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043-02
摘 要 本文簡要分析了黨組織在弘揚黨文化自信方面的積極意義:傳承黨文化自信的優秀文化、彰顯黨文化自信價值;并且提出了黨組織在弘揚黨文化自信的有效措施:建筑中華優秀文化自信基礎、積極吸收異域文化精髓。其中鞏固中華文化自信基礎的具體措施:提高黨文化自信的資源交互與共享能力、增強黨文化資源交互共享力度、深化黨文化體系改革等。
關鍵詞 黨組織 黨文化自信 文化生命力
文化自信,是指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思想的肯定,對自身文化發展的堅定信念,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努力維護。黨文化自信即是對自身政黨思想文化的高度認可,并且努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歷經五千年沉淀,在涓涓歲月中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自信,既表現在自身文化的不斷進步與發展,亦表現在對外來文化的有機融合。
一、黨組織在弘揚黨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發揚黨文化自信的優秀思想
第一,社會主義價值觀。十八大報告中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對國家、個人、社會提出了不同層次的價值發展需求。將國家建設、公民道德、社會發展構建成三個維度,其中國家建設的黨文化自信為:富強民主、文明友好、和諧統一;公民道德的黨文化自信為:愛崗敬業、真誠友善、尊老愛幼;社會發展的黨文化自信為: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法制民主。此三個維度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建設,一方面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另一方面有機整合了民主時代特色,弘揚黨文化自信的智慧,彰顯黨文化自信與社會價值觀念的高度契合。
第二,中華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三個維度社會主體價值觀的文化根源,是黨文化自信的堅實后盾。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為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兩漢經學興起,傳承了經學中的精髓,為文化自信形成最初的規模;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佛教、道教類思想弘揚著唯心主義的價值觀念;隋唐時期,盛行推舉儒家思想,為八股文科舉埋下了伏筆;宋明時期,理學發展,彰顯唯物主義的文化自信觀念等??v觀歷史長河,中華文華在時間沉淀下不斷進步,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智慧,逐漸形成仁愛、民主、誠信的文化自信。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創新性轉化,黨組織積極倡導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的有機融合,構建具有黨文化自信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三,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是革命時期,中華兒女為爭取民族獨立,浴血奮戰、砥礪前進的革命文化總稱。紅色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主義情懷,彰顯著共產黨的堅定信念。例如:井岡山、長征、延安、狼牙山等英雄事跡,逐漸成為紅色符號,傳承著紅色革命文化。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筑牢紅色文化,確定了紅色思想在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彰顯黨文化自信的優勢
第一,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黨文化的先進性自信表現在不忘初心、吸收創新文化、面向未來的三個維度文化發展策略;而廣泛性表現在國家、個人、社會這三個維度的黨文化自信價值觀。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在于:黨的文化自信發展始終貫徹在國家、個人、社會三個維度。
第二,繼承性與時代性的融合。黨文化的繼承性表現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時代性指的是將傳統文化融合時代元素,例如: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拓展為:綠色、創新,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延伸為:協調、開放、共享,以民為本的治國之道深化為:讓人民當家做主等。黨文化自信的繼承性與時代性融合,展示了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
第三,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結合。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具有鮮明特點,例如:滿族的旗裝、回族的禮節等。將民族文化融合異域精髓,來創新民族文化的表現形式,彰顯民族文化的世界觀,體現黨文化自信的獨特魅力。
二、黨組織在弘揚黨文化自信的提升策略
(一)建設中華優秀文化根基
第一,加強黨文化資源整合力度。文化資源整合工作千頭萬緒,制定詳細計劃,設置相關部門,逐一展開工作。將名勝古跡、神話故事、民族文化等資源有序整合、分類歸檔,將文化內容編輯成文檔,上傳至網絡文化資源共享平臺;在原有文化基礎上,設置專門小組,將文化推陳出新,挖掘傳統文化精髓;結合外來的積極文化,形成創新型的黨文化內容;以市場為向導,融合傳統文化與時代特色,發展具有時代性、繼承性的文化體系,充分保障黨文化生命力。
第二,構建黨文化交互共享平臺。發揮校園、社會對青少年的教育效能,在學校,積極倡導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為大學生呈現傳統優秀作品,促進大學生傳承優秀文化;教師可建議家長帶領學生去圖書館,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家庭布置書架,陳列古典書籍,例如:《三國演義》、《西游記》、《史記》、《詩經》等,為學生創建良好的生活文化環境;社區應發揮小單位的社會倡導作用,定期為周邊園區建設具有文化氣息的古典實物,例如:偉人雕塑、石雕古文、窗花、刺繡等建筑元素,來熏染中華傳統文化融入時代生活的文化氛圍;互聯網+文化的發展模式,嚴厲打擊黃色廣告在網頁內植入,一律更換傳統文化專欄,為廣大人民創建具有綠色發展、文化傳承的網絡交流空間。
第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措施。文化遺產承載著國家發展的記憶、文化的沉淀、民族的氣息,是傳統文化流傳的關鍵媒介。加強保護文化遺產,是維護黨文化生命力的關鍵舉措。制定文化遺產適宜的保護措施,使之文化保持具有持久性;擬定文化遺產保護政策,建設文化保護制度,以黨組織為領導,各級部門落實責任制的保護政策,配合多方社會力量支持,保護黨文化生命力。
第四,深化黨文化體制改革。建立良性公共文化交流平臺,促進文化事業穩定發展;弘揚文化事業的公益性與傳播性,為人們文化需求提供便利條件;提升文化產品質量,減小區域文化差異,實現具有范圍普遍性、文化內容適用性的公益文化事業格局。完善文化市場管理制度,促進文化產業有序發展;發展文化生產力,增強文化生命力;建設文化隊伍,以政府為主導,人們群眾參與的文化組織。黨文化創作應貼近人們生活,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有機結合經濟效益與文化效應,提高黨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