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和 王浩 黃飛


【摘要】目的 分析穿支皮瓣修復治療在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隨機選取在本院接受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治療的患者36例,將其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18例。對A組患者進行穿支皮瓣修復治療,對B組患者進行胸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治療。結果 A組的優良率為94.44%,B組的優良率為83.33,經過統計學檢驗后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之間的優良率具有差異性。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67%,B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39%,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少于B組并且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手外傷軟組織缺損能夠的患者采取穿支皮瓣修復治療能夠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可以加以推廣。
【關鍵詞】穿支皮瓣修復技術;手外傷;軟組織缺損
【中圖分類號】R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8..02
在臨床工作中經常能夠見到手外傷軟組織缺損的患者,這種損傷主要發生在手外傷之后,需要醫務工作者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若手術修復效果不好,極易導致手部功能恢復不健全或者手外形缺損等不良后果。因此探討如何提高手外傷軟組織缺損的修復效果,是我們本次研究的目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治療的患者3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16~65歲,平均38.56±8.72歲,有24位患者的患處在右手,12位患者的患處左手,受傷原因有車禍傷8例、刀砍傷5例、碾壓傷4例、其他原因19例,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每組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之間均沒有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A組患者采取穿支皮瓣修復的治療方式,在進行治療之前需要先對患者創口進行規范清理消毒,將皮膚表層的壞死組織徹底清除,明確患者的手部外傷的位置和程度,確定皮瓣穿支穿出深筋膜位置后,對患者進行臂叢阻滯麻醉后進行手術[1]。術后注意對患者生命體征進行監控,及時應對突發情況。
1.2.2 對B組患者進行胸腹部帶蒂皮瓣修復治療,術前傷口的處理參考A組,然后根據患者受創位置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皮瓣,再根據皮膚缺損的情況將皮瓣裁剪成合適大小。對患者采取臂叢阻滯麻醉后進行手術[2]。術后處理方法同A組。
1.3 觀察指標
將患者手術修復療效等級的分級為:優、良、差。在手術治療后能夠基本恢復手部功能,手的外形沒有變化,相關皮瓣沒有表現出異常則評為優;在手術治療后手功能得到改善,手外形沒有明顯變化,皮瓣臃腫程度較低,皮瓣與周圍皮膚組織有差異但不嚴重的評為良;如果沒有達到以上標準,則為差。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 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修復療效等級
A組的優良率為94.44%,B組的優良率為83.33%,經過統計學檢驗后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兩組患者之間的手術修復優良率存在一定差異性,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將兩組患者術后發生的各種不良事件情況進行統計,A組發生3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16.67%;B組發生7例不良事件,不良事件的發生率為38.59%,運用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后得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兩組患者間的不良事件發生率存在差異,見表2。
2.3 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
A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6.1±1.1)d,B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為(15.4±3.1)d,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6.42,P<0.05)。
3 討 論
在本次研究中,A組的手術修復優良率為94.44%,B組的優良率為83.33,經過統計學檢驗后發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A組的手術修復優良率高于B組。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67%,B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8.39%,A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少于B組并且證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手外傷軟組織缺損的患者采取穿支皮瓣修復治療能夠得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減少患者的治療時間,患處愈合情況良好且能有效減少治療后不良反應的發生概率,具有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 帆.穿支皮瓣術與胸腹部帶蒂皮瓣修復術治療手外傷軟組織缺損的效果對比[J].實用臨床醫學,2017,18(2):51-53.
[2] 李洪英.對手外傷軟組織缺損患者行穿支皮瓣修復治療的臨床效果探討[J].中國傷殘醫學,2017,25(7):64-6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