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善露
歷史上傳染病曾對人類造成很大的災難。新中國成立前,衛生條件落后,醫藥水平低下,鼠疫、霍亂、天花、瘧疾、血吸蟲病和黑熱病等廣泛流行,使廣大民眾貧病交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采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衛生方針,實施預防接種、改善居住環境和醫療條件、改善飲用水和食品衛生狀況,引導民眾改變生活衛生習慣及生產方式等綜合措施,免疫接種覆蓋率逐年提高。如今天花已經消滅,脊髓灰質炎、乙型腦炎、麻疹、白喉、百日咳和新生兒破傷風等的發病率也明顯下降,其中脊髓灰質炎已接近被消滅。
在我國,雖然傳染病已不再是引起死亡的首要原因,但由于近年來,新傳染病病原的出現以及已控制的一些傳染病在全球范圍內復活,使得傳染病仍然是全球致死、致殘的第二位原因。當今世界范圍內傳染病總的趨勢是經典傳染病還沒有完全控制,新的傳染病又不斷出現,我們正面臨著新老傳染病的雙重威脅。
當今,有些傳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腎綜合征出血熱、狂犬病、結核病、麻疹、瘧疾和感染性腹瀉等仍然廣泛存在,對人民健康危害很大。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種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臟損害為主的一組全身性傳染病。目前按病原學明確分類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臨床表現相似,以疲乏、食欲減退、厭油、肝功能異常為主,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現為急性感染,經“糞—口”途徑傳播,乙型、丙型和丁型多呈慢型感染,少數病例可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細胞癌,主要經血液、體液等胃腸外途徑傳播。
腎綜合征出血熱腎綜合征出血熱又叫流行性出血熱,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傳染源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廣,病情危急,病死率高,危害極大。臨床上以發熱、低血壓休克、充血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表現。世界上人類病毒性出血熱共有13種,根據該病腎臟有無損害,分為有腎損及無腎損兩大類。在我國主要為腎綜合征出血熱(HFRS)。在病原體未解決前,在我國仍稱流行性出血熱(EHF),在朝鮮稱朝鮮出血熱(KHF),在俄羅斯稱出血性腎病腎炎(HNN)。由于特異性血清學診斷的確立及病原學的解決,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統一定名為腎綜合征出血熱?,F我國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熱的病名。
狂犬病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疾?。ㄓ蓜游飩鞑サ饺祟惖募膊。?,由狂犬病毒引起??袢「腥炯倚蠛鸵吧鷦游?,然后通過咬傷或抓傷,經過與受到感染的唾液密切接觸傳播至人。除南極洲以外,其他各洲都存在狂犬病,但95%以上的人類死亡病例發生在亞洲和非洲。一旦發病,病死率達100%。
結核病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慢性傳染病。結核菌可能侵入人體全身各種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臟,稱為肺結核病。結核病又稱為癆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種古老的傳染病,自有人類以來就有結核病。臨床表現為長期低熱、咳痰、咯血等。
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傳染病,其傳染性很強,如果所在的地區人口密度大,而且沒有普遍接種麻疹疫苗,那么這個地區就極易引起麻疹的流行。麻疹發病時的特殊表現是口腔黏膜上有紅暈的灰白小點。單純傳染麻疹治愈后良好,重癥患者病死率較高。
瘧疾瘧疾是由瘧原蟲引起的疾病。蚊子是傳播瘧疾的元兇。帶有瘧原蟲的蚊子叮咬人體后,把瘧原蟲注入人體,10~20天后就會發病。發病前往往有疲乏、不適、厭食等癥狀,臨床上以反復發作的間歇性寒戰、高熱、繼之出大汗后緩解為特點,俗稱“打擺子”。
感染性腹瀉感染性腹瀉廣義系指各種病原體腸道感染引起之腹瀉,可由病毒、細菌、真菌、原蟲等多種病原體引起,包括霍亂、細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輪狀病毒、諾如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性腹瀉,這組疾病其流行面廣,發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不同病原體引起的腹瀉,在流行病學、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治療上又有不同特點。
除了經典傳染病外,我們要警惕新發傳染病的流行,如HIV/AID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及萊姆病等。
艾滋病全稱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縮寫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種病死率極高的惡性傳染病。HIV病毒侵入人體,能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令感染者逐漸喪失對各種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導致死亡。目前還沒有疫苗可以預防,也沒有治愈這種疾病的有效藥物或方法。艾滋病于1982年定名,1983年發現其病原體,是當前最棘手的醫學難題之一。
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簡稱SARS。這是一種因感染SARS相關冠狀病毒而導致的,以發熱、干咳、胸悶為主要癥狀的,嚴重者出現快速進展的呼吸系統衰竭的新型呼吸道傳染病。極強的傳染性與病情的快速進展是此病的主要特點。
甲型H1 N1流感為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其病原體是一種新型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常以流行形式出現,引起世界性流感大流行。人群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普遍易感,并可以人傳染人。人感染甲流后的早期癥狀與普通流感相似,包括發熱、咳嗽、喉痛、身體疼痛、頭痛、發冷和疲勞等,有些還會出現腹瀉或嘔吐、肌肉痛或疲倦、眼睛發紅等。
萊姆病萊姆病是由伯氏疏螺旋體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硬蜱蟲叮咬人傳播。臨床表現為皮膚、神經、關節和心臟等多臟器、多系統受損。1975年美國東北部康涅狄格州萊姆鎮發生此病流行,1980年被命名為萊姆病。自1985年我國黑龍江省首次發現萊姆病病例以來,全國各地相繼報告。
其實新傳染病的不斷出現并不奇怪。有些新傳染病早已存在于我們身邊,危害著人類的健康。隨著檢測手段的明顯提高,這些疾病的病原體逐漸被人類所認識。
有些新傳染病病原體原來感染動物,由于某種原因轉移了它們攻擊的目標,開始感染人類了。這也是新傳染病發生的一種原因。例如艾滋病很可能起源于非洲叢林地區生活著的一種長尾綠猴。
還有的新發傳染病是由于細菌或病毒在外界環境的作用下,其基因發生了變化,或是原來不致病的病原體增加了毒力,從而引起人類疾病。病原體為了適應人類抗生素的攻擊、環境的變化、空氣的污染而不斷地發生變異。
現在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通過計劃免疫,一些常見的傳染病也得到了控制,但并沒有完全消滅。新的傳染病還在不斷出現,某些舊的傳染病死灰復燃。路漫漫其修遠兮,人類還要不斷努力,同傳染病的斗爭將永無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