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勤坡 張峰 馬大年 彭慶輝 費成剛 胡培高 王福兵
【摘要】目的 比較鈦制彈性髓內釘(TEN)及鎖定鋼板(LP)兩種內固定方法治療RobinsonⅡB型鎖骨骨折的預后療效。方法 選取2014年2月~2018年03月采用前瞻性方法入選鎖骨RobinsonⅡB型鎖骨骨折患者119例,隨機分為彈性髓內釘治療組(TEN組)與鎖定鋼板組(LP組),經最終篩選TEN組61例,男41例,女20例,年齡22~67歲,平均(41.3±10.9)歲;LP組58例,男40例,女18例,年齡21~68歲,平均(42.2±11.3)歲。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肩關節功能評分的差異。結果 治療RobinsonⅡB1型鎖骨骨折,兩組在肩關節功能恢復方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RobinsonⅡB2型鎖骨骨折,兩組在并發癥發生率及肩關節功能恢復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TEN是治療RobinsonⅡB1鎖骨骨折較好的方式;對于RobinsonⅡB2型鎖骨骨折建議鎖定鋼板固定。
【關鍵詞】RobinsonⅡB型鎖骨骨折;彈性髓內釘;鎖定鋼板;預后療效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2
鎖骨骨折是一種很常見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2.6%~5%,鎖骨中段骨折較為常見,在暴力襲擊下發生粉碎性骨折的幾率也更高。鋼板固定是治療有移位的鎖骨中段骨折的金標準,但術中需剝離較多的軟組織,容易應力遮擋效應明顯、剛板斷裂、切口感染和術后鋼板突出皮下等并發癥,近年來采用鈦制彈性髓內釘(TEN)治療鎖骨中段骨折備受青睞[1]。筆者對此進行了前瞻性比較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分組按隨機投硬幣法分組。TEN組男41例,女20例;年齡22~67歲,平均(41.3±10.9)歲;骨折類型:RobinsonⅡB1型21例,RobinsonⅡ型40例。RP組男40例,女18例;年齡21~68歲,平均(42.2±11.3)歲;骨折類型:RobinsonⅡB1型19例,RobinsonⅡB2型39例。兩組經卡方檢驗或t檢驗,在性別構成、年齡分布、骨折分型、受傷至手術時間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TEN組:患者平臥,墊高患肩,胸鎖關節外側1~2 cm處取1~2 cm切口,開口器斜向遠端在鎖骨上鉆孔,選擇直徑合適的彈性髓內釘(1~2枚)(2.0 mm、2.5 mm、3.0 mm)插入骨髓腔,通過不斷旋轉推至骨折端。C型臂X線機監測下閉合復位移位,旋轉彈性釘彎頭進入遠側斷端,送至近鎖骨肩峰端1 cm處,調整釘頭弧形方向,維持最佳復位狀態,將尾部側方折彎后剪除(外留5 mm),埋在皮下,縫合皮下及皮膚。
LP組:患者平臥,墊高患肩,手術入路均以骨折端為中心橫形切口7~10 cm,逐層切開,暴露骨折斷端,直視下骨折復位,若骨折塊較小時可吸收線環扎,若骨折塊較大時則螺釘固定,術忠減少并避免破壞影響血供的軟組織,特別盡量少剝離骨膜,選用合適解剖鎖定鋼板和螺釘固定,術中C型臂X線機監測骨折復位及鋼板固定效果,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
統計兩組的術后并發癥(病人≥1個并發癥,算1例);對患者術后3天、15天、1月、3月、6月肩關節功能采用Constant-Murley評分進行評定,該評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運動范圍和力量等情況,療效評價標準:90~100分為優,80~90分為良,70~80分為,<70為差;統計6月時肩關節功能,以>80分為優良,以≤80分為較差肩關節功能。
1.4 統計學處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B1型骨折、B2型骨折之間的肩關節功能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兩組手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或精確概率法檢驗;相對風險和x2檢驗用于評估5種變量對TEN組患者的預后影響,5種變量包括年齡>50歲、 B2型骨折、內置1枚彈性釘、B2型骨折同時內置1枚彈性釘、年齡>50歲的B2型骨折,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兩組119例患者均獲得隨訪進入結果分析,隨訪時間6月。見表1、表2。表2說明:TEN組RobinsonⅡB1并發癥3(14.2%),LP組RobinsonⅡB1并發癥4(21.0%), 2單元格(50.0%)的期望計數少于5,最小期望計數為3.33,采用確切概率法,P=0.68,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EN組RobinsonⅡB(B1+B2)并發癥17(28.3%),LP組RobinsonⅡB(B1+B2)并發癥8(13.7%),0單元格(0%) 的期望計數少于 5,最小期望計數為12.39,采用Pearson 卡方檢驗,x2=3.91,P=.0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由于卡方檢驗數值得出的P值接近0.05,采用精確概率法,P=0.071,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3 討 論
鎖骨中段骨折屬于Robinson 診斷分型中的Ⅱ型及鎖骨中 3/5 段骨折根據主要骨折塊是否移位,分A型不完全移位和B型完全移位兩個亞型。ⅡA型為有皮質連續,又進一步分為A1有皮質連續無移位和 A2 有皮質連續成角兩個次亞型;ⅡB型為皮質無接觸的骨折,又進一步分為B1簡單或僅一塊蝶形骨塊和 B2 粉碎或多段骨折兩個次亞型[2]。
移位型鎖骨中段骨折保守治療后易引起肩部畸形,肩部功能障礙及骨不連等并發癥,傳統觀念認為鎖骨骨折畸形愈合僅僅是一種影像學表現,對患者肩部功能影響不大,目前研究證實其與患者遠期的臨床療效密切相關[3],手術治療有明顯優勢,這為鎖骨中段移位骨折選擇手術治療提供了理論依據。RobinsonⅡB骨折系不穩定型鎖骨骨折,對于不穩定型鎖骨骨折,手術治療是首選方向。鎖骨中段骨折手術治療的主要方法包括髓外鋼板內固定和髓內固定,不同內固定方式對患者預后影響很大。 RobinsonⅡB2型鎖骨骨折系復雜型骨折,因節段粉碎使彈性髓內釘失去三點固定,不易維持斷端的穩定和恢復鎖骨長度,導致松動、骨折畸形愈合,也影響骨折愈合,同時影響早期功能鍛煉,影響療效。
TEN是治療RobinsonⅡB1鎖骨骨折較好的方式;對于RobinsonⅡB2型鎖骨骨折,尤其是年齡>50歲的RobinsonⅡB2型鎖骨骨折,建議鎖定鋼板固定。
參考文獻
[1] Bernstein J.Nonoperative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plate fixation of displaced midshaft clavicular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 Am.2007;89(8):1866-1867.
[2] 周正衛,季 康.彈性髓內釘與重建鋼板治療鎖骨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 .浙江創傷外科,2016,21(3):552-553.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