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淑嫻,方翠容,阮小平
(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番禺院區外科,廣東 廣州 511430)
骨外科創傷比較常見,會出現大面積軟組織缺損情況,創面愈合時間較長,需要多次換藥。在傳統創口處理中,通常時清創后給予開放式換藥,治療時間長且疼痛明顯,如果傷口嬌嗔或大量滲液會導致引流不暢,延長創面愈合時間[1]。而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能夠有效的緩解上述癥狀,促使創面盡快愈合。在該項研究中,對88例骨外科患者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探究對象為88例骨外科患者,入選時間為2017.9-2018.9。分為兩組,44例給予常規護理作為對照組,44例給予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護理作為實驗組。對照組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為25例、19例,年齡跨度為17-68歲,平均為(46.2±3.2)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5例,下肢骨折14例,肋骨骨折8例,腰椎骨折5例,盆骨骨折2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1例,跌倒摔傷12例,重物砸傷8例,其他傷3例。實驗組中,男性與女性患者分別為26例、18例,年齡跨度為18-69歲,平均為(47.3±3.6)歲。骨折部位:上肢骨折16例,下肢骨折14例,肋骨骨折7例,腰椎骨折4例,盆骨骨折3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22例,跌倒摔傷13例,重物砸傷7例,其他傷2例。基礎資料對比中,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常規護理應用于對照組中,實驗組給予封閉式負壓引流術護理,需要在清創后修剪合適的Vacuseal材料覆蓋在創面上,并給予生物透性膜封閉整個創面,連接好負壓源,控制為40-60kPa,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要求來完成。具體護理如下:
(1)引流管護理
需要在連接引流管的時候檢查是否存在破損裂縫現象,需要確保引流管的密封性。在引流管連接之后,需要對創腔密封嚴密情況進行觀察,確保負壓有效。對引流管進行固定,在患者翻身或下床的時候需要告知患者引流管注意事項,避免引流管扭曲、折疊等,確保引流管的通暢性。
(2)負壓觀察與控制
需要對負壓進行合理控制,過大的負壓會降低引流管的通暢性,需要定期檢查引流管的負壓情況,并確保負壓控制在40-60kPa左右。如果出現引流受阻或疼痛明顯的情況,需要對負壓進行合理調整。
(3)引流情況護理
密切觀察引流管的通暢性,定期對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引流量等進行詳細觀察,并對其記錄。如果引流量突然增加、顏色從淡紅色、暗紅色變為鮮紅色血液等,需要考慮到是否存在活動性出血情況,需要及時告知醫生處理。如果引流受阻,需要對負壓適當的調高,采用生理鹽水對抽吸管道進行沖洗,沒有改善可以及時更換引流管。
(4)引流瓶護理
需要確保引流瓶的位置處于創面一下20-30cm左右。每天需要及時更換引流瓶,并在更換的時候對引流量進行觀察與記錄。在更換好干凈的引流瓶之后需要對引流效果進行密切觀察,對使用過的引流瓶進行消毒處理,晾干后進行密封備用。
(5)創面護理
需要對創面周圍皮膚紅腫情況進行觀察,如果出現紅腫與紅疹情況,表示患者對透性膜過敏,需要每隔2-3天對透性膜更換1次。并且需要創面消毒,避免出現創面感染情況,同時,需要對患者下肢末端血液循環情況進行觀察,及時做好保暖措施,并定時更換體位,避免壓瘡的發生。
需要對患者創面愈合時間、換藥次數、住院時間進行觀察與記錄。在療效標準中,顯效:創面愈合,癥狀消失,恢復正常。有效:創面明顯縮小,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無效:創面未愈合,癥狀無改善。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采用(平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顯效25例,有效17例,無效2例,護理總有效率為95.5%;對照組顯效18例,有效17例,無效9例,護理總有效率為79.5%;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創面愈合時間(11.7±1.8)天、換藥次數(2.3±0.4)次與住院時間(13.6±1.9)天,明顯優于對照組創面愈合時間(18.4±2.3)天、換藥次數(7.6±0.9)次與住院時間(19.3±2.6)天,P<0.05,有統計學意義。
骨外科疾病在臨床上比較常見,屬于開放性傷口,愈合比較慢,需要及時更換敷料,繼而感染的發生率較高。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需要加強創面護理,減少感染的發生。而封閉性負壓引流技術通過特殊的創面敷料與生物透性膜對創面進行封閉處理,有效的減少傷口感染的發生,采用負壓引流進行持續吸引,可以對創面壞死組織、滲液等進行徹底清除,確保創面干燥與清潔,加快創面的愈合[2]。
綜上所述,在骨外科護理干預中采用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可以顯著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促使創面快速愈合,減少患者痛苦,護理效果顯著,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