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生物的學習不僅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了解生命的構成,更是為了發展學生對科學的探索能力,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和責任感,生物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品德。學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認識了社會,了解了自然,開發了智力,更要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老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傳統教學中老師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從老師處像小鳥取食一樣獲得知識。這樣的傳統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學生提高綜合能力,既增長知識又增長見識,既提高心智又認識社會的要求。而集約課堂這一概念很好地滿足了師生的需求。
關鍵詞:生物集約型課堂;人生觀;價值觀
集約原本是經濟領域中的一個術語,集約課堂是利用所有資源將其整合,在老師的帶領發揮下,由傳統的授受知識變為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的授受知識,并加強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實踐能力,以更加高效的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集約不只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更顛覆了教學內容,由純知識增長轉為內在修養和能力的提高,學生在集約課堂中與老師和同學積極互動,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可以說集約課堂的教學方式是最符合當代發展需要的。構建集約課堂需要以下幾點要素:
一、 促進師生互動,加強教師素養
集約課堂對老師的素養要求頗高。老師是學生認識世界的一扇窗戶,是學生成長的啟蒙者,教師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在人生之初對學科對社會和世界的認識。為人師表,就是要做好一個好老師的同時,以自己的德行影響學生,以身作則做好表率。學生會因為喜歡一個老師而用心學習該門課程,也會因為不喜歡某個老師而懈怠學業。現代教育對老師的素質要求更高,不僅要掌握學科文化,還要有人格魅力,做個全方位的優秀教師。老師語言風趣幽默,學生學的開心用心,老師語言倉促貧乏,學生學的枯燥疲憊,老師為人溫和暖心,學生放下心防傾訴,老師嚴厲呵斥,學生閉口不談。教師素養影響學生心靈成長,良好的素養是開展集約教學的前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老師要會從學生心里開導學生,學生沒有學習興趣,老師懂得用正確的方法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學習疲勞,老師教以正確的學習方法。老師是學生的導師,也是學生的朋友,只有深入走進學生群體,了解他們所想所需,與學生真切平等的交流,才能獲得學生的真心,更好地幫助他們成長。具備了以上素養的教師在開展集約課堂時會得心應手,這也是集約課堂的核心需求,以老師之手促學生成長。
二、 改變教學方式,研究教學內容
生物教學過程中很多抽象的概念和具體實物不能單憑借老師口述來教授學生,學生需要有具體道具或者情景來幫助理解。比如在講光合作用時,綠色植物白天在陽光的照射下,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夜晚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老師可以根據課本帶領學生觀看相關動態的紀錄片和視頻,甚至把花盆搬進教室,讓同學們切身感受植物的呼吸,做植物光合作用的實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既感受認識了大自然,又通過實驗增強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在與同學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加強了與同學之間的感情。
在講解動物細胞構成時,帶領同學們做細胞實驗,在顯微鏡下觀看細胞結構,分組討論交換意見,派代表發言,既給學生探究的時間,又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一些較為復雜無法親自做的實驗,通過觀看幻燈片、紀錄片習得。學生不再以書本作為唯一的知識獲取渠道,電視、手機,其他電子設備都可以加以利用,關鍵是老師要合理地應用和引導,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這些現代化工具,不至于誤入歧途。集約課堂中將書本知識用現代教學手段全新演繹,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興趣高漲,師生融合,集思廣益。
三、 安排教學順序,規劃課堂時間
傳統教學方式是老師全權授課,學生被動接受,課堂時間互動少,老師把大量時間用來教授知識和評講習題,學生也不能向老師反饋成果,長此以往學生容易感覺疲憊,落下的功課老師也不能及時了解。那么課堂時間如果重新規劃,增加同學向老師反饋的時間和師生互動的內容,學生參與性提高,積極性增加,既不會感到枯燥疲憊又使課堂更加生動。集約課堂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它與傳統課堂相反,老師花時間講述后,留下大量時間給學生討論,自主發言,與同學探索互動。老師再加以點評,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中不僅學習了知識,還提高了創新能力和展示自我的自信。課堂不再是以老師為主導,學生也是課堂的主角,學生能真正地加入知識的探討,能自主分析,主動發現參與課堂是集約課堂的最大優點。小組學習,代表發言,實驗論證這些方式運用到教學中來,需要老師安排好教學內容,規劃好課堂時間。怎樣在有限的時間里成就最高效有趣的課堂,是教師需要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初中生物集約課堂的探索還在進行,集約課堂不僅是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對教學內容的探索。集約課堂是以人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幫助他們更好地習得知識,發展自我,培養能力,樹立情操,提高修養是我們最終的目的。集約課堂使課堂不再枯燥,在玩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索,在探索中求索,在求索中成長。
參考文獻:
[1]曹芬芳.初中生光合作用迷思概念及其轉變研究[D].浙江:浙江師范大學,2009.
[2]李向農,朱長江.新理念新模式新實踐-華中師范大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的理論與實踐[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查有梁.50年教學和研究之經驗[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鄧加富.大氣培育大器 開放成就多元-浙江省青田中學課程建設與學校發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黃玲,江蘇省南通市,南通市小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