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姍姍
(保定市兒童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兒童支原體肺炎是兒科常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其發病率呈逐年增加趨勢。目前臨床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多采用抗菌藥物對癥處理。但支原體肺炎患兒免疫系統及呼吸系統發育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再加上支原體肺炎患兒年齡小,缺乏較高的自我約束力[1],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兒治療效果。因此支原體肺炎患兒治療期間,需做好患兒臨床護理工作,以此規范患兒治療效果,促使患兒更好恢復。本次研究就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采取PDCA護理模式,對其效果分析如下。
隨機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40例兒童支原體肺炎患兒,與《實用兒科學》[2]中支原體肺炎診斷標準相符;患兒無藥物過敏史及器質性功能障礙;患兒家長或法定監護人對研究知情,自愿簽署了試驗同意書;隨機分為兩組各70例,對照組男41例,女29例;年齡2-15歲,平均(6.41±2.08)歲;觀察組男40例,女30例;年齡2-15歲,平均(6.40±2.11)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對照組:常規護理。專職護理人員需密切注意患兒病情、體征、癥狀變化,做好患兒基礎護理,做好病房護理及飲食干預。
觀察組:PDCA護理模式。(1)明確PDCA護理模式。P:制定計劃。D:實施。C:檢查。A-質量控制。(2)P:制定計劃。根據支原體肺炎實際情況,確定相關性護理方案。呼吸道護理:維持呼吸道通暢性;心理護理:減少心理應激反應,提高治療效果;個性化護理:體位、缺氧護理。(3)D:實施。①心理護理。根據患兒認知程度,應先創建良好的護患關系及病房環境,消除患兒陌生感,鼓勵家長陪伴,適當轉移注意力,根據小兒個體特點,結合動畫片、玩具、游戲、書籍等措施,減輕患者心理負擔。②呼吸道護理:小兒治療期間,需保持小兒情緒穩定,頭偏向一側,通過霧化吸入、翻身拍背等措施使患兒順利排出痰液,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確保患兒呼吸道通暢。③個性化護理。患兒個性化期間,采取頭高腳低位,以鼻導管吸氧,時刻監測患者氧流量。(4)C:檢查階段。參與此次護理人員護理工作中的評估過程,檢查此次護理效果。(5)A:質量控制。評估此次護理效果,根據護理情況提出改進性措施,確保護理順利實施。
本次研究中相關數據的處理,采取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對呈均數標準差表現的計量數據,應采取獨立配對t檢驗,當數據檢驗P<0.05時,說明數據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退熱、止咳、啰音消失及扁桃體恢復時間較對照組縮短,數據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10.48±1.36)d;對照組:住院時間(13.89±1.47)d;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t=14.246,P=0.000)。
兒童支原體肺炎是因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是臨床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支原體肺炎患兒呼吸系統及認知能力尚未發育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臨床治療難度。因此,對兒童支原體肺炎,需立即采取必要的護理干預措施,以此提高患者免疫功能,促使患兒能更好恢復。
PDCA護理模式屬于一個工作循環,屬于一個不斷循環的前進模式,逐層推進,制定目標,通過實施、管理、質控后,再次實施、管理、質控,以此使每個護理人員均能參與到護理工作中的實施、監督、管理和控制當中[3]。本次研究中,與對照組常規護理相比,觀察組退熱、止咳、啰音消失、扁桃體恢復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縮短,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對支原體肺炎患兒采取PDCA護理模式,對患兒予以細致、個性化及全面性的護理模式,同時不斷優化常規護理各個措施,完善常規護理措施,以此使患兒得到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法。支原體肺炎患兒接受PDCA護理模式,總結支原體肺炎患兒治療期間及護理期間所存在的問題,完善護理措施,評估護理問題,并糾正護理問題,以此為患兒提供人性化、個性化的護理。
總而言之,PDCA護理模式治療兒童支原體肺炎效果顯著,能促進患兒更快恢復,具較高的應用價值。但在PDCA護理模式實施期間,多是根據醫護人員自身經驗制定的護理模式,因此,必須要適當結合循證醫學,充分調動醫護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創新性及積極性,不斷學習,以此完善PDCA護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