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璞
【摘要】目的 討論頸前小切口入路與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實施頸前小切口入路手術)與研究組(實施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各39例,評判標準:各治療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美容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頸部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機率的5.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的實施將更能縮短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安全性更好,且可滿足患者對美觀度的需求,值得推廣。
【關鍵詞】頸前小切口入路;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甲狀腺良性腫瘤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29..02
甲狀腺腫瘤屬于臨床上頭頸部高發性的一種腫瘤病癥,該病癥的多發性群體多集中于中年女性患者,患有該病癥后,患者將會出現有程度不同的吞咽功能障礙以及發音困難等現象,該病癥的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較為明顯,這使得患者基本上可以及時到院就診[1]。手術為治療該病癥的有效治療方法之一,傳統的頸前小切口入路手術與新型的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均屬于微創手術,但是后者對患者所造成的創傷性更小,有利于縮短患者的術后恢復時間,且可滿足患者對手術切口美觀度的需求,基于此,本文對這兩種手術治療方式在甲狀腺腫瘤病癥治療過程中的效果進行了有效的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甲狀腺良性腫瘤患者7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以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9例。其中,對照組男10例,女29例,平均年齡(40.6±9.9)歲,平均腫瘤直徑(3.0±1.2)cm,病癥類型:結節性甲狀腺腫有18例、結節性甲狀腺腫伴囊性變有7例、甲狀腺腺瘤有14例,腫瘤位置:右側有16例、右側合并峽部有5例、左側有14例、左側合并峽部有4例;研究組男9例,女30例,平均年齡(40.0±9.8)歲,平均腫瘤直徑(3.1±1.3)年,病癥類型:結節性甲狀腺腫有16例、結節性甲狀腺腫伴囊性變有8例、甲狀腺腺瘤有15例,腫瘤位置:右側有17例、右側合并峽部有4例、左側有14例、左側合并峽部有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經倫理委員會審批,且同意此次研究,排除凝血功能障礙、甲狀腺手術既往史、甲狀腺惡性腫瘤以及肝腎功能嚴重性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頸前小切口入路手術,內容如下: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麻醉,取掉枕頭讓其保持平臥式的體位姿勢,讓其頭部稍微后仰,在其肩部墊有軟墊,以對其頸部充分暴露,并對其頸部進行常規消毒及鋪巾。于患者胸骨柄上方2 cm處行手術切口,游離頸闊肌,切斷皮瓣組織,而后將頸白線切開,并將頸前肌群進行分離,使之讓甲狀腺體充分的暴露,分離及切除甲狀腺腫塊,在此過程中應保障謹慎操作,以免損傷其周圍血管及神經組織,最后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并為患者常規放置引流管。研究組患者實施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內容如下:對患者實施全身性氣管插管麻醉,暴露其頸部并進行常規消毒鋪巾,于其胸骨柄上方1cm處行手術切口,逐層分離頸部組織,置入內鏡,在內鏡的協助下使用超聲刀將患者的腫瘤靜脈進行切斷,而后結合患者的病變情況判斷對腫瘤腫塊進行部分切除還是完全切除,術畢逐層縫合手術切口,并為其留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各治療指標及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各治療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研究組患者的美容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頸部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手術時間(93.3±20.4)min、住院時間(4.9±1.0)d、頸部引流量(28.3±4.2)min、美容滿意度(3.7±0.2)分;研究組手術時間(63.7±15.6)min、住院時間(3.9±0.5)d、頸部引流量(26.7±3.7)min、美容滿意度(4.4±0.3)分。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1979,P=0.0000);兩組住院時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856,P=0.0000);兩組頸部引流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7851,P=0.0782);兩組美容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2.1243,P=0.0000)。
2.2 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機率的5.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皮下氣腫患者有2例、手足抽搐患者有2例、暫時性聲音嘶啞患者4例,總發生率20.51%;研究組皮下氣腫患者有0例、手足抽搐患者有1例、暫時性聲音嘶啞患者有1例,總發生率5.13%,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1294,P=0.0421)。
3 討 論
甲狀腺腫瘤的發病受年齡及性別的限制,其中以40歲左右及以下的女性患者為該病癥的高發性群體,大多到院就診的甲狀腺腫瘤患者基本上為良性腫瘤,只有少數患者為惡性腫瘤。本研究中,在該病癥過程中給予患者頸前小切口入路與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后發現,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的治療效果及安全性要優于頸前小切口入路手術,且該手術的美觀性效果更好。頸前小切口入路手術與傳統的切口手術相比,雖然可以有效的縮短手術切口長度,但是切口長度的縮短與之帶來的便是視野變差[2],所以該手術對手術醫生的要求性較高。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腔鏡技術在該病癥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了極大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該手術的實施不僅可以進一步縮短手術切口,減少對患者的創傷性,降低其發生并發癥的機率,且可在腔鏡技術的協助下,清晰手術醫生的操作視野,使得更加明確腺體腫塊切除范圍,增加手術變通性,頸前小切口入路手術下為確定切除范圍,擴張手術視野,通常會延長手術切口,而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則不需要,所以該手術還將滿足患者對手術美觀度的要求,提高其治療滿意度,而該手術目前唯一的不足在于手術將使用超聲刀,致使將增加患者的治療費用[3]。
綜上所述,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的實施將更能縮短患者的術后康復時間,安全性更好,且可滿足患者對美觀度的需求,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 雄,陳 熹.頸前小切口入路與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療效和安全性比較[J].臨床外科雜志,2017,25(11):855-858.
[2] 李 婷,劉新梅,耿金秀.頸前小切口入路與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刊,2016,51(05):68-71.
[3] 姚 京,劉飛德,戎世捧,等.頸前小切口入路與改良Miccoli腔鏡輔助下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良性腫瘤的臨床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5,20(04):418-42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