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柳娟
(廣西科技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外一科,廣西 柳州 545006)
具體而言,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工作中存在的危險因素包括社會因素、物理性因素、醫源性因素、化學損傷及心理因素等:
社會人的素質,性格,文化程度不同對疾病的轉歸認識及期望值過高,或者是高科技數字化設備的廣范頻繁使用,或者是某些媒體的失真誤導,都會增加院前急救人員的職業風險。
物理性危險因素包括銳器傷、負重傷、觸電等,護理人員急救操作多是在不斷行駛的救護車中進行,途中顛簸會直接影響到護士的操作,如操作工具是利器不僅會誤傷患者,還會傷到護理人員,破壞皮膚完整。負重損傷主要來自于搬運患者、長期站立、院外救護等,多數急救護士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職業病,這些均與急救護理人員長期負重工作有關。觸電損傷主要來自于救護車內各類救治儀器設備,如除顫器使用不當等,救護車行駛過程中車體晃動,增加了護理人員在操作時發生觸電危險的機率。
醫源性危險因素主要來自于細菌、病毒的危害。院前急救的患者病情復雜多為急危重癥患者,急救前無法判斷其是否攜帶病原,而在急救時由于情況危急,護理人員可能會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排泄物、嘔吐物等,造成皮膚、黏膜污染;或者針頭、銳器被污染后有時會誤傷刺破護理人員的皮膚,造成感染。
護理人員會接觸到一些服毒自殺的患者需要進行緊急催吐或洗胃救護時,患者如服用了含有強酸、強堿的化學制劑或其它有毒物質則會沾染到護理人員身上,如沾染面積大、化學制劑濃度高還會灼傷護士皮膚;此外,還有一些醫院會配備甲醛薰箱、采用過氧乙酸、戊二醛等進行空氣消毒,這些化學物品會污染空氣,醫護人員長期處于這種工作環境中會不同程度的損害其呼吸系統。
相比其它危險因素,心理社會性危害對護士造成的危害更加嚴重。院前急救醫護人員需要長期面對急危重癥患者,這類患者多為意外傷害、猝死等,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療護理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易增加醫護人員的心理緊張感,長此以往會造成心理損害。
針對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在工作中存在的職業性危險因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防護措施:
我院的院前急救人員要求通過院內兩年輪轉規培和一年急救專科培訓考核有3年護齡的護士。嚴格的入職考核是保證職業安全的保障。建立急救人員檔案如畢業院校,第一緊急聯系人,每年參與急救中心考核的項目等等以備不時之需。由于工作環境的特殊性,處置果斷還要求每項操作穩、準、快。因為在公共場所急救時,每個動作,每句話都要謹言慎行,避免延誤時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有時會有無數個攝像頭在拍攝急救全程。同時做好患者家屬或隨行人員的解釋工作。簽署知情同意書,減少醫療糾紛。
針對院前急救醫護人員進行繼續再教育培訓,提高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防護意識,熟練掌握各種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樹立正確的防護意識,做到既能夠準確操作,又可靠防護,不能過于恐慌,以避免防衛過度而影響到正常的護理工作。護理人員嚴格執行標準預防原則,貫徹各類防護制度及操作流程。
院前急救醫護人員在接觸患者血液、體液時,按標準預防的要求戴手套,還要做好其它防護措施,比如穿工作服時要扣好衣領、扎緊袖口,減少皮膚外露;及時更換被患者血液、體液污染的工作服;帶有血跡的污染物、患者的體液、排泄物等要嚴格分類并集中處理,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動作認真、仔細,防止被銳器損傷;戴防護口罩也可減少對鼻腔黏膜的污染,減少呼吸道疾病的感染機率。
急救護士在搬抬患者、重物或負重時要正確運用人體力學原理及技巧保持身體平衡,避免肌肉損傷;還可借助對接車、可伸縮移動式擔架等護理器械減少負重損傷。應用化學消毒劑時要加蓋存放,減少化學消毒劑的揮發,避免直接接觸;救護車消毒60min后車廂要及時開窗通風,以降低車廂內化學消毒劑的濃度。
護理人員自身要對院前急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有正確、深刻的認知,不斷加強業務學習,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及理論水平,以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操作減少職業危害。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鍛煉,不僅要具備普通醫護人員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及專業修養,還要加強心理調控能力的訓練。在日常工作中要培養自身敏銳的觀察力,準確判斷患者的病情發展;加強溝通技巧的訓練,恰當的安撫患者及家屬的不良情緒,減少護患糾紛。
總之,院前急救護理是院前急救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強急救護理的同時做好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減少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的危害性是保證急救工作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急救醫護人員的安全防護知識再教育,嚴格遵守消毒隔離制度, 做好細節防護及心理疏導,以保證醫護人員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