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英海
【摘要】目的 探究與分析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受治療的38例骨科創傷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對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給予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及治療措施,包括前期的預防、藥物抗凝、導管溶栓等。結果 38例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導管溶栓的治療有效率高達94.74%。結論 對于骨科創傷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積極的預防及治療措施,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中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及推廣具有很大意義。
【關鍵詞】骨科創傷;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及治療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1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一種外周血管病變類型,是由靜脈血液在下肢血管中的凝結所引起的下肢水腫、皮炎及繼發性靜脈血栓等引起[1]。下肢深靜脈血栓可能導致靜脈瓣膜功能不全和并發的肺栓塞,影響患者的勞動功能,嚴重者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骨科創傷手術患者術后的機體血液黏度有所增加,會影響到下肢的靜脈回流,患者、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嚴重者會引發急性肺栓塞。為了提高我院在骨科創傷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中的治療質量,開展此項研究,此階段內于我院接受治療的3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經過篩選后進入研究,在研究中應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進行探究。目前此項研究已經全部結束,相關的結果數據也已經整理完畢,現將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進行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38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經過篩選后進入研究。38例患者中有男19例、女19例,年齡25~54歲,平均(42.4±1.2)歲。所有患者均為骨科創傷接受手術后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本次研究初始進行病例篩選時,排除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精神意識障礙、心臟疾病的患者。在醫護人員對本次研究的目的及流程進行說明后,所有患者或其家屬均親自簽署參與同意書。本次研究中病例的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等指標,所有患者均符合這些指標的入選標準,可以順利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預防措施:在患者手術過程中,術中的動作盡量保持輕柔,以避免對患者的靜脈內膜造成損傷,同時術中采取措施,來保護患者的盆腔及四肢靜脈。在術后對患者的患肢進行抬高,使得患者的血管不受到壓迫,且在術后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指導,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訓練。術后12 h注射低分子肝素鈉,若患者合并凝血障礙,則給予患者維生素K拮抗劑治療。
治療措施:在患者入院后,醫師對患者的臨床癥狀做仔細的觀察,必要時給予輔助性的檢查,以確診患者靜脈血栓的出現。給予患者常規型的治療,在治療的過程中注意對患者的患肢進行抬高,并使用彈力繃帶包扎,包扎后鼓勵患者進行肌肉收縮訓練。若患者的病情較為嚴重,則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下腔靜脈過濾器植入術、取栓術治療。對患者的血栓部位明確后,對患者實施尿激酶靜脈泵入導管內溶栓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效果評價標準[2]
觀察患者的預防發生結果及相關的治療效果。對治療效果進行綜合性的評定。顯效標準: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且勞動力恢復;有效標準:患者臨床癥狀大部分消失,腫脹消退,勞動及基本恢復;無效標準:患者未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方法
我院相關醫師將得到的數據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檢驗采取x2;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檢驗采取t值進行。將P的臨界值作為是否有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若P<0.05,則定義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38例患者中導管溶栓的治療顯效為20例,治療有效為16例,治療無效為2例,治療有效率為94.74%。
3 討 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指患者的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現象,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后若不接受及時的治療,則可能會出現下肢血腫、繼發性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皮炎、瘀滯性潰瘍等不良反應,對患者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3]。因此,對骨科創傷患者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予以預防及治療措施十分重要。由本文的研究結果可知,接受預防及治療措施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的有效率高達94.74%,可見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骨科創傷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積極的預防及治療措施,在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治療中效果顯著,臨床應用及推廣具有很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侯著虎.骨科創傷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6):190-191.
[2] 魏長月.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護理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10):238-239.
[3] 江啟慧.骨科創傷手術后患者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治療研究[J].全科口腔醫學電子雜志,2018,v.5(20):132-13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