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嶺
眩暈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臨床癥狀。臨床統計顯示,眩暈的人群發病率約為8%,也就意味著每十個人左右就有一個人出現過眩暈癥狀。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眩暈發病率日益增高,受到國內外醫務界廣泛重視。很多人覺得,眩暈僅僅是讓人頭腦不舒適而已,并非忍受不了的痛苦,常常不加重視。事實上,眩暈背后或許隱藏著重大疾病。
典型的眩暈為旋轉感,也可表現為傾斜感、側拉感等。頭暈則癥狀輕得多,表現為頭輕目眩、頭腦麻木或空虛、腳步輕浮、眼花等,但沒有運動的感覺,不會軀體不穩或傾倒。暈厥最嚴重,是短暫意識喪失狀態,患者倒地或不能維持姿勢,可于短時康復。意識喪失時間如果超過10至20秒,有些患者可發生抽搐。眩暈除了旋轉感、晃動感、地動感、傾斜感等外,還有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冷汗和血壓改變。
真性眩暈 是指由于眼、本體覺或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根據受損部位不同,可以分為眼性、本體感覺障礙性和前庭性眩暈。
前庭系統疾病引起的眩暈多數癥狀較重,如美尼爾綜合征、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腦干梗塞等,常反復發作。
眼性眩暈可以是生理現象,也可以是病理性的。如在列車上長時間盯住窗外的景色,可出現眩暈及鐵路性眼震;在高橋上俯視腳下急逝的流水,會感到自身反向移動和眩暈。這些都是視覺和視動刺激誘發的生理性眩暈,脫離環境癥狀就會消失。眼睛的疾病,如急性眼肌麻痹可以出現復視和眩暈。
本體感覺障礙引起的眩暈稱為姿勢感覺性眩暈,見于脊髓空洞癥、梅毒患者因深感覺障礙和運動失調而引起的眩暈。
假性眩暈 是指由于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眩暈,如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貧血、尿毒癥、藥物中毒、內分泌疾病及神經官能癥等,幾乎都有輕重不等的頭暈癥狀,患者感到“飄飄蕩蕩”,沒有明確的轉動感。
1.腦血管性眩暈:突然發生劇烈旋轉性眩暈,可伴有惡心嘔吐,10~20天后逐漸減輕,多伴有耳鳴、耳聾,而神志清晰。
2.腦腫瘤性眩暈:早期常出現輕度眩暈,可呈搖擺感、不穩感,而旋轉性眩暈少見。常有單側耳鳴、耳聾等癥狀,隨著病變發展,可出現鄰近腦神經受損的體征,如病側面部麻木及感覺減退、周圍性面癱等。
3.頸源性眩暈:表現為多種形式的眩暈,伴頭昏、晃動、站立不穩、沉浮感等多種感覺。眩暈反復發作,其發生與頭部突然轉動有明顯關系,即多在頸部運動時發生,有時出現坐起或躺臥時的變位性眩暈。一般發作時間短暫,數秒至數分鐘不等,亦有持續時間較長者。晨起時可發生頸項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現頸神經根壓迫癥狀,即手臂發麻、無力,持物不自主墜落。半數以上可伴有耳鳴,62%~84%的患者有頭痛,多局限在頂枕部,常呈發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暈:非運動錯覺性眩暈,主要表現為不穩感,用眼過度時加重,閉眼休息后減輕。眩暈持續時間較短,睜眼看外界運動的物體時加重,閉眼后緩解或消失。常伴有視力模糊、視力減退或復視。視力、眼底、眼肌功能檢查常有異常,神經系統無異常表現。
5.心血管性眩暈:高血壓病引起的眩暈通過血壓測定可以明確診斷。頸動脈竇綜合征可以導致發作性眩暈或暈厥。發病誘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頸動脈受壓的因素,如急劇轉頸、低頭、衣領過緊等。
6.內分泌性眩暈:低血糖性眩暈常在饑餓或進食前發作,持續數十分鐘至1小時,進食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勞感,發作時檢查血糖可發現有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