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媛 趙雯君
社區養老是面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形勢下應時而生的養老模式。它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家庭為核心,社區為依托,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生活護理、精神慰藉和文化娛樂等服務,既可以上門服務,也可以在社區設置的日間照料中心進行統一服務。
我國主要有三種養老方式,即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是目前老人選擇最多的兩種養老方式,但也存在一些弊端。通過走訪成都的敬老院和養老院了解到,大部分老人表示機構養老的方式并不是很能接受,在他們的觀念里認為人老了就應該在家中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而不是在養老院或敬老院里“孤獨終老”。如果在自己家中養老,老人的安全又存在問題,如果身體病發或發生意外,鄰居和家人沒有發現,很容易出現悲劇。而社區養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機構養老和居家養老的不足,老年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進行自主選擇,并且社區里面安排了專門的醫務人員為老人進行就診,也可以上門服務,方便及時,為老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如今老年人所需求正是一種“以居家為基礎,社區服務為輔助”的養老模式,既可以滿足老人在家養老的愿望,讓兒女盡孝心,同時社區里面的文娛設施也滿足了老人的精神文化需要,彌補與親人間的感情缺失,給老年人一種存在感和歸屬感。所以社區養老服務不僅是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產物,同時也是為了滿足中國大部分老人的需要。
據了解,目前成都市已建成社區養老院139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414個,城市社區的覆蓋率達91%,農村社區的覆蓋率達35%以上;農村擁有150多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農村60歲以上老人提供多元居家養老服務;全成都市成立了243家發展養老服務的社會組織,設立了576個老年人助餐服務點。依托社區多種養老設施,構建“一院兩中心”社區居家服務網絡。大力推進社區養老院、城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并且《成都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曾明確提出,到2020年,城市和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分別達到100%、80%。
政策落實不到位。成都市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日益加重的局勢,不斷落實和完善社區養老這一新型的養老模式。在2016年初,成都市就已發布《成都市社區養老院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的文件,以堅持“醫養融合、以養為主、功能共享、分類引導、精準服務、市場驅動”的發展方向,創新發展模式,激發社會活力,完善服務功能,推動社區養老院建設標準化、運營規范化、服務專業化,帶動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協同發展,滿足老年人就近便利享受養老與醫療衛生融合服務需求為總體思路,但因為這一模式最近幾年才開始實施,并未真正扎根成都,也并未深入人心。通過走訪調查成都的部分社區,我們了解到很多社區都設置了日間照料中心,但并未真正利用起來,甚至有些日間照料中心如同虛設,社區里面有的人不知道日間照料中心的存在,也不知道日間照料中心設置的目的和作用,所以大部分老人都未進入社區養老。同時具備醫養融合、精準服務等社區也少之又少,醫院、老人信息、服務平臺等各種養老服務的供應者還未能很好的整合,沒有真正落實到每一個社區。政策內容比較空泛,較少采取具體可行的措施,缺乏全面性和系統性。同時缺乏必要的政策宣傳。
社會參與度低。首先是老人,在走訪調查中發現,老人群體對“社區養老”這一概念的認識比較陌生,大部分人只認可機構養老和家庭養老,所以在接受社區養老這一模式上需要時間去了解和磨合,同時一部分老人受“養兒防老”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在外養老是被嫌棄和拋棄的對象,在心理上不是很能接受。
其次是社會其他人群的參與,目前,社區養老主要是由政府主導,各市區街道社區按政策執行,比較機械,沒有靈活的調動社會團體、公益性組織、志愿者等的參與,沒有打破行業界限,整個社區養老的市場比較狹窄,導致社會參與度低。
社區養老設施不完善。首先的服務設施,由于社區養老服務的場地都較小,所以服務設施的配置也不足,設置了心理咨詢中心、醫務中心、康復理療室等,但數量少,且缺乏保障老人安全和健康的設施,比如無障礙設施,健身器材等,服務設施不齊全。
其次是娛樂設施,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供老人娛樂的有棋牌室、圖書閱覽室等等,其規模都較小,并且這些服務經常處于關閉狀態,只有基礎的老年人生活社區經常開放,而且只有少部分設置了書畫室、手工坊等更豐富的娛樂場所。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對娛樂方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基礎的設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專業服務人才少且流動快。從目前來看,成都市社區養老的專業服務人員短缺。目前投入到這項事業的工作人員隊伍還很薄弱,多數就業于養老服務業的人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知識較少,只有少數是高等學校畢業的經過專業培訓的從業人員,并且專職服務型人才少,流動性大,較多的是志愿者或者兼職人員,他們都是臨時工,而這部分人員沒有經過專業的培訓,難以進行有效的護理。同時在護理過程中,養老服務人員的服務意識淡薄,把照顧老人當成工作,較少去傾聽老人的內心世界,不會去開導舒緩老人的心情,讓老人保持愉悅的狀態,缺乏與老人有效的溝通交流。
缺乏綜合管理的平臺。社區養老目前的平臺還比較散亂,政府、社區、家庭、社會組織、醫院以及其他沒有形成一個整合的平臺,政府宏觀性的制定發布政策,社區機械性的執行政策,老人以及老人的家庭不能及時知道社區養老信息以及老人的健康情況,需求等等,醫院不知道老人的具體信息,社會組織對社區養老的資金支持以及志愿者支持渠道不暢通,資金不到位,所有平臺之間的聯系不緊密,信息不暢通,資源未整合。
這樣會造成服務繁瑣,效率低下,老人享受不到最好的服務。
綜上所述,成都市的社區養老服務還在探索之中,政策體系還不夠成熟,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在積極的應對存在的問題,但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說,成都市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社區養老服務必然會成為新時代下發展的一個趨勢。
參考文獻
[1]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成都市社區養老院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年)[EB/OL].
[2]?成都民政.成都全面推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發展[EB/OL].http://www.yanglaocn.com/shtml/20180622/1529653740115210.html
[3]?徐耀芬.黑龍江省城市社區養老服務發展對策探究[J].黑龍江科學,2018(9):32-33
[4]?劉揚莎.成都市青羊區社區養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8.12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