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府審計工作是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環節。本文從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必要性分析入手,尋找促進審計工作能力提升的動力和制約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的制約因素,并探索發展校地審計人才合作模式的總體原則與思路,提出要提升校地審計人才合作水平,必須搭建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信息平臺,完善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保障機制,構筑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組織體系和建立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保密制度。
關鍵詞: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4428(2019)12-0158-02
一、 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必要性
(一)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可以實現人力資源優勢互補
地方政府審計人員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不僅從事宏觀財政金融的審計工作,對微觀企業的外部審計也是其工作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理論結合實踐的能力。然而,審計工作的理論性相當強,信息化與國際化視野促使地方審計人員需要不斷學習。高校審計專業人才長期從事審計教學工作,站在審計科研第一線,普遍具備較高的理論研究水準。但其多數植根于象牙塔內,審計實踐經驗較少,迫切希望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既加深對審計專業知識的理解,又能服務于社會。因此,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能打通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通道,實現相互間的優勢互補。
(二)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時期,如何轉變過去粗放式發展模式,簡單的行政命令不是最優選擇,需要通過地方政府審計部門的工作,規范政府財政支出、金融機構貨幣流向、國有企業投資渠道,改變過去粗放式投資行為,使資本得到優化配置,促進產業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不但需要地方政府審計人員具備專業的審計知識,還需掌握宏觀經濟管理學識,高校審計專業人才長期從事理論研究,恰好具備這樣的復合型知識結構,可以與地方審計人員共融發展。
二、 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體制機制因素
首先,現時期校地審計人才主要通過課題與項目為載體進行交流,碎片化嚴重,合作持續性、系統性和長效性較差,更多重于形式,沒有建立規范的合作體制,相互間合作成果轉化的保障機制有待完善。其次,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利益機制有待理順。校地審計人才合作涉及各方利益主體,幾乎所有的合作發展模式都會遇到利益協調分配的問題,現階段不健全的利益分配機制制約了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
(二)思想觀念因素
在校地審計人才合作中,由于各自主體分屬于不同的行業領域,戰略定位與自身需求導致思想觀念上的偏差,一時難以形成合作發展的合力。政府與高校在人才合作方面的追求目標也不盡相同。高校更多考核審計人才理論技術的突破能力,注重理論創新,社會應用的觀念相對淡薄。而政府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如果這些觀念上的差異不轉變,勢必影響校地審計人才的合作發展。
(三)優化配置因素
信息不對稱是校地審計人才合作不通暢的重要影響因素。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高端審計人才的需求強烈。然而審計專業的專用性極強,可替代性弱,勢必產生人才供給和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地方政府審計部門渴望既具備專業審計知識,同時能有較好的宏觀經濟理論學識的審計人才,而高校審計人才希望能夠走出象牙塔,把自己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社會,這就需要建立信息匹配機制和平臺,促進審計人才信息對稱,優化區域內人才資源配置。
三、 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總體原則與思路
(一)持之以恒,建立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
人力資本的長期投入才能產生人才,人才是各主體寶貴的稀缺資源,而人才合作的成果見效則需一定的持續時間,如果沒有一套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人才合作往往會十分短暫且流于形式,成果微小。因此,校地審計人才合作、共融發展是一個新課題。必須通過校地各方主體的共同努力,建立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的長效機制,才能創造嶄新的、可持續的校地審計人才共融發展局面。
(二)因地制宜,建立廣泛的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渠道
改革開放以來,各區域內部各行政區劃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高校狀況也有許多差異,人才資源狀況的差異隨之產生,這正是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的現實前提,因此,校地審計人才共融發展應著力于本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同時,也應建立更廣泛的人才合作,通過一系列人才政策,因地制宜的精準引進周邊地區人才資源,參與本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規劃。
(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促進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
校地審計人才合作交流、共融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遵循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非常重要。在人才合作思路上,應選擇一些難度較小、已有先決條件及合作基礎的項目先做,例如人員培訓、專題研討、人才互派、建立人才信息庫等。在積累校地人才合作的經驗后,再實施大規模的影響深遠的項目。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工程,例如校地人才的政策協調、保障機制的制定落實等,可以在合適的時機來臨時,創造條件逐步解決。
四、 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搭建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信息平臺
搭建信息服務平臺,是促進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最基礎性工作。應由政府組織,構筑一個綜合的信息平臺。梳理區域內特別是高校科研院所中的審計專家信息,征詢其本人同意后,可以向社會公開信息。各高校也應采取激勵措施,鼓勵下屬科研單位及個人積極參與信息公開,為社會提供大量的高端審計人才。政府機構也可以在信息平臺發布所需的審計人才信息,通過大面積的篩選,找到真正具有創新應用能力的人才資源,防止由于信息不對稱而造成的“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二)完善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保障機制
利益分配保障機制永遠是人才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地審計人才分屬于不同的管理主體,其合作必須有明晰的權、責、利機制,權責匹配機制是防止相互之間推諉的保障,合理的利益分配保障機制是權責落實的前提。還需完善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退出保障機制,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考評約束機制,對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的項目進行考評,對合作效果好、效益高的進行獎勵,而對那些合作效果差、效益低的,可以勒令退出,根據相關法律和事先簽訂合同中的退出條款,終止雙方的合作。
(三)構筑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組織體系
由于校地審計人才分屬于不同管理主體,要形成長效持續的合作局面,組織體系建設必不可少。目前高校內部普遍設有繼續教育培訓機構,承擔對外人才合作事項。地方政府審計部門也應完善相應的組織機構,對接高校部門體系,形成校地審計人才供需對應的組織體系,能夠更好地做好事前人才合作溝通、事中人才合作監管、事后人才合作效果反饋,從而更好地總結合作經驗,為形成系統持續合作提供組織保障。
(四)構建校地審計人才合作發展的保密制度
地方政府審計部門工作有較強的保密性,許多審計信息的發布要遵循組織原則。高校審計人才更多從事教學科研工作,其日常審計信息都來源于已經公開的審計數據。因此,校地審計人才合作中,必須明確劃分審計信息和審計資料的可公開性和保密性,建立保密制度,高校審計專業人才在合作中必須嚴格遵循保密制度原則,未經組織允許,不可公開的資料和信息不得用于教學科研工作中。地方政府審計部門在校地審計人才合作中,也要做到內外有別,既要促進審計工作開展,同時也要確保審計嚴肅性和保密性。
參考文獻:
[1]薛玉香.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的困境與突破:基于校地合作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0).
[2]董釗.建設利益共同體?有效開展校地合作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8(4).
[3]鄧春玉,王志剛.社會服務導向下的校地合作發展途徑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3).
[4]葉忠海.區域人才開發研究論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
作者簡介:
周爽,女,江蘇鎮江人,管理學碩士,中級審計師,鎮江市審計局,研究方向:審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