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琦
日常生活中常會碰到崴腳的人,甚至有的人在平坦的路面上走路都會崴腳。臨床上把這種踝關節反復扭傷問題稱為慢性踝關節不穩。腳踝因受外力出現超過其最大活動范圍的動作,導致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被拉傷,進而出現疼痛、腫脹的情況,這就是俗稱的崴腳,即腳踝扭傷。
統計顯示,急性崴腳后,20%~40%的人會出現長期反復的踝關節無力、扭傷,尤其是行走在不平的路面時,常會感到踝關節失去控制。這時就進入了慢性不穩定階段。這是因為扭傷后,踝關節關節囊和韌帶中感受器神經纖維受損,本體感覺發生障礙,導致踝關節對運動控制能力下降,致使踝關節周圍肌肉萎縮無力,韌帶松弛。這時會出現一個惡性循環:扭傷——關節不穩——再次扭傷。
崴腳后的正確處理很關鍵,如果急性崴腳后沒有條件馬上去醫院,則應牢記“休息、冰敷、加壓、抬高”八字方針,及時自我處理。
休息 崴腳后患肢停止走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減少進一步損傷。
冰敷 讓受傷部位溫度降低,減輕炎癥反應和肌肉痙攣,抑制腫脹,緩解疼痛。越早冰敷效果越好,有條件時應立即用冰袋隔著一條毛巾冰敷受傷部位,避免冰袋直接接觸皮膚,以防凍傷。如果是在公園或野外受傷,則應盡量利用身邊的可利用資源進行冰敷,如用冰鎮的礦泉水或用毛巾沾上山泉水敷在受傷部位。一般受傷后24小時內應堅持冰敷,白天每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5~20分鐘。特別提醒:受傷后24小時內嚴禁熱敷、用熱水或熱中藥泡腳、外貼中藥熱膏。或者用活絡油、紅花油、酒精等進行局部按摩,以防止加重毛細血管破裂、組織滲出,加重出血及腫脹。
加壓 使用彈性繃帶包裹受傷的踝關節,適當加壓,以減輕腫脹。如沒有彈性繃帶,可用衣服、圍巾、絲襪代替。加壓應在沒有明顯腫脹前進行,包扎時注意松緊適宜、力度均勻,不要過度加壓,否則會加重肢體的腫脹、缺血。由于包扎手法不易掌握,建議最好在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
抬高 即抬高患肢,可以增加靜脈淋巴回流,減輕腫脹,促進恢復。用墊枕抬高患肢,使之高于心臟;不能在抬高踝關節的同時坐起上身,那樣踝關節的血液不能有效回流心臟,達不到消腫的效果。
已經發生踝關節不穩的,除了科學規范治療外,還可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通過鍛煉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以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譬如以踝關節為軸,向上下內外旋轉;也可以多做踮腳動作。
預防踝關節扭傷,平時注意進行踝關節周圍肌肉力量和本體感覺的訓練;運動前進行充分的準備活動;適當減少運動量;運動時選擇鞋底柔軟的高幫鞋、彈力繃帶或半硬的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