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佳平
上海松岳電源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804
鋰電池生熱首先會對自身造成影響,導致電能輸出功率不穩定或中斷,由于電能是新能源汽車的驅動能源,一旦出現此類現象就代表汽車失去動能,這對于高速行駛的新能源汽車而言十分危險,其次熱能還可能對周邊線路造成影響,間接引發其他故障。由此可知鋰電池熱管理系統的重要性,但該系統在不同新能源汽車中的設計方式不同,就這一點文中將提出兩種熱管理系統設計方案,并對兩者進行仿真測試對比兩者優劣。
鋰電池生熱機理可以幫助我們對電池溫度進行預測,同時給予熱管理系統設計信息支撐,因此有必要對此進行分析。根據相關研究得知鋰電池生熱原因有四,分別為焦耳熱、反應熱、極化熱、副反應熱,四者在鋰電池運作中同時存在,因此電池總生熱量為四者相加之和,但要確認總生熱量數值就必須先確認四者實際熱量,就這一點下文將對四者產生機理與計算方法進行分析。
2.1.1 焦耳熱
焦耳熱是在焦耳原理下產生的熱能,即鋰電池的殼體、極柱、正負極等組成部分都存在內阻,相應在運作中電流會與內阻接觸激發焦耳原理,最終出現焦耳熱。焦耳熱是鋰電池運作中最主要的熱源,其恒定為正值。關于焦耳熱的計算方法見公式(1)[1]。

式中Qj代表焦耳熱;I代表電流大小;RΩ代表電池歐姆內阻。
2.1.2 反應熱
鋰離子電池的工作原理為:鋰離子、電子之間不斷進行正負極的嵌入和脫嵌,這一過程代表電池運作時內部粒子存在轉移動作,此動作就會產生反應熱。根據理論可知反應熱可逆,代表電池無論在充電或者放電條件下熱量大小都是相等的,但正負相反(充電為負、放電為正)。關于反應熱的計算方法見公式(2)。

式中Qr代表反應熱;m代表電極質量;n代表電池數量;QI代表電池正負極化學反應總生熱量;M代表摩爾質量;F代表法拉第常數。
2.1.3 極化熱
極化是鋰電池運作中必然存在的現象,具體表現有三:①因歐姆內阻導致的歐模電阻極化;②因電子移動速度超過電極反應速度導致的電化學極化;③因鋰電池內鋰離子擴散速度低于電極反應速度導致的濃差極化。在任意極化表現下都會帶來壓降,相應就出現了極化熱,極化熱同樣恒定為正值。關于極化熱的計算方法見公式(3)。

式中Qp代表極化熱;Rp代表極化內阻;R0、Rn、Rd代表以上三種極化現象,說明三者將同時存在。
2.1.4 副反應熱
副反應熱是一種出現概率、造成熱量較小的鋰電池熱源,即只有在鋰電池過充電或過放電條件下,導致電池電極材料出現分解狀態時才會出現副反應熱。就這一點可知,現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運作中基本不會出現過充、過放現象,因此副反應熱可以忽略不計。
在鋰電池生熱之后,熱能對傳播到周邊物體上,這一表現即為鋰電池的傳熱現象。傳熱現象的機理表現有三,分別為熱傳導、對流換熱、熱輻射,下文將對三者進行分析。
2.2.1 熱傳導
熱傳導是一種利用肉眼不可察介質實現熱能傳播的物理現象,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例如當鋰電池生熱之后,附著于鋰電池上的粒子溫度就會升高,隨后因為粒子存在無序運動行為,所以當帶有溫度的粒子與周邊事物接觸,就實現了熱能傳播[2]。
2.2.2 對流換熱
對流換熱是一種以流體為介質實現熱能傳播的物理現象,即當流體整體存在溫差時,受流體的宏觀位移使得溫度相互混合,由此就實現可傳熱。另外,對流換熱同時還具備熱傳導的特征,即只有在外部與流體之間存在溫差才能實現熱能傳播。
2.2.3 熱輻射
熱輻射是一種不需要介質或媒介就能實現熱能傳播的物理現象,即任何溫度大于0k的物體都具有吸收熱能的作用,相應受發熱物體粒子運動下產生的電磁波影響,會導致其他物體溫度升高。
方案一設計中,首先依照5mm的間距將所有鋰電池分為兩列,通過條形支架對電池進行固定、支撐,支架的安裝與安裝面平行,其次進行空氣進出口設計,主要采用矩形形狀。表1為方案具體數據;方案一設計結構見圖1。

表1 方案具體數據

圖1 方案一設計結構
對方案一運作進行理論分析:氣體將通過箱體的左下方進入箱體內,方向為水平向,通過內設導流板(因導流板并不會影響到模型運作,因此在設計部分省略)使氣流均勻滲透到電池間隙,利用氣流流動帶走電池表面熱量,再從右上方出口排出,由此實現散熱。在整個設計當中,因為支架緣故氣流進入箱體后并不會出現紊亂,而是不斷朝出風口發展,可保障散熱功能的有效性。
方案一的特點在于風力進入箱體后可以均勻的對每個電池進行散熱,但該方案的面積較大,可能不適用于內部空間較小的新能源汽車,就這一點本文將在方案二中,采用與方案一相同的材料進行熱管理系統設計,旨在降低系統面積,且不影響散熱能力。圖2為方案二設計結果。

圖2 方案二設計結果
根據圖2可知,方案二與方案一的根本差別有二,即電池排列均采用階梯形式,由高至低各相差50/7mm,此舉使得箱體的高度減小,且不需要采用菱形箱體來進行設計,說明系統面積得到降低;為了不影響到散熱能力,方案二中并沒有安裝導流板,此舉是為了避免導流板對風力的阻隔,提高了系統內部空間的空氣密度與強度,確保散熱能力不會降低。綜上,方案二的使用更具優勢,建議采用這種方式進行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熱管理系統設計。
介于方案一、二的散熱原理都在于風力,因此在仿真測試當中,主要模擬一個風力環境,再將兩個方案模型放入該環境當中,通過數據可知兩者優劣。風力環境參數為:進口風速依次設置為1、2、3m/s;系統初始溫度及進氣溫度為25℃;放電倍率為3C;仿真時間10min[3]。
根據方案一仿真測試結果可知,方案一在不同風速條件下電池溫度分布并沒有發生變化,都存在上部溫度低、下部溫度高、左側溫度低、右側溫度高的現象,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方案一的散熱效果實際上仍舊存在不均勻的現象。
另外,通過觀察發現在方案一進風口角度上,其在風速為1m/s時左右兩側電池溫度出現了較大的溫差,但上下電池溫度沒有出現影響;在風速為2m/s時左右兩側電池的溫差值大幅減小;在3m/s時左右兩側電池的溫差值并未發生變化。綜上可知,方案一的散熱必須建立在較強風力的條件下才能發揮有效作用,但能效存在較大上限,并不存在“風速越大則散熱效果越好”的表現。
根據方案二仿真測試結果可知,方案二在不同風速條件下電池溫度分布同樣沒有太大變化,但在各鋰電池的溫度豐富表現相對良好,溫差數值不大,說明方案二可以更好的維護鋰電池內部的熱均衡分布,具有更優秀的性能表現。
另外,通過觀察發現在方案二進風口角度上,其在風速為1m/s時左右兩側電池溫差較于方案一更小,但差值依舊較大;在風速為2m/s時左右兩側電池的溫差值大幅減小;在3m/s時左右兩側電池的溫差值進一步減小。綜上可知,方案二的散熱能力對于風力的要求低于方案一,且能效上限也大于方案一,再一次證實了方案二的優勢。
綜上,為了保障新能源汽車電能供給穩定與形式安全,文章對鋰電池熱管理系統設計進行了分析,可知鋰電池生熱來源于四大熱源,且會對周邊線路造成影響。針對鋰電池生熱現象,提出了兩種熱管理系統設計方案,并采用仿真測試對兩者的散熱表現、原理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兩個方案均具備散熱能力,但方案二的散熱性能與體積更具優勢,因此建議選擇方案二來進行鋰電池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