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陽燕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溧水分院,江蘇 南京 211200)
妊娠高血壓屬于是孕婦妊娠期常見疾病,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變化,現階段我國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病率正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1]。妊娠高血壓發病機制相對較為復雜,與自身素質及環境等有重要關系,主要出現在孕中期或孕晚期[2]。此類疾病可引發患者出現流產或早產等現象。本研究以本科室收治的84例妊娠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為以后的護理工作提供可借鑒性經驗。具體報道陳述如下:
選取本院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4例妊娠高血壓患者為本次的研究對象,根據患者入院順序將所選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2例妊娠高血壓患者,其中對照組最小年齡為22歲,最大年齡為37歲,平均年齡為(29.36±2.07)歲,孕周在30至36周之間,平均為(32.16±1.07)周,初產婦為25例,經產婦為17例;試驗組最小年齡為23歲,最大年齡為37歲,平均年齡為(30.16±2.15)歲,孕周在30至36周之間,平均為(32.33±1.04)周,初產婦為26例,經產婦為16例。納入標準:所選患者經診斷后均符合妊娠高血壓診斷標準,本研究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排除其中治療禁忌癥、嚴重器官衰竭和不配合治療患者。比較兩組患者基本資料,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給予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護理干預:基礎護理,加強病房管理,保持室內通風良好,由于患者需要絕對臥床休息,因此在對患者實施護理操作時動作要輕柔,加強對患者血壓、體重、宮縮劑胎兒發育情況監測,并且患者還需要進行不間斷吸氧,注意患者主訴,對患者及家屬提出的建議積極采納;給予試驗組患者在以上護理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健康護理,護理內容包含以下幾點:(1)加強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告知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及如何更好的配合治療,告知患者妊娠高血壓的發病機制,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2)加強對患者時心理干預,由于患者得知自身病情可能會對胎兒造成影響,極易出現緊張、焦慮、暴躁等不良情緒,對此護士需要對產婦實施針對性的心理干預,疏導患者不良情緒,還可以為產婦列舉以前治療成功的案例,提高患者對治療的信心;(3)分娩期護理,在患者分娩前需要對其基本情況進行評估,對于順產患者則需要建立好靜脈通道。在第一產產程加強對胎心變化檢測;第二產程則需要使患者持續吸氧,并持續監測胎心和患者血壓情況;在第三產程則需要加強對患者實施產后出血預防,在胎兒前肩娩出后給予患者肌注宮縮素,并聯合口服2枚卡前列甲酯栓;(4)產后護理,由于患者產后會出大量汗液,因此需要更換衣服,防止壓瘡。重視患者口腔護理及輸液速度;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監控,嚴密觀察患者尿液顏色、量及性質等。若出現異常則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詳細統計兩組患者自然分娩情況。同時對兩組新生兒采用阿氏評分進行評估,評估量表共為五個指標,每個指標0—2分,滿分為10分,分數越高嬰兒狀態越好。
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自然分娩人數為36例,自然分娩率為85.71%,對照組自然分娩人數為26例,自然分娩率為61.90%,組間比較(x2=63.025,P<0.05);并且試驗組新生兒阿氏評分為(6.69±1.10)分,對照組新生兒阿氏評分為(8.91±0.35)分,組間比較(x2=27.14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妊娠高血壓患者在發病時會出現頭暈、嘔吐、肝腎功能異常及昏迷抽搐等癥狀,對患者和胎兒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根據對相關資料研究顯示,心理健康教育對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自然分娩率有重要意義[3]。本研究主要以本科室收治的84例妊娠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妊娠高血壓患者實施基礎護理、環境管理、健康宣教、分娩期護理及分娩后護理等。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自然分娩人數為36例,自然分娩率為85.71%,對照組自然分娩人數為26例,自然分娩率為61.90%;并且試驗組新生兒阿氏評分為(6.69±1.10)分,對照組新生兒阿氏評分為(8.91±0.35)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給予妊娠高血壓患者實施心理健康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自然分娩率,并可有效改善新生兒身體各項指標。此護理措施值得在妊娠高血壓患者護理工作中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