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浙江外國語學院科學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在細胞信號傳導、細胞遷移、基因表達等多項生理活動中,都會發生蛋白質相互作用。所以在生命科學研究中,需要對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行深入研究。但從實踐情況來看,采用傳統核磁共振、熒光檢測等技術進行蛋白質相互作用觀察,容易遭遇蛋白質標記問題,需要借助鑭系金屬探針特性加強蛋白質標記,從而得到科學的研究結果。
作為稀土元素,鑭系金屬中的釓元素帶有顯著的順磁特性,鋱元素則具有較好發光特性。釓離子擁有半充滿f軌道和各向同性g張量,自旋量子數較大,同時擁有較長弛豫時間[1]。利用順磁探針提供的未配對電子與核間相互作用,可以加快弛豫速率,同時不會引起交叉相干弛豫,能夠提供簡單的數據分析過程。借助溶液核磁共振技術,能夠使釓的順磁弛豫得到增強,從而對蛋白質復合體進行標記。在核磁共振實驗中,順磁弛豫增強的大小與電子和核間距離成正比關系,電子擁有較大磁矩,能夠實現長距離監測,因此能夠用于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鋱的發射譜在可見光區域內,熒光壽命達毫秒級。采用熒光波譜學技術,可以實現時間延遲檢測,將納秒量級背景熒光去除,從而使鋱成為發光探針對蛋白質特異性進行標記,使熒光技術在蛋白質特異性檢測上的不足得到彌補[2]。針對分子量較大的蛋白質,采用核磁共振等技術難以實現結構解析。利用鋱探針進行蛋白質標記,能夠對蛋白質結構、裝配和動態變化進行分析,因此可以實現蛋白質相互作用的研究。
(1)利用釓探針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在對蛋白質相互作用展開研究時,利用釓探針順磁特性,通過增強順磁弛豫能夠提供距離信息約束,實現蛋白質結構系綜優化精修,對生物大分子復合體瞬時構象進行觀測,確定蛋白質間發生的相互作用。采用該方法,能夠獲得較之電子質子更短的基態結構,得到低分布頻率構象,因此能夠對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行動態研究。在研究大腸桿菌磷酸轉移系統時,細胞信號傳導需要通過蛋白質磷酸化作用實現。但是從生物信息學角度來看,在數以萬計蛋白質間,僅幾千個蛋白質復合體能夠獲得原子水平分辨率結構信息,其中能夠實現信號傳導的則更少。針對蛋白質復合體擁有較高分辨率結構信息的特征,需要采用釓探針實現核磁共振實驗中順磁弛豫增強,對弱相互作用遭遇的蛋白質復合體進行檢測,從而得到相應結構信息。
實驗需要以大腸桿菌基因為模版實現定點突變,利用非同位素進行蛋白表達純化,然后實現核磁共振滴定。在整個過程中,酶I(EI)C末端結構域內,需要對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水解作用進行催化,促使其N端結構域(EIN)實現自動磷酸化,將基團傳遞至組氨酸磷酸運載蛋白,最終傳遞至酶IIA(EIIA)。研究EI與EIIA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可以進行二者間核磁共振滴定實驗,利用釓探針在EIIA突變體和D144C突變體中進行釓離子的引入。通過研究發現,EI和EIIA間平衡解離常數約13mM,說明二者之間存在較弱相互作用,能夠證明EI和EIIA間并非直接相互作用。通過對磷酸化酶促反應進行測定可以發現,EIIA能夠被EI直接磷酸化,缺失突變體的酶則會對這一過程進行抑制,因此可以說明Hpr酶未參與到磷酸化過程中。在實驗期間,能夠檢測發現EI-EIIA復合體的存在,但是存在時間和比例均較少。由此可見在蛋白質間發生極弱相互作用時會對復合體進行遭遇,但在各種因素調節下能夠達到結合與解離間的平衡,保證細胞信號順利傳播。
(2)利用鋱探針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實際上,細胞中各種生理活動需要利用不同信號通路實現,各通路之間會發生交叉對話。蛋白質作為細胞信號傳導網絡的節點,需要通過相互作用實現信號傳遞。采用熒光技術,可以利用熒光分子間能量轉移現象進行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即根據熒光分子發射光譜和受體間光譜重疊情況確定距離約束信息,對蛋白質動態學信息進行獲取。但是由于生物樣本自發熒光,采用有機小分子探針對蛋白質進行標記會出現非特異性問題。采用鋱探針,可以通過電子自旋禁阻軌道躍遷發光,只有較小的發光系數,能夠利用有機生色基團進行能量轉移,在紫外激發下發出綠光,從而通過扣除納秒級熒光壽命實現蛋白質特異性檢測。在活細胞中,利用有色氨酸的結合標簽,能夠使鋱離子與目的蛋白質融合。標簽中的天冬氨酸等可以與鋱離子構成穩定配位化學鍵,實現蛋白質的特異性標記。
在研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體CysLTR時,可以在基因中不同位點進行結合標簽突變質粒的插入,利用數據庫對氨基酸序列展開分析。由于其是細胞膜外N末端進行的多次跨膜蛋白,通過插入結合標簽,能夠使N末端和膜外loop環對鋱離子進行結合,實現受體標記。利用標記的hCysLTR對轉染細胞進行刺激,可以借助標記物中激動劑白三烯D4實現,然后對細胞內鈣增高情況進行測定。從研究結果來看,利用含結合標簽的質粒進行細胞轉染后,相較于野生型受體,得到的受體不會出現細胞內鈣增高的情況。在結合標簽與hCysLTR之間進行甘氨酸的插入,能夠實現柔性鏈接。從細胞內鈣的檢測結果來看,依然無反應,可知增加柔性鏈接長度無法產生刺激作用。由于鋱的激發波段為紫外,不利于生物樣本觀察,因此可以引入喹諾酮,采用更長波長實現激發。
采用光學顯微鏡成像法進行觀測,可以發現鋱離子對細胞形態和活性不會產生顯著影響。利用多光子顯微鏡進行鋱標記的蛋白觀察,可以發現標記的蛋白質和未標記的蛋白質都發出了微弱熒光,與細胞自發背景熒光被激發有關。對微妙延遲檢測時間進行設置可以發現,未插入結合標簽的蛋白質熒光完全消失,但是利用鋱標記特異性蛋白質依然發光。由此可見,在膜外loop區蛋白質標記檢測方面,可以采用鋱探針對蛋白質相互作用進行研究。采用該方法,利用多功能酶標儀進行細胞觀察,可以發現鋱離子對蛋白質做出的特異性標記。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在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領域,采用傳統的熒光檢測技術和核磁共振技術容易遭遇蛋白質標記問題。而對鑭系金屬探針進行運用,能夠借助釓探針順磁特性和鋱探針發光特性實現蛋白質特異性標記,為研究蛋白質相互作用提供支持。因此在實踐工作中,還應加強鑭系金屬探針特性分析,以便實現探針合理利用,滿足蛋白質相互作用研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