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敏


連續主持了兩次“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國家標準復審論證會”,感慨由此而生。復審論證和標準的根有什么關系?有關系。在我看來,世間萬事萬物都不會憑空而來,標準也是這樣。
多年前,解放軍某軍區空軍司令部組織團以上干部研究軍事標準化,請我去做關于標準體系建設的報告。考慮到軍隊干部的標準化專業背景有限,為了說明問題,我畫了一棵樹。樹當然有葉子、分枝、主枝、樹干,最底下是樹的根。根也不是一枝,有主根、分根和須根,個別的樹還長有氣根。根和樹的關系是什么?中國有一句話把這種關系形容得淋漓盡致,叫做根深葉茂。足見根對葉、根對樹的作用。
標準是什么?我覺得標準就像一片片葉子,是植物形成光合作用的最重要的部分。葉子本身也有葉片、葉柄、葉脈、托葉等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獨立的看也是一個小系統。但是不要忘記,這個小系統是通過葉柄連接在枝上,又通過枝連到樹干,通過樹干連到樹根上的。或者反過來說,一棵樹木一定是先生根再有后來的干、枝和葉片,由此才形成一個體系。
現代標準化事業起源于大工業。既然是大工業,就不同于傳統手工業,比如蒸汽機、鐵路和后來的電氣化,哪一類不是多種技術、多項產品、多個工位的系統組合?由此才必須有標準做技術上的支撐。如此看來,現代標準從誕生的時候起就是成系統、成體系,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這完全不同于“車同軌、書同文”的時代,也是畢昇和符騰堡所想像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代標準的制定絕不是找幾個人,侃出一個題目,然后埋頭寫起那么簡單。
關于“技術標準體系”這一提法,可以回溯到2002年,當時原國家質檢總局、國家標準委會同科技部制定“十五”期間國家標準化發展戰略。因為是個軟課題,說到標準和標準化,總會讓人覺得不夠硬。后來大家在一起研究如何破這個題,才想出了“技術標準體系”這個提法。當時我們在國家“十五”期間“重要技術標準研究”專項中,設計了“我國技術標準發展戰略研究”和“國家技術標準體系建設研究”兩大課題并獲得通過。“技術標準體系”的提法由此而生。
從技術支撐的角度,成系統的研究標準的制定、使用和管理,這本來是很有積極意義的構想,在標準化的實際工作中,也確實應該用系統論的原理和方法指導實踐。但是在后來的實際應用上,有些地方卻走了樣,不但不符合系統論的思想,而且出現了形而上學的一系列現象。形象點說就是,這些人不會種樹,只會畫樹。畫樹也不是先從根上開始,由根到干、由干到枝、由枝到葉,而是先畫葉子、再連樹枝和樹干,完全是倒著來的。做標準如果真的是畫家畫畫也就罷了,反正那是一幅供觀賞的藝術品,倒過來看或倒過來畫并無大礙。但搞標準不是這樣,標準的制定是為了讓人們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能夠使用它,人們的生產生活要遵循標準的約束去做,由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促進技術進步、經濟增長。如果做出的標準只供人看,或者看都沒人看,那怎么行?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標準“垃圾”。
在現實的標準化工作實踐中,我個人碰到的這樣奇葩的事有很多,印象較深有三件。第一件是一年前有位搞“智慧城市”工作的同志找到我,送給我他們編著的一本厚厚的冊子,叫做“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告訴我這是多少人花了多少功夫在某某支持下搞出來的,希望得到認同并幫助推廣。認真拜讀之后,我很無語。對照書中下了很大力氣畫出來的標準體系表框圖,在我的眼中展現的仿佛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標準體系樹”,不過我的直覺告訴我,這幅“標準體系樹”畫圖一定是從樹葉開始畫起的,欣賞可以,實用呢?
第二件是去年以至更早時候曾經主持過一些科研項目驗收鑒定會上感受到的。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國家、部委或地方政府批準的科研項目驗收成果中,居然有完成制定某項國家或行業或地方標準的內容,更有甚者,甚至規定只要完成了某項“標準報批稿”就可以了。什么叫“報批稿”?難道就是照葫蘆畫瓢,搞出一個稱之為“標準”的所謂標準,然后報上去了。至于能不能獲批,用不用得上,與已無關!真不知道做出這樣奇葩規定的人是否在掏自己的腰包做科研,還是潑納稅人的血汗如流水?
第三件是早就知道且一直如鯁在喉不吐不快的事。經常聽到某某領導決定,要制定百項XX標準;某某領導決定要再制定百項XX標準。為什么是百項而不是九十九項或者六十八項?明明是領導腦袋里想出來的,并不是從生產生活實際需要中提煉出來的,這樣的標準可靠嗎?據我的知,為了湊足這些標準數量,有關人員可費透了腦筋,當然不免要拉些南郭先生入伙。
由此我想到了現在進行的國家標準復審。為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要求,國家標準委印發《推薦性標準集中復審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16年底前,提出復審結論,形成廢止一批、轉化一批、修訂一批的標準項目清單,重點解決現有各層級推薦性標準中存在的交叉、矛盾和滯后老化等突出問題,為推動推薦性標準向政府職責范圍的公益類標準過渡奠定基礎。我在文章開頭說到的連續主持了兩次“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管理國家標準復審論證會”,就是做的這件事。
現行標準中存在的“交叉、矛盾、老化和滯后”問題并不是剛剛出現的新問題,而是中國標準界一直存在的老生常談的陳舊問題。早在2001年10月國家標準委成立的時候,領導講話中就提出來要解決這類問題。從2002年開始,新成立的國標委組織專門力量開展調查研究,深入剖析問題所在,制定了系統的清理整頓方案,并從2003年開始用了近三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實施,取得重要成果,當然也花費了一大筆公共財政資金。此項工作結束時,曾經在人民大會堂專門召開新聞發布會,鄭重宣布,今后再也不做這種勞民傷財的事情啦。我對此印象極深的原因是,當時就是由我本人提出并代表國家標準委做這種鄭重宣布的,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即原國家質檢總局的主要領導、各省市自治區質監局的主要領導悉數參加,各行業部門的主管領導全部到場,有關講話做為檔案資料也已經定格在那里,不會有錯。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宣布?因為花錢費力對現行標準進行所謂的“清理整頓”確實是很奇葩的一件事。依我看來,標準做為一種特殊產品,是由各個不同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生產)出來的。標準的質量包括它的適用性,完全應該由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別人不能越俎代庖。按照標準化工作的規矩,標準的前期研究、市場調查、立項、起草、審核直到批準發布和推廣實施是一個完整的過程。標準實施后,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有責任追蹤、反饋、收集信息、定期復審和及時修定。和任何產品一樣,標準是有生命周期的,對標準生命周期的管理也只能由該標準的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來完成。由國家標準化行政管理部門出面,對現行標準實施所謂的“清理整頓”,這本身就是一種越俎代庖行為,同時也說明了該標準所屬的技術委員會失職、失責。據我了解,這樣的事情,在全世界各地的標準化組織中都不會發生,只有中國。原因不言自明,行政干預過多,政府包辦一切,技術委員會是小菜一碟,當然不會負責。
從2006年結束的那次“標準清理整頓”到現在,十年過去了。這一次雖然不再沿襲當年的叫法,而是叫“標準集中復審”了,兩類工作本質上有什么區別嗎?沒有,都是為了解決早已存在的“交叉、矛盾、老化和滯后”的老問題。如果說還有點區別的話,從我主持的復審論證內容看,倒是提前到標準立項階段,不是審議該不該立,而是已經立項的該不該保留,這些被審的內容都是已經立過項,卻由于各種原因被推遲、延后、耽誤或者拖拉許久卻一直沒動手完成的標準。復審的目的就是要給出是否還要繼續做下去的結論。說句心里話,我在親自主持這樣的會議,和委員、專家們一道討論如此沉重的話題時,心里真有些說不出來的滋味,造成如此局面,要不要追責?追誰的責?上面沒有說,我們也不得而知。一次會議的花銷有限,參加活動會議的人員時間和精力也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匯總所有的項目從籌劃、申請、上報、獲批到最后把它擱置起來,閑置下來,要花費多少人,多大精力才能走完這些步驟,這又圖的是什么呢?
所以我呼吁,整頓也好,復審也好,做過了總要吸取教訓。教訓就是要尋找標準的根,無論是領導指派也好,科研項目夾帶也好,立項時的冥思苦想也好,都不足以成為標準的根之所在。根在哪里?只能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管理的實踐中。研究標準、寫標準、管理標準的人不懂得這一條,干脆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