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

【摘要】目的 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取腦池造瘺術及控制性引流治療,并分析其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治療的4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24例,采取腦池造瘺術治療;觀察組24例,在此基礎上進行控制性引流。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2 h、12 h、3 d的顱內壓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1 d、7 d的GCS 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腦池造瘺術治療,并給予控制性引流,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控制性引流;腦池造瘺術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1
重型顱腦損傷主要為外力沖擊所致,急性期主要表現為缺血缺氧、腦水腫、腦內血腫等,尤其是傷后48 h,可出現血管源性水腫或腦脊液循環障礙,在治療時,應及時緩解顱內壓,去除病因。本文將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取腦池造瘺術及控制性引流治療,并分析其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2019年3月我院治療的48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根據治療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24例,男15例,女9例,年齡22~61歲,平均(47.75±6.57)歲。對照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齡23~62歲,平均(47.88±6.71)歲。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腦池造瘺術治療,去除骨瓣減壓后,將血腫清除,咬除蝶骨脊,使視交叉池充分暴露,在Liliequist膜后造瘺,開放橋前池,置換腦脊液。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進行控制性引流治療,每日引流量控制在120~200 mL。
1.3 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2 h、12 h、3 d的顱內壓值及術前、術后1 d、7 d的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1]。
1.4 統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1.0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顱內壓值、GCS評分等)均使用(x±s)表示,采取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2 h、12 h、3 d的顱內壓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1 d、7 d的GC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重型顱腦損傷的救治一直是神經外科研究的重點,目前,主要研究課題為腦水腫、高顱壓防治、手術操作方法以及手術時間的選擇等,其治療目的在于控制繼發性損傷,降低顱壓,減輕腦水腫。以往臨床上常采取大骨瓣減壓、腦室穿刺外引流、小腦幕切開引流等方法治療。為避免犧牲腦組織,獲得更加充分的減壓空間,本文在去骨瓣減壓操作后,進行腦池造瘺并進行控制性引流,緩解早期細胞外水腫,從而獲得更多的代償空間,達到降低顱內壓的效果。
研究發現[2],腦脊液所致高顱壓部分源于蛛網膜下腔,尤其是基底池。進行腦池造瘺術后,開放橋前池并留置引流管,可從中央部位達到腦脊液容量控制的目的,減輕早期腦水腫,平衡兩側大腦半球壓力,提高其容量代償儲備能力,達到骨瓣減壓術無法達到的效果。同時,由于單獨進行腦池造瘺可能導致壓力波動幅度過大,具有不可控性,因此,進行控制性引流可直觀調控顱內壓值,使其維持在理想范圍,減少藥物使用及有創操作。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術后2 h、12 h、3 d的顱內壓值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術后1 d、7 d的GCS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顯示了腦池造瘺術+控制性引流的應用價值,不僅可提高減壓效果,對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預后也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腦池造瘺術治療,并給予控制性引流,可提高治療效果,促進神經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趙東寧,趙 慶,秦東旭,等.腦室內出血鉆孔手術控制引流和持續引流的效果對比[J].實用醫藥雜志,2018,35(09):793-795.
[2] 王永紅,郭 敏,梁 磊,等.腦池造瘺術在重型顱腦損傷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8,4(02):119-121.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