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文



龍巖市市委書記許維澤:支持龍巖技師學院“做大做強”
龍巖技師學院正在建設的第二校區占地441.7畝、建筑面積30.3 萬平方米、投資11.68億元,是福建省重點工程和龍巖市“重中之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委、市政府將一如既往地支持龍巖技師學院建設發展,一如既往地支持龍巖技師學院做大做強,讓龍巖技師學院成為助推龍巖市落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的生力軍。”2019年12月9日,龍巖市貫徹落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暨慶祝龍巖技師學院建校40周年大會上,龍巖市市委書記許維澤在講話中再次明確支持龍巖技師學院“做大做強”。
“龍巖是個革命老區,在資金不寬裕的情況下,當地政府為什么批準這么大的建設項目?”記者好奇。
“龍巖技師學院作為龍巖市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為龍巖市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能提升培訓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學院從1979年建校以來,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道路,歷經龍巖地區技工學校、龍巖市第一技術學校、龍巖市高級技工學校、龍巖技師學院四個發展時期。學院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面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為社會培養和輸送了大批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展成全省辦學規模最大的技師學院,為龍巖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40年來,學院篳路藍縷,披荊斬棘,建成了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等稱號,躋身全國技工院校第一方陣,走在了全省技工院校的前列。今天的龍巖技師學院,正以濃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辦學特色,成為為龍巖產業建設、高質量發展提供本土優秀創新創業人才、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力量。”龍巖市委書記許維澤如是說。
“贏得地方政府大支持要有高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意識!”
“要想贏得地方政府大支持,必須要有高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的意識!”龍巖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陳建生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一直在做一件事:弘揚老區精神,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主陣地,做好服務地方這篇大文章。他們覺得,作為政府投資的公辦學校,必須通過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服務政府、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服務百姓,為政府分憂,為企業解難,做新時代老區精神的傳承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服務意識強、服務措施到位、服務能力強、服務成效明顯,學院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企業肯定。這又一次印證了一句話:要想有地位,先得有作為!
記者觀察到,幾年前,龍巖技師學院還是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但是,短短幾年,他們緊緊抓住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歷史機遇,加快改革創新,培養出了一大批高技能“紅土技師”,不僅走出了一條老區成功興辦技工教育的新路子,而且走出了龍巖,走出了福建,還走向了全國,先后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示范基地、福建省示范性現代職業院校,一躍成為福建省培養高技能人才規模最大的技師學院。同時,學院主動服務地方黨政決策部署,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組織開展了對斐濟、朝鮮、斯里蘭卡、南非、納米比亞等國家的菌草產業發展官員的培訓,與韓國美容美發行業進行了合作,學院代表還受到了斐濟總理的接見。
“撫今追昔,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龍巖市貫徹落實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暨慶祝龍巖技師學院建校40周年大會上,龍巖技師學院黨委書記、院長陳建生動情地說。在40載波瀾壯闊的辦學歷程中,學校雖數度整合,校名也幾經更易,但一代又一代的技師人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秉承“德技日新”的校訓精神,踐行“根植紅土、服務發展、特色鮮明、示范引領”的辦學理念,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辦學規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內涵建設躍上新臺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努力為老區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答卷”,贏得了“成功企業家卓越工程師的搖籃”的美譽。
如何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
他們是如何打造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做好服務地方這篇大文章的呢?
40年來,他們傳承求真務實的蘇區精神,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打造紅土育人品牌。緊密契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深化教學改革,鑄造匠人匠心,構建了紅色文化、客家文化、工匠文化“三位一體”的育人文化體系,著力培養“素質高、技能強”的優秀人才,打造老區高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在校生數由建校初期的200余人到現在的7738人,累計為國家培養了5萬余名高素質技能人才,一大批優秀學子成長為企業精英、創業楷模、技能大師、科研巨匠等,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學校被評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榮獲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
40年來,他們發揚艱苦奮斗的蘇區精神,在資金緊張、建設環境艱苦的狀況下,勵精圖治,奮發圖強,完善基礎設施,保障教學投入,大力引進人才,形成了布局合理、設施完善、景致宜人的校園環境,營造了崇技尚藝的良好育人氛圍。占地面積由80多畝增加到594畝,建筑面積由1萬余平方米擴充到40.5萬平方米,設備設施價值從10余萬元發展到8000余萬元,成為福建省辦學規模最大的技師學院,學校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40年來,他們踐行開拓進取的蘇區精神,突出科研強校戰略地位,全力推進精品專業建設,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形成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的辦學模式,學生在各級各類技能大賽中共獲獎358人次,入選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實現福建技能競賽新的突破。學校緊貼市場辦專業,從建校初期的5個專業逐步拓展,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凝練專業特色,發展至今成為擁有6個教學系34個專業的綜合性職業院校,所設專業涵蓋全市重點產業。把學校建成了集教學、實訓、鑒定、科研、競賽、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
40年來,他們繼承求實創新的蘇區精神,堅持以服務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以促進就業為導向,以提升職業能力為核心,不斷加大高技能人才學制培養和社會培訓規模,構建了政校企協同合作的技能培訓體系。建校初期,學校僅在鑄造和林業化工兩個專業開展培訓,在辦學過程中學校不斷提升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通過建設國家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龍巖市公共實訓基地等項目拓展辦學功能,通過建設第二校區增強培訓能力,積極開展技能扶貧,對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企業在職職工、退役士兵等群體開展技能培訓,形成涵蓋職業技能提升培訓、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技能培訓、安全培訓、特種作業培訓、上崗前培訓、緊缺工種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社區培訓等多門類立體化培訓格局,年培訓15 000人,學生畢業率長年保持在99%以上,85%畢業生在本地企業就業,為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就業、創業和創新能力做出了應有貢獻。
40年來,他們力行爭創一流的蘇區精神,堅持示范引領,聚精會神辦教育,一心一意謀發展,奮勇爭先創一流。學校辦學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多次在全國相關會議上作辦學經驗交流,媒體對學院辦學成果進行了廣泛報道。建校以來,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努力拓展辦學空間,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馬里士他工藝教育學院2名教師、8名學生來校交流,拉開了學校對外交流的序幕。直至今天,學校積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與斐濟、加拿大、韓國、澳大利亞、哥斯達黎加等36個國家職業院校、行業企業開展合作,先后獲得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世界技能大賽中國集訓基地等60余項榮譽,社會影響力不斷提升,成為閩西紅土地上技工教育的一張靚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