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新敏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9)11-148-02
摘 要 公司的創建與治理需要法人來進行,但對于法人如何對公司內外事務進行治理,各國的理念并不相同。而我國的公司發展起步較晚,其發展模式也是綜合了東、西方發展模式中的精華,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司發展與法人治理的模式與理念。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我國公司法人治理模式與理念的發展需要要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變革。因此,對現今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進行研究十分必要。
關鍵詞 公司 法人 治理模式
公司的實質是一個組織,而其在從事經營活動中如何讓從事經營活動者不損害公司及法人利益,成為法人治理問題中必須要研究的一個課題。而對于公司的理解,也因為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理論背景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含義。從理論上看,人們對公司的理解主要表現為股東主權的理論模式和利益相關者主權的理論模式。首先為股東主權模式,其認為股東是公司主要構成主體,公司是由股東所組成的聯合體,而公司法人治理結果其存在的主要意義在于如何約束經營者在股東允許的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以及在股東的約束下,經營者如何確保股東能夠獲得更大的收益回報。其次為利益相關者主權的理論模式,即公司是由資本所有者、債權人以及相關利害關系人等組成的組織,并在公司發展運營過程中參與到公司的發展中來,也就是說,在此理論模式下,公司法人治理就屬于債權人、股東等利害關系人對于公司經營權及相關權利的配置機制。
一、關于治理問題的概述
治理的概念尚無統一的概念進行解釋,但隨著經濟、文化等不斷的發展,其卻在近三十年來在諸多方面被廣泛運用。而對治理的特征進行歸納會發現,其存在正式與非正式的規則和制度在管理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即管理過程的持續的特征;機構之間不同形式的聯合,即權力主體多元化的特征;確立共同目標或相互承認的目標的方式來進行管理,即強調決策與權力的分享的特征。而只有當對治理的特征進行合理化運用以及以對其下屬各個部分進行搭配和作用方式來整合發展,才會對治理的主體整體產生重要影響。
二、美國模式
(一)美國模式概述
美國傳統的公司理念認為,公司是股東賺錢的工具,而股東作為公司的成員,也是公司經營過程中所獲得的利益的唯一也是最終享有者。而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公司的治理主體具有唯一性,且公司經營者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股東最大化的利益而服務,而此種模式也將非股東的利害關系人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模式之外。
從公司法的角度來看,股東通過董事會來控制經營者,但問題在于,董事會是否具備監督經營者的職責。在二戰以前,因為公司股份較為分散,因此就授權董事會來對公司經營者進行監督,但在此過程中,董事會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屬于公司的核心組織,但其并沒有在發現公司陷入危機之前使其擺脫困境的能力或手段,且經過大量的收集資料就會發現,美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董事會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甚至面臨失敗的危險。
(二)美國模式發展現狀
1、股東的主權地位日趨衰落。20世紀70年代,在企業的契約性質這一理論的推動下,人們認識到公司的經營者還應考慮其它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并受到他們的治理,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各州對修正了公司的立法并增添了新的內容,即要求對非股東的利害關系人承擔責任。
2、政府和法律對競爭法人控制市場的干預增強。近年來,美國公司頻繁的對公司的經營者使用直接向目標公司發出敵意并要求接管的方式參與法人競爭,但此方式也逐漸受到美國政府的干預,同時,美國也出臺相應的法律規定對此種行為進行限制。而隨著美國相關法律及政府對此行為干預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對競爭法人控制權的功能也產生了嚴重懷疑。
3、董事會的職責及構成正面臨新的調整。在美國傳統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模式中,董事會的成員只能由股東進行選舉,通過股民選舉的方式產生新的成員或撤銷舊的成員。但隨著股東主權地位逐漸衰弱,美國政府或美國學術界更加傾向于要求公司董事會對更為廣泛的利益主體承擔責任,但如果公司董事會對除股東以外的利害關系人負責,卻有違股民選舉的初衷,因此,這是對美國公司董事會提出的新挑戰。而在美國現有制度及體制下如何改善董事會的產生機制及構成方式才能夠確保董事會在公司發展中的中立性,已經成為現今美國公司發展中法人治理結構問題上的新課題。
4、大股東對經營者的直接控制得到強化。從公司的概念產生之初至20世紀初期,股權集中掌握在少數投資者手中是美國公司主要的治理模式。但在公司發展運營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來維持公司的發展與運營,因此,公司就開始對股份在市場上進行公開的出售,這使得更多人得到股權的同時導致公司股權的較為分散,而股權的分散導致股權對經營者進行直接控制并發生的影響較小。
而如今的美國公司,由于經濟發展形勢等發生變化,導致各類機構的股東不會像20世紀初期之前的美國公司的小股東一樣遠離決策層,各類小股東也會積極參與公司中的決策,這也會導致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因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而產生了新的變化。
三、日本模式
(一)日本模式概述
如將美國公司的法人治理模式與日本公司的法人模式相對比就會發展兩者直接存在差異。日本公司在經營過程中,其公司的所有權與公司的控制權相分離,在此經營模式下,股東對公司經營者的控制與監督權明顯被削弱,這就導致公司的經營者在公司中擁有更大的自主經營權。
而在日本法人治理模式中,其對于公司歸屬問題日本學術界絕大部分學者更傾向于以“人本主義”的角度對其進行解釋。“人本主義”的主要意思在于公司屬于在公司長期工作的員工所有,員工在公司發展運營中享有最為基本的決策權,而在經濟利益的分配過程中,員工也享有優先分配權。而針對公司股東的問題,雖然日本商法對股東的公司所有者身份進行了確認,但其只有在公司的財產權益出現法律上的爭議時,股東才會以公司所有者的身份對公司進行干預。
(二)日本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細化分析
1、雙向控制。
在日本公司中,對經營者行使控制權的利益集團有股東及公司從業人員。而股東對于公司的控制與從業人員對于公司的控制有諸多不同之處。
諸如前述所述,日本商法對于股東對公司的控制權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即從法律角度講,股東大會是公司的最高權力機關,但在日本,股東大會卻可能變為簡單的儀式。而針對公司的董事會,其雖然是股東利益的代表代表股東監督經營者的行為,但在公司的實際發展中,董事會的成員也是公司經營者(總經理)的下屬,而讓作為經營者下屬的董事對經營者的行為進行監督或將其行為上報給股東大會,顯然很難達到監督的目的。因此,雖然日本法律中規定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主體為股東,但在公司發展實踐中存在一定困難,由此導致在公司發展過程中股東所有權職能的弱化。
而針對從業員集團對于公司控制的問題,其對于公司控制主要受到日本決策一致性的集體主義的影響,即其采用的是重視長期利益的公司治理文化。而在這種重視長期利益的公司治理文化的影響下,日本公司的從業員對公司的出資可以分為兩種,一種為隱隱形方式的資源抵押,一種為特殊的資源抵押,這兩種方式均屬于從業員對于公司的資源付出,但在從業員退出公司的過程中也形成了退出障礙,因此,兩種資源抵押方式都很難進入市場,由此既使得從業員與公司成為一體,也同時強化了從業員集團對于公司的控制。
(三)相機治理結構
如前述所述,在日本對于公司的控制存在股東和從業員兩個集團對公司進行實際控制,而對公司控制是否發生變化取決于公司的財務狀態,此種模式就是相機治理模式。而對其進行細化分析,就是當公司的財務處于正常狀態時,公司的主權者是公司的從業員,而當公司處于財務危機時,公司的主權者將變化為以銀行為主體的法人股東。
而針對日本公司所使用的相機式治理結構,其有兩個特征:(1)當公司經營處正常狀態時,公司的終身雇員可以對公司行使控制權;(2)當公司處于財務危機時,由董事會事先決定的高層經理對公司進行管理。
(四)主銀行體制
當公司的財務狀況處于如資不抵債的困境時日本公司對該危機的處理是在不改變公司的法律地位的情況下,由主銀行所代表的股東集團來行使控制權對陷入困境的公司進行救助。
四、中國的法人治理結構模式
公司的發展在中國起步較晚,而在中國公司發展之初,其主要運用的法人治理結構模式主要是以“取長補短”的方式,從立足于本土經濟、政治環境出發,結合國外先進經驗與治理方式建立起符合我國實際國情的法人治理結構,而公司的內部發展與構成、監督與被監督以及公司之中權利的劃分均體現在《公司法》第三十七、四十六、五十三條中。
而針對獨資公司或獨股公司而言,其與一般有限責任公司相比具有諸多不同處。首先,其不同之處在于股東的數量上,獨資公司僅有一位股東,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為兩人或以上構成;其次,其不同之處在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問題上,獨資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大多為兩者合一,而有限責任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是相分離的;最后,其不同之處在于債務責任的承擔上,獨資公司對于企業債務所承擔的是無限的責任,而有限責任公司對于債務的承擔是以出資金額為限,按照比例承擔債務責任。
五、結語
通過對以上美國、日本、中國法人治理結構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法人治理結構是伴隨著公司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的發展不斷對法人治理結構提出修正的要求;二是法人治理結構的核心在于所有權、經營權與監督權三者之間如何有序協調的問題,通過三種權利之間的相互制衡與協調保證公司的正常經營,維護股東的權益以及利害相關人(如債權人等)的合法權益;三是法人治理結構的主要作用便是將所有權、經營權與監督權進行合理的配置,以維護股東利益,保證利害相關人的合法權益。
相較于美國、日本法人治理結果模式的發展,中國的發展模式仍處于初級階段,而隨著國內與國際形式的變化,我國未來法人治理結構的發展將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聶德宗.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立法模式及發展趨勢[J].法學評論,2000(06).
[2]查競春.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概念解析[J].特區實踐與理論,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