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承棟

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記載:“范文正公酷好彈琴,唯有一曲《履霜》,時人故號‘范履霜。”范仲淹酷愛彈琴,卻為何只對“履霜”情有獨鐘,甚至被人以此作稱呼?
“履霜”一詞較早見于《周易》:“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意思是說,腳踩微霜說明已經到了陰氣凝結的時節,按照自然界的發展規律,嚴寒與堅冰也將隨之來到。此處,“履霜”旨在儆戒人們要時常自警,“常思堅冰至”,防患于未然。明白了這層意思,范仲淹如此推崇《履霜》也便不足為奇了。
我國傳統文化,歷來高度重視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比如,《黃帝內經》中記載,“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表明醫術高超者往往在疾病發作前施治。《韓非子》中也有論述:“法者,憲令著于官府,刑罰必于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奸令者也。”獎勵守法者、懲戒違法者,其目的也是要將社會弊病消除在萌芽狀態。在治軍方面,南宋名將岳飛在岳家軍中定有“有踐民稼,傷農功,市物售直不如民欲之類,其死不貸”等規矩,明令對踐踏損害百姓莊稼、勞動果實以及與百姓買賣交易不公平的將士,一經查出立即斬首,絕不姑息遷就。軍紀如此森嚴,就是為了防止蟻穴潰堤。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共產黨從成立之初就認清了這一規律,因此格外強調防微杜漸的重要性。例如,在“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之中,就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說話和氣”“買賣公平”等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逐項作出規定。試想,如果連這樣瑣細的事都能想到、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又怎么會犯糊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德同志曾談道:“發現了問題,一定要即時處理,即時糾正,不要積累起來算總賬,以免黨員干部的錯誤愈弄愈大,積重難返,最后把政治生命也葬送了。”改革開放初期,陳云同志身居要職,時常告誡自己的子女,在經濟上一定要干干凈凈,做人要老老實實。“公家的錢一分都不能動,國家今天不查,明天不查,早晚都要查的。”
無論是嚴明軍隊紀律、嚴格要求身邊同志,還是嚴管親屬子女,老一輩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從小事小節抓起、嚴起,為今天的黨員干部樹立了榜樣。從近年來全面從嚴治黨實踐來看,我們黨不僅強調黨員干部個人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懷律己之心,做到慎獨慎微慎初、防患于未然,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而且在制度層面持續下功夫,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發現苗頭及時提醒,抓早抓小、動輒則咎。對待那些犯了小錯的干部,黨組織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幫助其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既是對自己的同志負責,也是對黨和人民的事業負責。反之,如果認為不過都是些小事,自己不當回事,所在黨組織也沒有做到提醒告誡,甚至放任錯誤繼續發生,那么,原本的小錯很可能演變成違法犯罪的大錯。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事實上,人生旅途中,讓人感到疲倦的未必是崇山峻嶺,可能只是鞋里的一顆沙粒;現實生活中,容易亂了方寸的未必是大是大非問題,更可能是吃喝玩樂這等小事。可知,履霜而常思堅冰將至,是不可輕忽的“日課”,也是行穩致遠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