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2019年8月28日,一架B-2隱形轟炸機降落在冰島的凱夫拉維克空軍基地。據悉,這架B-2轟炸機來自美國密蘇里州的懷特曼空軍基地,此次行動是該型轟炸機首次降落冰島。這意味著,美軍有意將北極地區的冰島作為轟炸機前線基地,以快速應對俄羅斯的威脅。
聯系到特朗普新近提出“購島”及在格陵蘭重設領事館等系列動作,可見圍繞北極地區的“暗戰”正在浮出水面。這與美國高度關注的印太地區的“熱戰”,似乎形成了鮮明對比。
美國近來在臺灣問題上動作頻頻。8月20日,美國國務院批準對中國臺灣地區出售價值80億美元的66架F-16V戰斗機,這也是特朗普政府今年的第三次對臺軍售。由于美國已公開將臺灣地區納入其印太戰略伙伴,特朗普政府啟動的五次對臺軍售,自然是加強臺灣“非對稱戰力”的題中之義。
不僅如此,繼8月23日美國海軍圣安東尼奧級“綠灣”號船塢運輸艦穿越臺灣海峽后,8月29日,美國空軍一架MC-130J特種運輸機由北向南穿越了臺灣海峽。
特朗普上臺后,美國軍艦已經10次進入臺灣海峽,2019年幾乎每月下旬定期穿越臺灣海峽。美國試圖以海軍艦船常態化穿越臺灣海峽等一線軍事行動,展示對臺灣地區所謂持續的安全承諾。美國還在臺海推動組建有其他西方國家參加的所謂“航行自由行動聯盟”。
由于美軍奉行全球攻防的戰略,而南海是非常重要的海域,美國一直在南海保持強大的力量存在,包括日常巡邏、過航和港口訪問等。按照美軍印太司令部發布的數據,目前平均每天有三艘美軍軍艦在南海活動,全年大概保持900個艦日,而2015年前后,美軍在南海只保持700個艦日。

南海還是美軍航空偵察和情報搜集的重點區域,每天有2—4架次的偵察機赴南海偵察,全年上千架次。
美國還選擇敏感時期或特定日期,派遣戰略性武器平臺在南海進行威懾。
無論是在臺海還是南海,美軍的一系列舉措都是在為新近出爐的印太戰略試水。在五角大樓發布的《印太戰略》報告中,美國要求與其志同道合的地區伙伴在安全與軍事戰略上與美國對接,一起構建具有制衡性質的地區安全網絡,日本、韓國、菲律賓、澳大利亞、泰國、印度、新加坡、蒙古等,被列為這一網絡的核心伙伴。
在美國的印太戰略中,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提供美國安全網絡的南北軸輻,美國—東盟安全關系則相當于這一網絡的內環。
去年底,特朗普簽署的《亞洲再保證創制案》,授權政府未來五年每年撥款15億美元,用于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外交和經濟參與等活動。該法案要求美國繼續推進冷戰時期建立起來的軍事同盟關系,深化同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越南的安全伙伴關系,擇機及時發展新的伙伴關系。
美國正努力擴大在東南亞的海上軍事基地和后勤補給基地。根據五角大樓2018財年《軍事基地結構報告》,美國希望在新加坡以“地區協作點”的名義,租用一個價值3.247億美元的小型基地。2016年美國獲準使用菲律賓的五處軍事基地后,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存在有所加強。美國與印尼、馬來西亞和越南也加強了軍事合作,謀求使用這些國家靠近南海的軍事基地。
不僅是南海周邊國家,南太平洋國家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地位也在顯著提高。美軍不斷在澳大利亞(特別是其北部的達爾文港)加強軍事部署,并提升美澳聯合軍演的規模。今年6月下旬到8月初,美澳舉行第八次“護身軍刀”聯合軍演,參演兵力超過3.4萬人,演習科目涵蓋甚廣。日本陸上自衛隊去年剛成立的負責兩棲作戰和奪島任務的“水陸機動團”,也參加了此次演習。
美澳兩國還計劃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馬努斯島重新修葺之前廢用的洛布朗海軍基地。美國還尋求在太平洋的密克羅尼西亞群島擴大其軍事存在。國際戰略界有觀點認為,這些軍事基地是美國為了針對中國的戰略競爭而建立的,是其遏制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早在1941年,美國空軍就在格陵蘭島建立了基地。阿拉斯加育空高原金礦和北坡大油田被發現后,美國開始重視北極。近年來,隨著俄羅斯北極戰略穩步推進和北極地區戰略地位提升,美國加快制定新的北極戰略。
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將北極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加快了制定和實施北極戰略的步伐。2013年5月,美國政府頒布《北極地區國家戰略》。2014年,美國海軍頒布《美國海軍北極路線圖2014—2030》,詳細列出美國海軍在未來15年計劃完成的數十項具體任務及完成時間。2015年8月,奧巴馬成為首位到訪北極地區的美國在任總統,并主持召開了有關北極問題的國際會議。
針對俄羅斯不斷加強北極地區軍事力量建設,近年來,美國多次聯合加拿大、挪威及其他北約國家,在北極地區展開代號為“聯合勇士”“冰點”“寒冷反應”的軍事演習,頻度和規模前所未有。從2017年1月開始,美國以輪換駐扎的形式,向挪威部署大約33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以加強對北極地區的控制。
地處北極地區的格陵蘭島,扼守多條戰略通道,戰略意義重大。根據美國與丹麥1951年簽訂的條約,美國在格陵蘭島西北岸建立了圖勒空軍基地,這是美軍最北的基地,也是北極圈以北唯一的軍事基地。
基于美國的全球戰略,美軍在當地部署了彈道導彈先期預警系統,因為北極地區是彈道導彈從歐洲至北美的最短路徑所在,而格陵蘭島正是最佳預警和攔截位置。
有關分析認為,美軍在格陵蘭島所擁有的偵察實力,在實施衛星行動、偵測軌跡經過北極的彈道導彈,以及在核導彈發射方面,都將大有用武之地。而在美國看來,這還遠遠不夠,如果能將該地并入美國,無論是在軍事上還是經濟上,都將會給美國帶來更大的利益。為此,五角大樓在去年9月表示,希望投資格陵蘭島,以提高其“軍事行動靈活性和態勢感知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2018年開始重建負責北大西洋的第二艦隊,以擴大美國在北極地區及格陵蘭島的軍事影響力。同年10月,北約舉行代號為“三叉戟-2018”的聯合軍事演習。這是北約自冷戰結束以來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聯合軍演,發出美國旨在加強北極軍事部署和軍事存在的強烈信號。
2019年8月27日,美國國防部長馬克·埃斯珀在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發表講話稱,五角大樓正評估如何擴大美軍在印度洋一太平洋地區的存在,包括“航行自由”行動和增加新基地。不過,美國的國內政治和盟國的態度,決定了埃斯珀的戰略布局實現起來并不容易。
在很多盟國看來,特朗普治下的美國對盟友和伙伴的安全承諾更加不可信,因而對與美國的安全合作采取消極拖延的做法。
由于菲律賓、越南和印尼的憲法禁止外國在本國設立軍事基地,美國建立永久性軍事基地的訴求面臨巨大的法律障礙。
對于馬克·埃斯珀希望盡快在西太平洋地區部署常規陸基中程導彈的計劃,韓國已經排除了接受部署的相關可能性,澳大利亞也是如此。與此同時,東京一直反對華盛頓退出《中導條約》。這意味著,鑒于日本對鄰國公眾強烈反對的擔憂,美國很難說服日本接受這些導彈。而在菲律賓,由于中菲關系正不斷改善,華盛頓的努力距離菲律賓歡迎這些導彈,還差得很遠。
要說服首爾、東京和馬尼拉接受這些導彈,華盛頓將面臨很難克服的政治障礙。同樣的困難,在哥本哈根(格陵蘭島屬于丹麥)也一樣存在。
(摘自七一客戶端/《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