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中國商用車企業圍繞“綠動未來、智運天下”的主題,正在加大環保、新能源、智能網聯等相關技術研發與產品布局。
作為中國汽車走向全球的代表,中國商用車無論在市場規模還是市場地位上均占據全球主導地位,甚至遠銷發達國家。同時,中國商用車也正面臨市場下滑的困擾以及技術變革的沖擊,處于轉型升級的發展新階段。
那么,中國商用車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是什么?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商用車行業還有哪些距離需要縮短?
日前,在“2019中國商用車新生態高峰論壇”上,陜汽控股黨委書記、董事長袁宏明給出清晰的解答。
現在:嚴苛需求之下的優勢
具有生產資料屬性的商用車,因為其“賺錢”的特殊用途,注定對產品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商用車50萬公里還享受免保服務,且從出廠到報廢要運行150萬公里左右。這種嚴苛的要求是乘用車無法比擬的。
同時,中國商用車的發展又與政策息息相關,面對日益嚴苛的排放標準,中國卡車的油耗水平不升反降,足見其產品技術提升的深度和廣度。
據袁宏明介紹,雖然中國排放標準的實施比歐美、日韓等國家晚了十幾年,但中國商用車行業用15年時間追平差距,甚至高于發達國家排放標準。他說:“排放標準是指揮棒,指引著中國商用車行業沿著健康的路線發展。理論上排放標準提升油耗增加,從國二到國六,中國卡車卻給用戶帶來油耗成本的下降。因為我們在發動機效率、整車匹配性、動力系統優化、輕量化、低風阻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發工作。比如輕量化材料的應用,在不降低產品可靠性的前提下,每輛車能節省幾十萬元的燃油費用。”
袁宏明認為“2019中國商用車新生態高峰論壇”的主題——“綠動未來 智運天下”恰恰總結了商用車行業的最終發展方向。現在,中國商用車企業圍繞‘綠動未來、智運天下的主題,正在加大環保、排放、新能源、智能網聯等相關技術研發與產品布局。他分析說:“新能源、智能網聯對于中國商用車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最有可能實現超越并占位全球頂尖技術的細分領域之一。首先,新能源商用車的范圍不應太小,除了純電動還有其他替代燃料,燃料方式將會是多樣的。隨著中國新能源技術的不斷發展,新能源商用車的燃油成本正在大幅下降,比如陜汽純電動卡車同比燃油車,能源消耗成本下降60%~70%,環保節能的同時也為用戶帶來價值地提升。其次,中國商用車在智能網聯方面發展正在快速落地并取得較大成績。目前,中國卡車企業基本全部實現L3級應用場景自動駕駛的自主研發,部分企業已經達到L4級。”
目前,在中國物流運輸過程中,第一大成本支出是燃油費,第二大成本支出是駕駛員成本,而智能網聯技術恰恰能降低這兩大成本,并帶來車輛安全性、可靠性的提高。同時,車輛聯網后收集的實際運行數據將為下一代產品研發提供最真實的數據支撐。正如業內認識達成的共識一樣:智能駕駛將優先在商用車行業實現商業化落地。
未來:不掌握核心技術終將被取代
企業、行業的進步發展都離不開憂患意識。只有清醒地找到短板,并努力補齊短板的企業,才具有長期發展的競爭力與活力。無疑,快速發展的陜汽始終具有憂患意識。
袁宏明強調:“雖然中國商用車行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仍需商用車同仁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任何時候,不掌握核心技術的車企最終都將難改被取代的命運。比如新能源商用車需要圍繞新能源研發出專用新能源產品,而不是簡單將發動機換成電機。再如,只做低附加值的駕駛室焊接、組裝工作,仍屬于低端制造等。”
其實陜汽早在2018年就提出了邁向高端的企業目標。陜汽的研發團隊始終堅持滿足用戶需求、創造需求、引領需求的研發理念。陜汽人深知無論企業發展到任何階段,只有持續關注產品全生命周期,持續關注用戶運營全過程,迅速將用戶需求轉化為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不被市場淘汰。2018年,陜汽推出了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自主正向開發的全新一代HD產品,性能優異、高端智能、安全環保,將全面引領國內高端重卡市場潮流。產品開發過程是技術的系統集成,就是根據不同細分市場的特點,比如地理環境、行駛工況和運輸模式等,采用不同的技術進行產品集成,這在陜汽新一代HD產品開發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HD產品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技術預先研究,包括自動駕駛技術、環境感知技術、大數據研究和基于客戶實際使用過程的故障診斷系統等的開發,這些都為HD產品能夠站在商用車技術制高點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袁宏明提醒,中國商用車的很多自動駕駛技術來自于歐美發達國家,這給中國商用車企業帶來一定的風險。中國商用車企業應該繼續發揮一天當兩天半用的精神,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核心技術方面的差距。
袁宏明呼吁:“首先,中國商用車行業還存在多部門管理、標準不統一的弊端,希望早日建立和完善公平、法治的行業環境,助力中國商用車做大做強。其次,汽車行業內跨學科研究的人才仍然短缺,這樣導致中國商用車的發展方向很難確定。第三,中國商用車行業的產業鏈協同、共享還有待提高,車企之間、車企與零部件之間不開放、不兼容的情況,將給產業升級帶來巨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