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婭
(河池市宜州區人民醫院兒科,廣西 河池 546600)
缺血缺氧性腦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主要病因包括宮內窘迫史、窒息、羊水異常、臍帶繞頸等導致胎兒發生宮內缺血缺氧狀態,缺氧導致腦細胞能量供給中斷,因新生兒腦耗氧在基礎代謝狀態下占總耗氧量的50%[1],一旦發生腦缺血缺氧狀態,直接影響腦細胞代謝,造成腦部病變[2]。發病后主要癥狀包括興奮、激惹、肢體和下頜可出現顫動、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甚至驚厥頻繁發作,疾病對患兒器官功能、神經功能及預后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臨床治療手段以藥物治療為主,部分患兒可接受高壓氧治療,但在高壓氧治療期間存在一定護理風險[3]。文章選擇我院于2016.4月-2018.5月間收治的62例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分析風險管理模式的影響,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按照隨機數字表法選擇我科新生兒病區于2017.5月-2018.5月間收治的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31例,納入觀察組,包括男22例、女9例,日齡在出生到28d,平均為(16.8±4.2)d,體重在3-4Kg,平均為(3.5±0.3)Kg。同時將2016.4月-2017.4月間的新生兒病區收治的31例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納入對照組,包括男24例、女7例,日齡在出生到28d,平均為(17.2±4.1)d,體重在3-4Kg,平均為(3.6±0.2)Kg。兩組患兒疾病一般資料結果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納入兩組患兒家長各62例,其中觀察組患兒家長年齡范圍在24-33歲,平均為(29.1±2.6)歲;對照組患兒家長年齡在25-32歲,平均為(28.8±2.4)歲。入組標準:研究取得所有患兒家長同意;所有患兒均具有明確宮內缺氧史;患兒出生后經搶救后恢復自主呼吸。
觀察組:①風險評估:護士對患兒提供院內風險評估、識別,總結過往同類型疾病治療經驗,尋找患兒護理過程中潛在的風險因素,優化科室護理流程,提高醫護人員職業責任感及風險預防意識,有效避免風險。②加強呼吸道管理:關注患兒呼吸表現,及時為窒息患兒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通暢,護士執行護理操作時應保持動作輕柔,調整氧流量,吸氧過程中關注患兒呼吸頻率、深度,做好護理記錄。
對照組:提供疾病知識宣教,做好對癥用藥治療、監測患兒體征變化,提供出院指導。
評估兩組患兒護理療效,將結果劃分為顯效:2個療程治療后,患兒意識狀態、驚厥、肌張力等臨床表現均明顯消失,患兒腦電圖檢查結果提示癥狀明顯改善;有效:癥狀均明顯改善;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評估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率評價,每個表格觀察項目包括健康宣教、病情觀察、體征監護等,每個指標包括4個指標,包括非常滿意、較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每個表格以選項最多者作為最終結果。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s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顯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HIE疾病是新生兒腦部損傷常見類型,病因多以圍產期窒息為主,腦部缺血缺氧可能直接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異常,影響患兒腦代謝功能,而目前對該疾病治療手段包括早期復蘇、呼吸支持、對癥處理等。高壓氧艙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護新生兒神經系統,通過吸入高壓氧從而有效提高氧分壓,改善患兒腦部供氧量;同時結合其他藥物對癥治療,可促進患兒病情改善,但因疾病特殊性導致患兒接受臨床治療期間存在一定風險,而積極采取護理手段降低治療風險對改善患兒疾病預后有著重要意義。
文章結果表明觀察組患兒顯效率較高、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率高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發現,為觀察組患兒提供護理風險管理,對患兒進行風險評估、識別,確定護理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因素,制定護理預防計劃。規范科室內護理流程,積極提高護士的風險防范意識,對護理中的所有環節進行管理與監督,包括加強高壓氧艙環節、空氣質量消毒管理,關注患兒呼吸表現,進行呼吸道風險管理,做好留置針護理干預,對所有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干預,可有效改善患兒疾病預后,同時提高家長對護理服務滿意率。
綜上所述,護士為高壓氧治療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提供風險管理干預,可提高治療顯效率,患兒家長對護理服務非常滿意率評價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