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世明
一
海南島保亭,三亞的“后花園”。7點鐘下樓,但見太極劍蘸著晨曦舞動,柔力球相伴紫荊花翻飛。我的“課目”是園區健步走,迎面一位老者銀須飄飄,面頰上可見汗跡斑斑,遂笑道:“廉頗老矣,可別累著!”回應中氣尚足,笑聲更清朗:活到老,動到老,一天不動彈,渾身不得勁呢……
筆者生悟:北方老人今南飛,萬千銀發成候鳥。但,海南島不是保險箱;生命在于運動,長壽豈可久閑?如果說,環境與氣候是身體健康乃至長壽的“外因”,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內因”,即你的生活習慣與愛好,你的基因傳承,你的心態……
二
又讀魯迅的小說《藥》。發表于1919年5月之大作,堪堪百歲,讀之仍令人動容:
“這給誰治病的呀?”老栓也似乎聽得有人問他,但他并不答應;他的精神,現在只在一個包上,仿佛抱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現在要將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給一直咳嗽的華小栓治病),收獲許多幸福。
筆者生悟:魯迅之故里,江南富庶地,正宗魚米鄉。然人有病,天無語。置缺醫少藥之清末民初,便只能迷信于蘸有人血的饅頭可醫治肺癆。足可見,社會發展落后釀成多少悲劇!
三
“2018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于近日舉行。“壇上一語”驚四座:真正的“長壽之鄉”為何處?真正的長壽人口地區應是北、上、廣、深!
且聽華大基因CEO尹燁款款道來:據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北京平均年齡82.03歲,上海平均年齡82.75歲,廣州平均年齡81.31歲,深圳平均年齡80.22歲,平均年齡均超80歲。全國“前茅”嘛……
筆者生悟:時代大進步了,活著有滋有味了,健康長壽都納入了全社會的“議事日程”。然“長壽之鄉”,是不是在炒概念?以舉世聞名的“中國長壽之鄉”廣西巴馬為例,全境只有30萬人,恐怕還不具備統計學的意義吧?如果以千萬人口來算,真正的長壽人口地區確屬北、上、廣、深。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專家們有共識:影響人的壽命有四大因素———遺傳基因、生存環境、生活習慣、個體調節能力。其實,還有另外四個因素不可或缺:營養水平、醫療衛生、保健養生、健康意識。于人生垂暮,即生命后期,醫療條件優劣恐怕更能決定人之存活的長短。
不是么?前文之“一”說明,便是在多有“長壽之鄉”之海南,仍需要堅持鍛煉體魄。而之“二”更說明,生活和醫療水平是決定人均壽命之“地基”,乏此,何談長壽“大廈”之建?那么,道何者“長壽之鄉”,講什么“養生秘訣”,怕都是浮云了吧。
這一點,從各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亦可為明確的佐證。尤其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萬眾一念之今朝。山可以變青,水可以變綠,人更需要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共處于一個文明、優越的社會環境之中。
孟子有名言:“人皆可以為堯舜。”化用過來,人皆可以長壽,各地皆可成為“長壽之鄉”。當然,這就需要促進全社會的共同進步,創造更多的可比肩大城市的醫療條件,改善更多人的生活習慣……那時,還用問:真正“長壽之鄉”在何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