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貴



“安老懷少”這個成語源自《論語·公冶長》:“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意謂對老人要照顧,對朋友要信任,對少年要關懷。其中的“老”與“少”分別代表人生的終老階段與初始階段,故要“安老懷少”。本文就來說說這個代表人生的終老階段的“老”字以及跟它有著同源關系的“富貴壽考”的“考”字。
一、“老”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老”字的甲骨文字形有些類似于“畏”(長)字(見下圖),然而“老”字既有頭發長的特征,又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而“畏”字只有頭發長的特征,沒有持杖或拄杖的特征。
可見,“老”字的造字本義就是指人的年紀大,而不是強調老人的頭發長,它的構字理據是表現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下圖是“老”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的大致情形:
從上圖可以看出,“老”字的三個甲骨文形體均象老人持杖之形,金文則改杖為“匕”,小篆字形是對金文的直接繼承,然后小篆形體經過隸變與楷化之后,就形成了現代漢字的“老”的寫法。
《說文解字》卷八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凡老之屬皆從老。”
許慎所解釋的意思大致為:“老”,也就是“考”的意思。人到70的年紀就可以稱為“老”。它的字形采用“人”“毛”“匕”三個構件來會意,這是說須發都變白了。大凡跟“老”的意思相關的字,都可以采用“老”作為表意偏旁。
除了在字形中看不出“須發變白”的意思之外,許慎的解釋是大體不錯的。至于后來的字形中那根標示手杖的符號為什么會被“匕”字所替換,“老”為什么就是“考”的意思,至今也還眾說紛紜。愚以為,這要涉及所謂“轉注字”的問題,也還要涉及跟“老”相關的一些字的構字理據,并非三言兩語能夠說得清楚,故準備在下文談到“考”字的時候再來加以具體論述。
二、“老”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綜上所述,“老”字是一個表現老人拄杖的依附象形字,它的造字本義就是人的年歲高齡,與“幼”或“少”相對。例如:“嘉我未老,鮮我方將。”(《詩·小雅·北山》)這兩旬詩的大致意思是,國君稱贊我一點都不老,說我真是少有的正當年富力強。再如:“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楚辭·九章·涉江》)這兩句詩的大致意思是,我從小就愛好這奇特的服飾啊,直到老年這習慣也沒有衰減。
“老”字是一個字義家族成員眾多的字,它由年紀大的造字本義可以朝著多個角度產生眾多的聯想引申義,統括起來主要有如下一些分支義項以及深層的引申義:
其一,表示老年、晚年的意思。例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再如:“解心累于末跡,聊優游以娛老。”(晉·陸機《嘆逝賦》)又如:“江漢終吾老,云林得爾曹。”(唐·杜甫《題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詩之一)
在這種意義的基礎上又可產生如下幾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老年人的意思。例如:“內無以食饑衣寒,將養老弱。”(《墨子·非命上》)再如:“今我一賤老,短褐更無營。”(唐·杜甫《太子張舍人遺織成褥段》詩)這兩例中的“養老弱”就是贍養老者和撫養弱者的意思,“賤老”就是指卑賤的老年人。
二是表示告老、致仕的意思。例如:“桓公立,乃老。”(《左傳·隱公三年》)杜預注:“老,致仕也。”“致仕”亦作“致事”,舊時指交還官職,即辭官,《禮記·曲禮上》的解釋是:“大夫七十而致事。”再如:“吾與蕭昕子齒,而同昕老,坐宰相余忿邪!”(《新唐書·鮑防列傳》)又如:“平南王尚可喜請老,許之。”(《清史稿·圣祖紀一》)上兩例中的“同昕老”即一同告老,“請老”即告老辭官的意思。
三是表示遲暮、老去的意思,多用以指自然景物。例如:“東方日不破,天光無老時。”(唐·李賀《拂舞歌辭》)再如:“只嫌春已老,此景也應稀。”(宋·楊萬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之三)又如:“山空雪老,早春滿翠禽啼處。”(清·鄭法《一枝春》詞)
四是表示敬老、養老的意思。例如:“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禮記·大學》)鄭玄注:“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也。”按:“老老”前一個“老”字為敬老養老之意后一個“老”字是老年人的意思。再如:“歸此老吾老,過當日千金。”(唐·張九齡《荊州懷始興林泉》詩)
五是表示終老、度晚年的意思。例如:“成請老于崔,崔子許之。”(《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杜預注:“成欲居崔邑以終老。”再如:“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唐·杜甫《為農》詩)又如:“掛冠何日老江南,短褐綸巾上漁艇。”(元·薩都剌《練湖曲》)
其二,表示歷時長久的意思。例如:“老師費財,亦無益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杜預注:“師久為老。”按:“老師”指出征日久的軍隊。再如:“我師已老,將士疲勞,歷歲相持,恐非良計。”(《陳書·高祖紀上》)又如:“必這樣,也才顯得你的資格老。”(李劫人《大波》)
在這種意義的基礎上又可產生如下幾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衰老、凋謝的意思。例如:“及爾偕老,老使我怨。”(《詩·衛風·氓》)孔穎達疏:“老者以華落色衰為老,未必大老也。”再如:“思君令人老,軒車來何遲。”(《古詩十九首·冉冉孤生竹》)又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二是表示疲憊、困乏的意思。例如:“且楚師老矣,必敗,何故退?”(《國語·晉語四》)韋昭注:“老,罷也。圍宋久,其師罷病。”按:此中的“罷”通“疲”。再如:“今據大江之險,以老彼師,則有可勝之理。”(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又如:“賊兵已老,可一戰走也。”(《明史·高名衡傳》)后兩例的“老”都有疲憊、困乏之意。
三是用作死的婉辭。例如:“古冢密于草,新墳侵官道。城外無閑地,城中人又老。”(唐·子蘭《城上吟》)再如:“芙蓉花,為誰好,洞房昨夜將軍老。”(元·薩都剌《如夢曲·哀燕將軍》)又如:“以備京中老了人口,在此停靈。”(《紅樓夢》第十五回)
在此基礎上還可進一步引申指把話說死,不留余地的意思,例如:“倘或說些話駁了,那時候老了,倒難再回轉。”(《紅樓夢》第六十回)再如:“劉爺,請你莫把話說老了。”(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七章)
其三,表示對老人的尊稱。例如:“不愁遺一老,俾守我王。”(《詩·小雅·十月之交》)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愿留下一老臣,讓他守衛我君王。再如:“延州協心許,楚老惜蘭芳。”(謝靈運《廬陵王墓下作》詩)李善注引《楚國先賢傳》:“楚老者,彭城隱人也。”又如:“惟恨世間無賀老,謫仙長在沒人知。”(唐·張祜《偶題》詩)
在這種意義的基礎上又可產生如下幾種引申義:
一是指稱父母或父兄。例如:“以其財養死政之老與其孤。”(《周禮·地官·司門》)鄭玄注:“死政之老,死國事之父母也。”孫詒讓正義:“老,鄭謂其父母。《吳子·勵士篇》云:‘有死事之家,歲使使者勞賜其父母,著不忘于心。再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朱熹集注:“吾老,謂我之父兄;人之老,謂人之父兄。”
二是用作對公卿大夫的總稱。例如:“屬于天子之老二人。”(《禮記·王制》)鄭玄注:“老,謂上公。”再如:“國君不名卿老世婦。”(《禮記·曲禮下》)鄭玄注:“卿老,上卿也。”又如:“天子之老,請帥王賦。”(《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注:“天子大夫稱老。”
三是指大夫之家臣。例如:“授老弊”(《儀禮·聘禮》)賈公彥疏:“大夫家臣稱老。”
四是指群吏之尊者。例如:“主人降,授老雁。”(《儀禮·士昏禮》)這句的意思是,主人下堂,把雁交給家臣中的尊者。鄭玄注:“老,群吏之尊者。”
五是用作諸侯上大夫的自稱。例如:“諸侯使人使于諸侯,使者自稱日寡君之老。”(《禮記·曲禮下》)這句的意思是,諸侯派使者聘于諸侯,使者自稱“寡君之老”。鄭玄注:“此謂諸侯之卿上大夫。”
六是用作敬詞或尊稱,多不表示年歲。例如:“鄉老,二鄉則公一人。”(《周禮·地官·司徒》)鄭玄注:“老,尊稱也。”再如:“你老拔一根寒毛比我們的腰還壯哩!”(《紅樓夢》第六回)
其四,表示陳舊的意思。例如:“然屋老且敗,景瞻又修補其漏缺,特立門巷,黑白絢好矣。”(宋·葉適《龜山楊先生祠堂記》)再如:“老茶館,破又爛,想盡法子也沒法辦。”(老舍《茶館》第三幕幕前)
在這種意義的基礎上又可產生如下幾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原來的。例如:“回老地方去罷!”(茅盾《子夜》)再如:“先生,就是去年的老價錢,七塊半吧。”(葉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二是表示嫻熟、老練。例如:“其父奢,趙之名將,老于用兵者也。”(宋·歐陽修《為君難論》)再如:“此皆老于詞學、文人善歌者能之。”(清·李漁《閑情偶寄·詞曲上·音律》)
三是表示不嫩。例如:“已預備下稀嫩的野雞,請用晚飯去罷;再遲一回就老了。”(《紅樓夢》第五十回)
四是形容顏色深。例如:“老藍氈笠,遮煙蓋日果稀奇;毛皂衲衣,樂以忘憂真罕見。”(《西游記》第三十二回)再如:“栗色汽車像匹驕馬休息在老綠陰中。”(聞一多《晴朝》詩)
五是表示厚的意思。例如:“后來被蘭仙催不過了,只好硬硬頭皮,老老臉皮,同文七爺商量。”(《官場現形記》第十三回)再如:“有幾次他曾老著臉到種田人家去探問要不要‘忙工?”(吳組緗《天下太平》)
六是表示總是、一直的意思。例如:“漢運初中興,生平老耽酒。”(唐·杜甫《述懷》詩)再如:“你這一進去,好歹偷幾個杏兒出來賞我吃。我這里老等”(《紅樓夢》第六十一回)
七是表示大的意思。例如:“秦人謂大為老。有張老嘴者,又號老膽。以口大膽大而得名也。”(清·和邦額《夜譚隨錄·回煞五》)再如:“一個高大的莊稼漢,一只手端著老碗,另一只手端小菜碟,肩膀上搭著莊稼人吃飯時揩汗的毛巾,從昏暗的街門進來了。”(柳青《創業史》)
八是表示排行在最后的。例如:“我那太公有個老女兒,年方二十歲,更不曾配人。”(《西游記》第十八回)再如:“她是媽媽的‘老女兒,所以比姐姐得寵。”(老舍《四世同堂》七)
九是形容程度深,相當于很、極。例如:“怎么也要一年一會,做這般老遠的期約也。”(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一折)再如:“那梅玖戴著新方巾,老早到了。”(《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又如:“永遠帶著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張天翼《華威先生》)
其五,用作構詞的前綴或后綴。大致有如下幾種引申義:
一是用作前綴,放在名詞前,構成名詞。例如:“老鼠入飯甕,雖飽難出頭。”(唐·寒山《詩》之二百六十八)再如:老虎、老鼠、老鴉、老鷹、老師、老百姓……
二是用作前綴,放在姓氏前,用作自稱或稱人。例如:“共作洛陽千里伴,老劉因病駐行軒。”(唐·元稹《與太白同之東洛予至華岳寺望山》詩)再如:“老孫自小兒做好漢,不曉得拜人。”(《西游記》第十五回)
三是用作前綴,放在“大”字或者二到十的數字前,表示兄弟的排行。例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五·長歌行》)再如:“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唐·白居易《琵琶行》)又如:“楊家四兄弟,老大死了幾年,其余三個好像都在省里,老二、老四做生意相當賺錢。老三素來不務正業,是個出名的敗家子。”(巴金《憩園》五)
四是用作后綴,放在姓氏后,表示對人的泛稱或敬稱。例如:“夜半月高弦索鳴,賀老琵琶定場屋。”(唐·元稹《連昌官詞》)按:賀老指賀懷智,善琵琶。再如:高老、謝老、趙老……按:古時一般表示泛稱不含敬意,現代則為敬稱,多用于稱呼有知識有涵養的文化人。
五是用作后綴,表示人體的某部分。例如:“胡伶淥老不尋常。”(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王季思注:“淥老,謂眼也,亦作‘碌老。老是襯字,如身為‘軀老,手為‘爪老是也。”
其六,用作老子及其哲學的省稱。例如:“申子之學本于黃老而主刑名。”(《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再如:“又讀莊老,重增其放。”(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如:“抵排異端,攘斥佛老。”(唐·韓愈《進學解》)
根據上面對“老”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老”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
“老”字的構字理據及其字義演變源流既如上述,漢字中還有一個跟“老”字幾乎等義的字,那就是“考”字。有個成語叫“富貴壽考”,可見“考”跟“老”都本是長壽的意思。其實,“富貴壽考”本是中國的傳統吉祥圖案,常以牡丹、松石等組成,牡丹寓意富貴,松或石寓意長壽。富貴是指有錢有勢,壽考是指長壽,意謂升官發財又享有高齡。壽考一詞見于《詩經·大雅·械樸》:“周王壽考,遐不作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周王高壽,培養人材謀慮深遠。朱熹《集傳》:“文王九十七乃終,故言壽考。”下面我們就來談談這個壽考的“考”字。
三、“考”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上圖為“考”字的字形演變與字源演變,不難發現,甲骨文的“考”字跟“老”字應該就是同一個字(可參見本文開始部分的“老”字的甲骨文字形)。
“考”字跟“老”字的共同特征是突出側面人體上部的長頭發和字形下部的側面人體持杖或拄杖的示意符號。然而到了金文和小篆階段,“考”字跟“老”字的字形則發生了分化,主要在于下部的手杖符號發生了變異,“考”字的下部寫作“丂”,而“老”字的下部寫作“匕”。這就是《說文解字·敘》所說的“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而且《說文解字》卷八老部:在講到“考”和“老”這兩個字的時候是這樣說的:“老,考也。七十曰老。從人、毛、匕。言須發變白也。凡老之屬皆從老。”“考,老也。從老省,丐聲。”
漢字“六書”的轉注問題由來已久,兩千年來基本無解。由于真正涉及許慎及其前人所說的轉注之義的文獻極少,許慎對“轉注”所下的定義以及對“考”“老”兩個例字的具體解釋就成了關于“轉注”問題難得的歷史文獻。后人大多只是在用“轉注”這個術語而已,但各自理解的意義則不同;即使有人提出了新的轉注理論,也還是沒辦法證明當時“轉注”究竟是為了什么。特別是要將“轉注”的概念弄清并落實到漢字分析中則非常困難,于是“轉注”也就變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為此,這里謹提出有關轉注的一些新認識。
根據《說文解字·敘》中對轉注所下的定義:“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再結合許慎對“考”“老”二字的具體解釋,很多人認為像“考,老也”“老,考也”這樣互相解釋的字就是轉注字。這種互相解釋的方法就是“轉注”,故認為轉注不是一種造字方法,而是一種解釋字義的方法。筆者認為,說“考”與“老”是轉注字應該沒有問題,因為這是《說文解字·敘》所舉的典型例字,然而說“考,老也”“老,考也”這種互相解釋的方法就是“轉注”,乃至于認為轉注不是一種造字方法,則值得商榷。
就拿“考”“老”這兩個字來說吧,它們原本是同一個字,后來為什么分化成兩個字了呢?原來是將這同一個字(此所謂“建類一首”)的某—個部件(偏旁)替換成了兩個不同的構件(此所謂“同意相受”),于是就形成了“考”和“老”這兩個字,這難道僅僅是在解釋字義嗎?顯然不是。這明明是在創造新字嘛——原來有一個“老”字,現在又創造了一個“考”字,不是嗎?當然也可以說是,原來有一個“考”字,現在又創造了一個“老”字。總之,原來本是同一個字,經過“轉注”(替換不同的構件)之后,就變成了兩個字,這就無形中多了一個字,這還不是一種造字方法嗎?
也許有人會說,雖然多出了—個字,可是意思并沒有多,因為“考,老也。”“老,考也。”只是多了一個字形,并沒有增加新義。其實,許慎的解釋頗有迷惑作用,事實上,“考”與“老”的字義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其原因就在于那個被替換的構件上。
“考”與“老”被替換掉的構件原本是相同的(參見它們各自的甲骨文字形),都是標示持杖或拄杖的意義。而替換之后,“老”的下部構件是“匕”,“考”的下部構件是“丂”,這就是“轉注”的全部奧妙所在。
那么,我們就先來看看“丂”這個構件究竟是表什么意思。下圖是“考”字的甲骨文與金文形體:
左圖中,上面兩行的6個字形是甲骨文的“考”字,其下部構件基本上都是表示手杖的含義,而接下來的四行“考”字的12個金文字形,表示手杖的符號已經不見了,被替換為“丂”這個部件了。那么,“丂”又是什么?請看下圖是“丂”字的甲骨文與金文形體(上邊兩行6個字為甲骨文字形,下邊三行9個字是金文字形):
“丂”字無疑是個獨體象形字,它像什么事物呢?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丂”是表示氣流上出而不順,一條彎曲的豎線表示老人向上呼出的氣流,被上邊的一條橫線所阻擋,以示老人氣息微弱不順。此說的根據是《說文解字》卷五丂部:“氣欲舒出。礙于一也。丂,古文以為虧字,又以為巧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丂”很可能是由古代一種打擊樂器的象形衍化而成的字:它的橫線表示懸掛打擊物(比如石磬)的橫梁;下面彎曲的線條表示懸掛的石磬之類的東西,所以“丂”有敲擊的意思,“考”也就有了拷擊的意思了。此說的根據是,只有這樣解釋才可以和“考”字含有敲擊的引申義取得聯系。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有其不足之處:如果第一種說法成立,那么“考”字就至少應該存在跟氣息不順或者微弱的意義相聯系的義項,可惜沒有;如果第二種說法成立,那么“考”字的本義就應該是敲擊,而這種意思是無法引申出年長或者老年人的諸多意思來的,也就是說“考”字就跟老年的義項失去了聯系。
愚以為,若要弄清楚,“考”字所替換的部件“丂”的真正含義,必須要結合“老”字所替換的部件“匕”的含義,相互對照,相互“轉注”(我這里說的“轉注”指的就是替換不同的構件),相輔相成,才可以真正解開“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的“轉注”之謎。
讓我們再來看看“匕”這個構字部件的含義。下圖為“匕”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
上圖的第一行為“匕”字的甲骨文字形,第二行為“匕”字的金文字形。“匕”是什么?許慎依據小篆字形,將“匕”字解為:“匕,相與比敘也。從反人。亦所以用比取飯,一名棲。”(《說文解字·匕部》)
許慎的意思就是說“匕”是舀飯的勺子,不過他用“比敘”和“棲”兩個模糊概念來解釋,讓人不知所云。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則直接說“匕即今之飯匙也。”然而,既然是飯匙,為何要選用“從反人”的造型呢?清代小學家王筠就曾經直言質疑:“棲則象形字,斷不能反人而為棲也。”(《說文釋例》卷18第817頁)
愚以為,郭沫若對“祖妣”二字的所解頗有道理:“祖妣者,牡牝之初字也。”(《甲骨文字研究·釋祖妣》)郭老又說:“古文祖不從示,妣不從女。”那意思就是,“祖”和“妣”這兩個字的初文并沒有“礻”和“女”作偏旁,而是直接表現男女的生殖器官,也就是用“且”表示男性祖先,用“匕”表示女性祖先。再說的直白一點,其實“且”就是男性陽具的象形,“匕”就是女性陰門的形象展示。女陰如何展示?這回許慎也許說對了,“從反人”,也就是說,“匕”字象女性撅起屁股之形,從后視的角度來凸顯女性的外陰,“匕”就是今所謂“屄”的初文。
再回過頭來看“丂”字,其實它跟“且”字都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形,只不過“且”象陽具勃起之形,而“丂”象下垂之形而已,其實“丂”也就是所謂“屌”的初文。因為“且”(祖)強調的是繁衍后代的意思,自然要取勃起之形的男性生殖器象形,而“考”(老年男人)性功能已不具勃起之能力,當然要取下垂之形的男性生殖器象形,而下垂之男性生殖器(屌)有擺動撞擊之特性,這也就不難理解“考”字有敲擊的引申義的道理了。
這樣一來,“考”與“老”這兩個字的轉注關系也就容易說明白了,二者都是老年人,“考”為老男人,“老”為老女人,各自將原來的手杖符號換用為標示男女生殖器的符號,其表意指向是再清楚不過了。不知各位學人以為然否。
四、“考”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綜上所述,拙論認為“考”字的初文字義跟“老”字同義,都是指人的年歲高齡的意思,然而自從“考”與“老”這兩個字借助轉注手段各自更換了下部的構件之后,則“考”的字義傾向于男性老者(老男人),“老”的字義傾向于女性老者(老女人),這才有了“考妣”一詞的內涵。于是,“考”字的諸多引申義也就有了引申的依據,也就是說,“考”字的諸多引申義都是跟男性老者的性別特征這一本源意義有著密切聯系的,否則僅僅從老人的初文意義是不能夠產生“考”字的諸多引申義的。
有鑒于此,拙論選取男性老者作為“考”字的本義。例如:“父為考,母為妣。”(《爾雅·釋親》)郭璞注引《尚書》:“大傷厥考心”“如喪考妣”,以為考妣“非死生之異稱”。一說,自父以上皆稱考,見清·朱彬《經傳考證·毛詩下》。再如:“考廟、王考廟、皇考廟、顯考廟、祖考廟。”(《禮記·祭法》)又如:“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楚辭·離騷》)
“考”字以男性老者的意思為本源,可以產生如下幾方面的直接引申義,有些直接引申義還可以產生深層的間接引申義。
其一,用作對死去的父親的稱呼。例如:“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禮記·曲禮下》)再如:“惠公者何?隱之考也。”(《公羊傳·隱公元年》)何休注:“生稱父,死稱考。”又如:“惟我皇考崇公,卜吉于瀧岡之六十年,其子修始克表于其阡。”(宋·歐陽修《瀧岡阡表》)
其二,表示男性老、壽的意思。例如:“周王壽考,遐不作人。”(《詩·大雅·械樸》)鄭玄箋:“文王是時九十余矣,故云壽考。”再如:“黎庶康寧,考終厥命。”(《漢書·元帝紀》)顏師古注:“考,老也。言得壽考,終其天命。”又如:“太師之平汴州,年考益高。”(唐·韓愈《董府君墓志銘》)
由此又可產生如下一些引申義:
一是表示成就、成全的意思,因為男性老者、壽者多有成就或成全。例如:“天棐忱辭,其考我民。”(《書·大誥》)孔傳:“為天所輔,其成我民矣。”再如:“禮義以為器,故事行有考也。”(《禮記·禮運》)鄭玄注:“考,成也;器利則事成。”
二是表示完成、制成的意思,因為男性老者、壽者參與完成或制成之功。例如:“各惰平乃守,考乃職事。”(《逸周書·職方》)孔晁注:“考,成也。”再如:“諸侯朝惰天子之業令,晝考其國(職),夕省其典刑,夜儆百工。”(漢·劉向《列女傳·魯季敬姜》)
三是表示迎致的意思,因為男性老者、壽者參與迎致之禮。例如:“(六律)三曰姑洗,所以惰潔百物,考神納賓也。”(《國語·周語下》)韋昭注:“考,合也……是月百物修潔,故用之宗廟,合致神人,用之鄉宴,可以納賓也。”
其三,表示終極的意思。例如:
“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黃昏而長悲。”(《楚辭·劉向(九嘆·怨思)》)王逸注:“考,猶終也。從夜終明,不能寢寐。”
由此又可引申表示建筑物完工的意思,古代官廟落成時始祭廟主的一種儀式。后泛指建筑物完工。例如:“九月,考仲子之宮,初獻六羽。”(《春秋·隱公五年》)杜預注:“成仲子宮,安其主而祭之。”洪亮吉詁引服虔曰:“宮廟初成祭之名為考。”再如:“構中天之臺者,土木未考,則能無經乎?”(宋·秦觀《魏景傳》)又如:“松隴方在望,茅屋聞已考。”(宋·梅堯臣《寄題朱表成職方真州新園》詩)
“考”字以男性老者的意思為本源,還可以產生敲打、拷擊的引申義,這個意思應該是由表示男性的符號“丂”聯想引申而來的(很可能是由于男性生殖器的自然垂吊擺動引起的聯想),這個敲打、拷擊的意思后來被寫作“致”(增加偏旁“攵”輔助表意)或者“拷”(增加偏旁“扌”輔助表意),但是“考”字本身也含有敲打、拷擊的意思。例如:“考,擊也。”(《廣雅·釋詁三》)再如:“子有鐘鼓,弗鼓弗考。”(《詩·唐風·山有樞》)毛傳:“考,擊也。”這兩旬詩的大致意思是,你家有鐘又有鼓,為什么不擊不敲呢。又如:“夫道,淵乎其居也,滲乎其清也。金石不得,無以鳴,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莊子·天地》)又如:“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唐·李白《白鳩辭》)又如:“是日也,考鐘伐鼓,陳清商之樂,大宴其客于堂上,享其士于堂下。”(清·侯方域《陳將軍二鶴記》)
敲打、拷擊的引申義一經產生,就使“考”字的詞義演變獲得了新的天地,于是,便以此為基礎產生了如下若干種直接引申義,有些直接引申義還可以產生深層的間接引申義。
其一,表示考察、考核的意思。例如:“以待考而賞誅。”(《周禮·夏官·大司馬》)鄭玄注:“考,謂考校其功。”再如:“旬終,則令正日成,而以考其治。”(《周禮·天官·宰夫》)賈公彥疏:“言會要成捻考之。”又如:“期之以事,考之以言。”(《管子·幼官》)
由此又可產生如下兩種引申義:
一是表示主考、考試的意思。例如:“次日,行香掛牌,先考了兩場生員。”(《儒林外史》第三回)再如:“你算,我自二十歲上中舉,如今將近五十歲,考也考了三十年了,頭發都考白了。”(《兒女英雄傳》第一回)
二是表示考核官吏的成績的意思,舊時考核官吏的成績曰“考”,其考語亦曰“考”。例如:“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成熙。”(《書·舜典》)再如:“唐考功法,雖執政大臣,皆有考詞,亦有賜考者,亦有自書其考者。”(宋·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按:古代考績決定黜陟,以任滿一年者為一考。據《宋史·職官志三》記載:“凡內外官,計在官之日,滿一歲為一考,三考為一任。”
其二,表示省察、察考的意思。例如:“敦復無悔,中以自考也。”(《易·復卦》)李鼎祚集解引侯果曰:“能自考省,動不失中。”再如:“考歷數之所在,察五德之所蒞。”(晉·左思《魏都賦》)又如:“考之于古則非訓,稽之于今則非利;尋其名而求其實,則失其宜。”(唐·韓愈《省試學生代齋郎議》)
其三,表示研求的意思。例如:“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問業焉?”(唐·韓愈《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再如:“先生早歲神穎超悟,天資卓絕,然于道無所不學,于文無所不考。”(明·何景明《四圖詩序》)
由此又可產生如下兩種引申義:
一是用以指稱史體的一種。例如:“《史記》始制八書,《前漢》改為十志,《東觀漢書》曰記,華嶠《后漢》曰典,張勃曰錄,何法盛曰說,《五代史》曰考,其實一也。”(宋·孫奕《履齋示兒編·文說一·史體因革》)
二是用以指稱玉上的斑點或裂痕。例如:“夫夏后氏之璜,不能無考;明月之珠,不能無額。”(《淮南子·泛論訓》)高誘注:“考,瑕釁也。”
其四,表示配合的意思。例如:“古之神瞽,考中聲而量之以制。”(《國語·周語下》)韋昭注:“考,合也。謂合中和之聲,而量度之,以制樂者。”再如:“古人定律呂以考中聲,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遺器,庶得其聲之近。”(明·葉子奇《草木子·原道》)
其五,表示彈劾、糾舉的意思。例如:“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務。”(《后漢書·郎顗傳》)李賢注:“考,劾也。”再如:“詔書疾惡黨人,旨意懇切;青州六郡,其五有黨,近國甘陵,亦考南北部。”(《后漢書·史弼傳》)
其六,表示按問、刑訊的意思。例如:“今益州刺史朱酺、揚州刺史倪說、涼州刺史尹業等,每行考事,輒有物故。”(《后漢書·馬嚴傳》)李賢注:“考,按也。”再如:“該乃與湘州從事周崎間出反命,俱為義所執,考之至死,競不言其故。”(《晉書·忠義傳·周該》)又如:“徽以兄子,系于郡獄,鐵木競體,鉗梏甚嚴,須考畢情黨,將悉誅滅。”(《法苑珠林》卷二七)
另外,“考”字還作為“巧”字的通假字,其實也可以看作是它的引申義,因為工匠之“巧”還是跟拷擊的動作有著若隱若現的聯系的。例如:“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書·金滕》)孔傳:“我周公仁能順父,又多材多藝,能事鬼神。”再如:“《史記·魯周公世家》作‘旦巧。考、巧古字通。若、而語之轉。惟巧故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意重巧不重仁。”(王引之《經義述聞·尚書上》)
根據上面對“考”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考”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以及帶箭頭的豎直線均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后演變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