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麗


【摘要】目的 研究白內障患者采用微切口超聲乳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擇在我院手術的白內障患者74例,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37例)和治療組(37例)。對照組采用傳統同軸切口超聲乳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治療組采用同軸微切口超聲乳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結果 治療組患者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水平的變化幅度小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1.9%,高于對照組的70.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白內障患者采用微切口超聲乳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小對角膜內皮細胞所產生的影響,使手術治療效果提高。
【關鍵詞】白內障;微切口;超聲乳化手術;角膜內皮細胞
【中圖分類號】R77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1
白內障屬于老年人發病率水平較高的一種疾病,是目前全社會公認的老年人致盲的首要病因,手術是幫助白內障患者復明的一種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以超聲乳化白內障聯合人工晶狀體植入術式在臨床上最為常用[1]。本文研究白內障患者采用微切口超聲乳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手術的白內障患者74例,以隨機分組法分成對照組(37例)和治療組(37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12例;左眼病變16例,右眼病變21例;白內障病史1~26個月,平均9.3±1.5個月;年齡55~72歲,平均63.4±4.8歲;治療組中男23例,女14例;左眼病變17例,右眼病變20例;白內障病史1~23個月,平均9.5±1.4個月;年齡55-74歲,平均63.3±4.9歲。數據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分析。
1.2 方法
治療組:同軸2.2 mm微切口超聲乳化術,術前擴瞳,以濃度為0.4%的鹽酸奧布卡因滴眼液實施表面麻醉,選擇規格為2.2 mm的穿刺刀,于11點鐘方向做透明角膜緣主切口,長度為2.2 mm,于3°點鐘方向,用15角的角度,通過膜隧道刀做側切口,長度為0.5 mm,刺入到前房當中并注入透明質酸鈉,連續環形撕囊,水分離、分層,將囊袋當中的晶狀體核旋出,超聲乳化儀能量設定在20%~40%之間,手柄配備規格為20G的超聲乳化針頭,對晶狀體核進行乳化后吸出,并對殘留皮質進行自動灌吸,對后囊膜進行拋光,向囊袋內再次注入透明質酸鈉,置入折疊式人工晶狀體,將殘余的透明質酸鈉吸出,對角膜切口實施水密封。對照組:同軸3.2 mm切口超聲乳化術,使用規格為3.2 mm的穿刺刀,在11點鐘方向做透明角膜緣主切口,長度為3.2 mm,手柄配備19G超聲乳化針頭,其余操作同治療組。
1.3 觀察指標
(1)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水平;(2)治療總有效率。
1.4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白內障癥狀消失,視力水平的改善程度超過60%,無術后并發癥;有效:白內障癥狀減輕,視力水平的改善程度超過30%但不足60%,無術后并發癥;無效:白內障癥狀沒有減輕,視力水平改善幅度沒有達到30%,或出現術后并發癥[2]。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處理,計量資料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x2檢驗,P<0.05可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手術前后角膜內皮細胞計數水平
治療組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見表1。
2.2 總有效率(見表2)
3 討 論
隨著近些年來超聲乳化設備和相關技術的不斷升級和發展,傳統同軸3.2 mm切口超聲乳化手術對白內障疾病進行治療的效果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廣大患者及臨床的實際需求。通過本次研究,可以更加充分的說明,白內障患者采用微切口超聲乳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減小對角膜內皮細胞所產生的影響,使手術治療效果提高。
參考文獻
[1] 韓 衛,陳彬川,李佳佳.囊袋內軟殼技術在硬核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的應用效果及安全性[J].中華實驗眼科雜志,2016,34(3):239.
[2] 李 勇,岳章顯,徐海龍,等.超聲乳化術與微切口囊外摘除術對老年白內障療效的比較[J].國際眼科雜志,2014,14(4):67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