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杰
(保定市兒童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糖尿病為一種慢性疾病,主要分為Ⅰ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中Ⅰ型糖尿病多發生于青少年,臨床主要采用胰島素治療,但治療過程中,考慮患者多為兒童,治療依從性不佳,不能積極配合糖尿病治療,影響治療效果[1]。本次研究中,臨床提出在兒童糖尿病治療中,結合心理護理,總結其應用效果。
選調我院從2015年8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70例糖尿病患兒進行研究,隨機數字法分兩組,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為3-11歲,平均年齡為(7.20±1.30)歲,病程成為1-5年,平均病程為(3.75±1.25)年;觀察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4-10歲,平均年齡為(7.18±1.33)歲,病程為1-6年,平均病史為(3.72±1.30)年。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數據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研究。所有參與研究患兒均符合1型糖尿病診斷標準,臨床研究資料完整,排除肝腎功能不全、急性感染以及臨床資料不完善者。
入院后均給予兩組患兒胰島素注射治療,對照組在治療基礎,予以常規護理,以簡單易明了的語言耐心講解糖尿病知識,提供常規的給藥、飲食、健康教育、運動以及并發癥等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予以心理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①針對患兒及青少年患兒的心理護理:針對患兒的具體特點,護理人員提供正確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小于10歲患兒,因年齡小,缺乏對疾病的了解,但不會因疾病而產生不良情緒,但所環境陌生,而且面對陌生人,會加重患者的不良情緒,不利于疾病恢復,護理人員主動接近患兒,盡量選擇患兒感興趣話題交談,為患兒講故事,給患兒玩具,消除患兒的陌生恐懼感,有利于積極配合治療,針對年齡>10歲患兒,則可針對性健康教育,提高患兒對疾病了解,鼓勵患兒積極面對疾病,并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不良情緒;加強心理教育,給予其鼓勵支持,幫助患兒健康成長,增強自信心,不要每天圍著血糖水平轉,不利于情緒改善,可積極發展患者的個人興趣愛好,多交朋友,豐富患兒的生活。②針對患兒家長的心理護理:為患兒家長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緩解他們對疾病的擔憂,指導他們正確面對患兒疾病,指導其如何應對患兒治療過程中不依從、情緒煩躁等問題。
分析比較兩組患兒的血糖(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改善情況、患兒家長SAS焦慮評分(根據焦慮自評量表[2],滿分0-100分,臨界值50分,評分越高,分則表明焦慮情緒越嚴重)、疾病不確定感評分。疾病不確定感量表共25個項目,每個項目評分為1-5分,總分25-125分,評分越高,則表明患兒家長疾病不確定感越嚴重。
于SPSS20.0軟件中錄入研究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表示以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以百分率、x2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分別為(6.30±1.56)mmol/L、(9.88±1.01)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分別為(4.72±1.00)mmol/L、(8.04±1.12)mmol/L,觀察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組間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S A S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分別為(47.55±6.30)分、(19.40±3.10)分,觀察組則分別為(38.92±4.30)分、(15.14±2.60)分,觀察組的SAS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少于對照組,組間有統計學意義(P<0.05)。
1型糖尿病為一種無法徹底根治疾病,且治療周期長,因疾病不能治愈性,再加上長期治療,會增加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負擔,不利于患兒身心健康發育,若不及時疏導,可能會導致患兒并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疾病治療,因此臨床針對1型糖尿病,應積極提供心理干預,為患兒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促糖尿病治療順利進行[3]。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實施護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控制效果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家長焦慮評分、疾病不確定感評分低于對照組,表明心理護理用于兒童糖尿病護理中效果更為顯著。心理護理實施過程中,改善患兒及家屬焦慮情緒,穩定患兒血糖水平,加強健康教育,提高患兒對疾病的認知了解,同時結合對患兒家長的健康教育,穩定患兒家長的情緒,因患兒家長不良情緒會影響患兒,而積極情緒則可有利于提高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兒童糖尿病結合心理護理,針對性改善患兒不良情緒以及血糖水平,值得廣泛應用到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