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郭陽 劉立峰 楊磊

摘? 要:對生產建設項目實施監督管理是各級行政主管部門應盡的職責。遙感影像在快捷性、客觀性、直觀性和全局性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是一種理想的非接觸式高效監督手段,可以很好地服務于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提高監管效率。該文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我國在進行水土保持監管的工作時各個地區監督管理手段參差不齊的現狀,就如何能夠更好地利用遙感影像的多種優勢,該文對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遙感影像;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信息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S157? ? ? ? ? 文獻標志碼:A
1 監管現狀
就目前來看,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中還存在一些常見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不能與時俱進,對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利用不到位,各個地方存在的監管水平層次不齊,既有“遙感影像收集+移動終端現場信息采集復核”高精度、全方位的方式,也存在傳統的“人、車、相機”現場檢查方式,對一些水土流失等常見的情況很難做到全面有效的監督管理,導致監督管理的水平不高,效率低下。
2019年水利部開展了《2019年度水利部水土保持監管遙感解譯與判別項目》,項目的工作范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含港澳臺地區),除新疆、西藏、內蒙古東部(興安盟、呼倫貝爾盟、赤峰市、通遼市)以及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區域以外地區,總面積約550萬km2。旨在監管項目范圍內未批先建、未批先棄和超出防治責任范圍的生產建設項目。
2 監管內容
水土保持區域監管的主要內容與指標主要包括6個方面。1)擾動地塊邊界。2)擾動地塊面積。3)擾動地塊類型,包括棄渣場和其他擾動地塊等。4) 擾動變化類型。包括新增擾動、擾動范圍擴大與縮小、不在擾動等類型。5)建設狀態。擾動地塊所處的施工階段,分為施工、停工和完工。6)擾動合規性。其包括合規、未批先建、超出防治責任范圍和建設地點變更等4種情況。
3 監管中存在的問題
生產建設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圖件不規范、無地理坐標、合規性鑒定困難等問題都亟待解決,這些都給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帶來困難。具體分為以下2個方面的問題。1)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缺乏健全的監督機制,導致一些圖件不規范,不符合規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在生產建設的批復中,部分方案對水土監督防治責任范圍沒有明確的規定。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中采用遙感影像解譯技術,能夠有效的解決因為防治責任范圍不清晰,導致范圍矢量圖件和專項設計矢量圖出入差距大的問題,能夠借助最新的技術手段準確判斷合規性。2)部分項目未批先建。有的建設單位存在著項目先建設后批準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問題是生態保護意識比較淡薄,水土流失防治責任不到位,這些問題在房地產開發項目中尤其嚴重。在我國城市化建設的進程中,房地產項目發展迅速,審批的手續速度比較慢,導致很少部分房地產項目辦理了相關水保手續。雖然水土保持的相關部門極力推進與房地產有關的此項工作,但由于房地產項目涉及的部門比較多,統一協調起來難度大,后期補辦手續比較困難。
4 通過遙感影像解譯的監管的方式,對項目擾動范圍解譯生成擾動圖斑
4.1 基礎數據收集
主要包括已入庫生產建設項目位置信息提取、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最新遙感影像和基礎數據的收集整理等工作。
4.2 遙感調查
遙感調查包括生產建設項目擾動圖斑解譯標志庫建設、參考建立的解譯標志進行擾動圖斑室內遙感解譯等主要工作。
4.3 解譯
建立監管區域擾動圖斑矢量文件(polygon),建立屬性字段。利用相關軟件進行遙感解譯工作,并初步判斷、填寫擾動圖斑相關屬性信息。
4.4 合規性分析
根據擾動圖斑室內解譯結果和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信息化監管要求,對數據進行處理;對擾動圖斑矢量圖與防治責任范圍矢量圖進行疊加,結合處理后的數據,初步判定擾動圖斑的合規性。
4.5 形成成果文件
將疑似違規擾動圖斑制成復核底圖,并準備對形成的成果文件進行現場復核。
4.6 監管結果應用
對擾動圖斑進行現場核查,根據復核底圖,現場復核人員到達圖斑位置,通過手持移動端采集現場信息,將監管的6項主要內容與指標錄入移動端,上傳至服務器。再根據現場復核情況,對擾動圖斑進行修正,符合要求后錄入系統。根據入庫的監管數據督促生產建設單位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如圖1所示。
5 建議
5.1 完善水土保持方案,規范防治責任范圍上圖
為了更好地實現水土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收集完整詳細的方案資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沒有科學完備的水土保持資料,則會嚴重影響后續合規性分析和擾動圖斑分析。在對水土方案進行編制時,有一項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矢量圖,為以后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5.2 優化防治責任范圍圖與遙感影像地理配準
針對防治責任范圍圖不清晰、特征點不明顯和缺少地理信息等影響上圖效果的情況,通過高分辨率地圖影像查找、確定明顯特征點,從而進行項目防治責任范圍圖與遙感影像地理配準。
5.3 通過遙感影像高頻率的監測獲取擾動圖斑,消除監管盲區和漏洞
通過衛星影像可以快速、準確地發現工程擾動面積及位置,及時對發現的違規亂堆(棄)、未批先建等項目進行監管,消除監管盲區和漏洞。
6 展望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遙感影像技術逐步向智能化、自動化程度、高精度方向不斷加深研究,最大限度地去利用高分遙感影像技術取得的成效用于地理測繪、環境監測、安全巡查、應急救援等領域。
7 結論
綜上所述,該技術手段與傳統現場檢查方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1)遙感影像數據可為監督管理取證提供客觀、全面的依據。2)現場信息采集效率高、成本低。3)操作簡單,不易受施工現場及復雜環境影響。4)能夠有效地協助監管部門及時發現未批先建、擾動圖斑超出防治責任范圍等違法行為。
通過遙感影像可以獲取大部分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管的現場技術指標。并且能對生產建設項目擾動狀況和水土保持措施落實情況等進行全覆蓋、高頻次、精細化和規范化的監管。根據現有的技術條件,推行信息化的監督管理方式,可以改變全國各個地區監督管理手段參差不齊的現狀,建立統一監督管理方式和監管技術標準。
參考文獻
[1]姜德文,亢慶,趙永軍,等.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技術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2016(11):1-3.
[2]曾麥脈,趙院,李萬能,等.無人機在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天地一體化”監管中的應用[J].中國水土保持,2016(1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