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穎,謝葉玲,方玲妮
(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7)
早產兒出生胎齡不足,各器官發育不成熟,免疫能力低下,機體生長發育及適應能力較正常分娩兒差[1]。因此,早產兒離院后的照顧,包括喂養、疾病預防、皮膚護理等直接影響早產兒的生存質量,需要給予其連續且相同的照護。延續性護理在臨床上常用,護理可從醫院延續至家庭,可促使早產兒在不同程所接收到相同水平的照顧,具有連續性[2]。本組選取了68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家庭功能對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的影響。
在我院隨機選取68例NICU住院早產兒,選取時間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均知情同意。早產兒母親孕周34周至36周,中位孕周35.2周,年齡24歲至35歲,中位年齡29.6歲,均為早產兒直接照護者。
對早產兒母親實施APGAR調查(家庭關懷度指數問卷)、一般情況調查(文化程度、年齡、月收入、孕產次及孕周等)及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調查,其中APGAR調查內容包括5個維度,分別是適應度、成長度、合作度、情感度及親密度[3],利用Likert3級評分法判定家庭功能,家庭功能良好組、家庭功能障礙組分數分別是7分至10分,0分至6分。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得分越高,代表母親對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越強烈。
正式調查前1個月,可進行預調查,根據預調結果進行調查過程修改和完善,給予調查人員培訓。正式調查時需要將第三者干擾排除并需要對早產兒母親實施面對面指導[4],指導患者如何正確配合調查,當場回收,有效率100.00%。
對比分析數據時使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行x2檢驗(率),統計學意義存在的標準是P<0.05。
分析得出,本組探究中,家庭功能良好組2 8例、家庭功能障礙組例數4 0例。家庭功能良好組早產兒疾病診療護理得分(3.47±0.45)分、日常生活護理得分(3.65±0.54)分、護理保健指導得分(3.71±0.42)分及平均分(3.46±0.37)分均明顯更低于家庭功能障礙組早產兒疾病診療護理得分(4.18±0.27)分、日常生活護理得分(4.44±0.22)分、護理保健指導得分(4.37±0.41)分及平均分(4.06±0.21)分,t=8.1202,8.3370,9.5109,8.5002,差異明顯,P<0.05,家庭功能良好組早產兒延續性護理方式得分(3.54±0.52)分、常見風險防護得分(2.74±0.53)分對比家庭功能障礙組早產兒延續性護理方式得分(3.98±0.58)分、常見風險防護得分(4.04±0.62)分,t=3.2103,9.0208,差異不明顯,P>0.05。
家庭功能反映了家庭滿足家庭成員各種需求的能力,具體體現是家庭成員互相愛護、支持,情感交流良好,可共同承擔壓力源、生活事件等。對于早產兒母親來說,若為初產婦,可增加早產兒母親對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若缺乏醫學背景知識,缺少對早產兒護理相關性知識了解,擔憂預后,也可導致早產兒母親對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增加。
早產兒出生后多進入新生兒監護病房進行監護及治療,目前我國絕大部分NICU出于感染控制的目的實行封閉式管理,早產兒母親很少有機會接觸自己孩子,這樣的母嬰分離將持續至新生兒出院[5]。單純的出院指導無法滿足早產兒母親照護知識的需求。相關性文獻報道,早產兒母親較為迫切獲得專業照護,希望醫護人員能增強早產兒護理質量,盡力滿足早產兒護理需求并獲得延續性護理,從而促使早產兒的生長發育,降低早產兒疾病和意外的發生概率。
對于早產兒來說,常見家庭護理風險是體溫過高、嗆奶窒息、黃疸及呼吸異常等,而部分早產兒母親因風險尚未發生,重視度不夠,可導致相關護理風險發生率增加,因此,護士需指導早產兒母親具體預防及應對辦法,加強對照顧者的健康宣教,提升早產兒母親防護常見風險能力,保障早產兒健康成長。
本組研究結果:功能障礙組的早產兒疾病診療護理得分、日常生活護理得分、護理保健指導得分及平均分均明顯高于家庭功能良好組家庭,對延續性護理需要更大。
綜上,影響早產兒延續性護理需求的因素包括早產兒母親孕周、家庭功能及文化程度,護士對早產兒實施延續性護理干預,進一步提高早產兒母親家庭功能,促使早產兒護理質量明顯增加,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