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蘇州九龍醫院,江蘇 蘇州 215000)
本組選取了56例患者且深入分析了老年住院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對患者跌倒墜床的影響。
在我院隨機選取56例老年住院患者,選取時間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均知情同意,2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65歲至78歲,中位年齡75.2歲,男女比例16:12;28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6歲至79歲,中位年齡75.1歲,男女比例15:13。入組時,對比2組患者臨床數據,差異不顯著(P>0.05)。
28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管理:按照常規院內護理管理流程嚴格執行。
28例觀察組患者行風險管理:(1)誘發原因。對誘發老年住院患者發生跌倒墜床的原因進行分析可發現包括生理原因、疾病因素及環境原因、用藥因素。(2)針對誘發原因進行風險管理。對老年住院患者存在的風險進行積極評估,明確已知風險,找出潛在風險,時機是入院或者轉科后24h內,評估參照標準是《跌倒墜床危險評估表》,0或者1是計分標準,評估內容是住院患者跌倒墜床史、意識狀態、行動能力、睡眠形態及服用導致嗜睡藥物、體位性低血壓、Hb在11g/L以下或者頭暈、體質較弱、使用利尿或者緩瀉劑、排尿時或者排便時需要他人協助[1],其中意識狀態、行動能力、睡眠形態評估標準是清醒或者深昏迷、完全無法移動或者穩定自主、正常睡眠均評定0分,存在其他意識障礙、無法穩定行走及存在睡眠形態紊亂,均評定1分,其他剩余評估內容,若存在,則為1分,若不存在,則為0分。當評估總分在1分以上,則提示患者存在跌倒、墜床風險,分數越高,風險越高,因此,護士需要做好做好護理記錄,對護理防范措施進行有效落實。定期評估患者跌倒、墜床危險并每周重新評估1次跌倒、墜床風險[2],以便于及時調整護理方案。(3)跌倒、墜床風險管理具體措施。護士可在患者床頭懸掛預防跌倒警示牌,設置床欄,固定好病床剎車,給予患者及其家屬實施防跌倒知識宣教并對陪護力度進行加強,告知患者及其家屬易導致跌倒或者墜床的影響因素,告知患者及其家屬需要注意的事項,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輪椅或者拐杖并將日常用品放置于患者觸手可及的地方[3],確保走道清潔,確保病房內干凈,確保病室環境內外不出現物品堆積,指導患者如何正確使用呼叫器并在必要時給予患者使用便器及尿壺,協助患者進行上下床或者協助患者進行行走,確保環境安全并在必要時給予患者戴手腕帶或者其他護具。對護理安全管理進行進一步加強,護士長需要給予護士提供定期學習機會并對護士進行定期考核[4],促使護士責任意識有效建立并嚴格執行交接班制度,對病房巡視進行進一步加強,給予不同危險等級患者實施巡視加強,間隔時間約0.5h~1h,注重夜間巡視,給予病情兇險、意識不清及年老體弱、病情惡化等表現患者實施巡視加強,做好患者床頭交接班工作并詳細填寫巡視單,護士長簽字后,負責保管。合理制定易導致跌倒或者墜床的藥物目錄,藥劑科負責制定,需要根據藥品性質科學制定,其中包含鎮痛、鎮靜及催眠藥、降壓、利尿劑等可導致患者跌倒或者墜床的藥品。
住院滿意度:利用本院自擬調查問卷中相關性內容評定。
對比分析數據時使用SPSS19.0軟件,計量資料行t檢驗(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行x2檢驗(率),統計學意義存在的標準是P<0.05。
分析得出,觀察組患者跌倒發生率50.00%(4/6)、墜床發生率100.00%(1/1)、住院滿意度100.00%(4/4)明顯更高,對比對照組患者跌倒發生率100.00%(4/4)、墜床發生率100.00(1/1)、住院滿意度100.00%(4/4),X2=5.2500,5.4902,5.2500,5.4902,6.4870,差異明顯,P<0.05。
跌倒、墜床在臨床上常見,屬于護理工作中的已知安全隱患,尤其是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墜床率較高,與老年住院患者年齡較大、患有多種基礎疾病等因素存在極大相關性,跌倒墜床發生后,可導致患者出現骨折或者腦部損傷,部分患者由于癥狀較輕,可出現軟組織挫傷等后果,對老年住院患者康復造成了極大干擾,可導致患者身心痛苦明顯增加,需要給予患者實施跌倒墜床風險管理,效果顯著。
本組研究結果:觀察組患者跌倒發生率、跌倒嚴重損傷率、墜床發生率、墜床嚴重損傷率均明顯更低,住院滿意度明顯更高。
綜上,對老年住院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可降低患者跌倒墜床率,值得臨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