果現在混成這樣,所以你要好好學習啊!或許,這是句真心話,但對孩子的成長益處不大。孩子能得到一點壓力,但他沒有得到一個比較積極的樣本讓他可以去認同。孩子在潛意識里常常在尋找父母的可認同之處,他們的內心渴望和爸媽一致。另外,如果家長總這樣念叨,以后孩子在遇到困難時,也許會想:“我爸媽也是這樣的,大概是遺傳吧,所以我也注定如此,努力會有什么用呢?”
不是每個家長都是學霸,但我們總能找出自己在生活中某個領域的學習故事來分享,這可能是學開車、學廚藝、學編織……
你喜歡這一學科,因為哪些具體的原因,講講你對這個學科或者學習內容的真實的、細節的感受。我喜歡數學,因為它很確定,五加五就等于十。我喜歡物理,因為它能解決實際問題,我可以給自己修理電器……
你努力學習的“弧線故事”——最初不喜歡或者學不好,具體遇到了怎樣的困難,后來經過哪些努力和得到了什么樣的外界幫助,采取了怎樣的做法,最后有了怎樣的改變。不論是關于學習的分享,還是講述家族故事,這種“弧線版本”都是最能給孩子力量的。它可以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讓他明白別人也會遇到問題、有失敗,誰都不例外,沒有人天生就成功,最關鍵的是中間堅持和努力的這部分。
我曾經對女兒說過,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是我們無法把握的,是不可控因素。在所有的事情中,學習是個少有的例外——這是一件你能決定的程度特別大的事情。你努力了、不斷改進方法了,你就會進步,這事可以自己說了算!
跟孩子分享不只是分享學習的結果,還可以分享各種學習的重要組成元素的體驗:好奇心、求知欲、探索嘗試、自控、練習、思考、對現象的歸納總結、發散思維、創造力等等。比如學做西餐,是怎樣查找資料、買食材、嘗試、失敗或者做得不完美、再嘗試、不斷改進。讓孩子隨時看到您的這個學習過程,看到其中的努力、挫敗、欣喜與收獲。
請記得,分享一定是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元素:
付出、努力、挫敗、堅持;
樂趣、滿足、成就感、收獲。
學習不是全苦或全樂,而是為了自己都渴望的目標、飽含信心與激情,而一直奮力向前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