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指人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想象是文藝創作的起點,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和藝術。
1.多面展開,豐富想象。在寫作中,利用事物相近、相似、相通或相反的關聯,多層次的想象,突出事物的形象甚至內涵。
2.切合實際,合理想象。生活對創作起決定作用,藝術的真實總是緣事而起,緣景而發。例如《后天》中想象出的大自然對人類的懲罰,《2012》中人類對自然災害的反抗與自我救贖合理真實;《流浪地球》中作者對人類在極寒天氣中的受凍過程的分析,對發動機位置的設置等,都經過了無數次的模擬分析……唯有建立在真實基礎上的想象,讀者方能毫無違和感地進入作者所創造的虛構世界。
3.注入美、善,升華想象。作品要感人,就必須有真實動人的情感。寫作者要在各種矛盾斗爭中設計自己特有的生活真情,通過作品中人物之間的真實情感表現出來,特別是在矛盾的細節描寫中,這些美與善表現得淋漓盡致。情真、心誠,由生活而藝術,作品才能有益于讀者,有益于社會。
下面是科幻作家弗里蒂克·布朗寫的一篇被稱為“世界上最短的科學幻想小說”。請你續寫這篇小說,不少于800字。
地球上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
《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人》續寫
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自他從“冬眠艙”中醒來已經10天了,可他還是對這個地球有著深深的絕望,還是不敢面對50年前所帶來的創傷。(與小說銜接略顯生硬。)
他獨自坐在房間里,孤獨感包裹著他,一種窒息的痛苦使他喘不上氣。這時,門被敲響了,他飛一般地沖向門口,竟然比家政機器人還要快上兩秒。他不敢奢望看到“人”,但又害怕看到另一種“人”……手竟顫抖著扭不動門把,終于他打開門,什么都沒有,空空如也……(心理變化太快,未能細膩地展現歷經生死后的脆弱與復雜。)
他還是看到了那片他不愿意看到的世界:焦黑的土地、黑霧般的天空……它們無一不在控訴著這里發生的一切……他已經不記得事情的開端了,只記得局部戰爭演變為全球戰爭,有的拼命想稱霸,有的拼命中立,都毫無例外地卷進了這場戰爭中;房屋被建起又被摧毀,焦黑的殘骸遮蓋了土地原本的顏色。無數的科學家被迫投身于戰爭中,人類曾經預測過外星人會入侵、地球會被小行星撞擊……結果啊,人類卻是被自己的殘忍所害死了。(對戰爭的開端及核戰爭的描寫顯示物理知識生疏。)
他決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荒蕪的世界。他坐上他的飛船,打開自動飛行模式,調到慢速,透過船艙,入目一片荒蕪死寂,焦黑的土地,混沌的天空,沒有生命的回響,只聽到飛船內引擎機械的響聲。生物在哪?50年前的一次戰爭導致大多數生物滅絕了,之后的一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人們一邊懺悔一邊戰爭,毀滅了最后一點生機。(心理過渡生硬。)
他隨著飛船麻木地飛行著,映入眼簾的只有無邊的灰黑與蒼涼……他突然感覺到熱意。熱?怎么可能?經歷戰爭后的世界,全球溫度持續恒定,再沒有所謂熱帶、寒帶了。他打開飛船底艙的紅外掃描成像儀,他看到一條巨大地裂縫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張裂著,一寸寸土地隨著張裂不斷落入滾滾巖漿,滾燙的火舌拍打著巖壁,蓬勃著熱烈的滾燙的力量。記憶中的地球儀上好像沒有這條裂縫,是什么時候出現的呢?難道……地球在“修復”創傷,將重新產生新生命?他感覺到了悲哀,萬物的靈長啊,難道還是逃不過消亡的悲劇?
敲響他門鈴的究竟是什么?可能是還未覺醒的史前生命吧!
突然之間,飛船響起了怪異的響聲,響個不停,而他在恍惚間似乎看到了天使,她身旁簇擁著那些他從來只在書上看到的生命,那金色的光芒中,他昏昏欲睡。終于抵擋不了,他睡著了。(結尾略顯倉促,主題不明。)
修改建議
1.虛構的世界要有生活真實、物理真實或心理真實的基礎。要突出特定虛構場景的真實性。在描寫戰爭或戰后世界時要注意。
2.想象應該多面展開,盡可能全面展示故事的框架與內容。如戰前的世界以及人類生活狀況。
3.帶入自己對世界的審視和追求。即使是虛構的“我”醒來之后的行為,如出去尋找敲門人時觀察外面的世界也要用心雕刻,感動讀者。
守 望
——《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人》續寫
◎徐 嶸
地球上的最后一個人獨自坐在房間里,這時忽然響起了敲門聲。“是誰?難道除了我之外還有人生存?在遙遠的核冬天后,他怎會這么快找到這人類最先進的防空洞的門的?”他從“冬眠艙”中醒來已經整整10天了,雖然在“冬眠艙”中睡了整整50年,可50年前那慘絕人寰的一幕似乎剛剛過去,那些撕心裂肺的哭喊,那些震天撼地的沖擊,那一朵接一朵在太陽下綻放的蘑菇云……短短的幾個小時,人類將他們儲存了近千年的核力量毫無保留地傾瀉在無限繁華又百孔千瘡的地球表面……(切入更加自然。)
他獨自坐在房間里,被孤獨和一種莫名的恐懼包裹著,這種痛苦使他窒息。在剛剛過去的10天,周圍的世界,除了心跳是他能聽到最有力的生命之音外,剩下的只有寂靜。他無數次回憶自己的過往,無數次與智能服務員對話,終了無生趣。“咚咚”,敲門聲再次響起,他猛然抬起頭,眼中閃爍著喜悅的目光,期待又恐懼,他不敢奢望看到“人”,可也害怕看到另一種“人”。手邊的武器控制鍵和開門鍵,不知道按下哪一個。沉寂許久……終于,他點開了視頻監控,門外什么都沒有。(心理描寫更加細膩、自然。)
他還是看到了那他極不愿意看到的世界:焦黑的土地在冰川的覆蓋下向無限遙遠處綿延,沒有一絲生氣!他已經不記得事情的開端了,只記得為了僅有的幾處能源和水源,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卷入了這場戰爭。戰場成了武器的試驗場,無數城市被摧毀,地面上的巖石、土塊汽化,塵埃遮蔽了太陽……人類曾經預測地球文明可能毀于外星人入侵、小行星撞擊地球……可是,一夜之間,竟冰封于人類自己所制造的最可怕的冬天。(簡單、真實、科學地再現被毀前的一刻。)
他決定出去走走,看看這個荒蕪的世界。他啟動“方舟號”微型飛船,調到慢速,透過船艙,入目一片荒蕪死寂——焦黑的土地、混沌的天空,沒有生命的回響,只聽到飛船內冰冷引擎聲。“敲門的人在哪兒?難道那次戰爭后,還有我這樣幸運兒存活下來?”
他隨著飛船麻木地飛著,映入眼簾的只有無邊的灰黑與蒼涼……他突然覺得熱。熱?怎么可能?經歷戰爭后的無限冰封,全球溫度持續恒定,再沒有所謂的熱帶寒帶了。他打開飛船的掃描儀,發現一條巨大的裂縫正慢慢張裂著,無數巖土隨著地面的張裂,落入滾滾巖漿中,原來是某處火山爆發了,從地心涌出的熔巖不斷拍打著巖壁,蓬勃著要溶化一切的滾燙的力量!“唉!記憶中這火山從來沒有如此活躍過,是什么時候這樣的呢?難道……地球在‘修復創傷?”文明真的要又一輪從頭開始?他感覺到了悲哀,萬物的靈長啊,難道還是逃不過消亡的悲劇?
敲響洞門的究竟是什么?
突然,飛船控制室響起了動力報警的凄厲長音,他趕緊停止了緩慢而麻木的飛行,朝著防空洞飛速而去。
他又把自己放進了“冬眠艙”,設定了“隨時喚醒”模式,如果還有敲門聲響起,他會在第一時間被喚醒并走到門前。伴隨著喚醒模式的是一首永遠單曲循環的古老歌謠:“鳥、鮮花、萬物眾生都一樣/共生、共享時間空氣與陽光/年輪在流轉,薪火代代相傳/今天雖短暫,過去的就是永遠……”(主題更加鮮明,情感更顯沉重、憂傷。)
升格點評
相比原文結尾處的模糊,修改后從開篇到結尾一以貫之的“我”在等待,但并不是地球文明的消失,而是充滿了希望的輪回。帶給人們真誠、勇氣與希望。修改之后的文章更加注重遣詞造句,語句更為凝練,素材更為豐富、感人。更注重細節描寫,如對“他” 回憶以前世界,聽到敲門聲后的反應,相比原文,更加細膩、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