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子
大概是莫名的因緣際會,《舌尖上的中國》系列我到現在還沒來得及補上課,倒是《風味人間》開了頭。一開篇簡直有BBC質感,看到了制作單位燃燒的經費。雖然已經不在某全國壟斷性的媒體,但是在網絡媒體上的影響力也還是很大。
前段時間與一位在大學里開食物與人類學和社會學的朋友閑聊,他引導自己的學生們思考,會不會有一種飲食潮流上的意見“霸權”,比如陳曉卿的“舌尖”系列,會不會變成一種新的指導意見。說實話,我覺得他可能有點杞人憂天,“舌尖”怎么可能有這么大的力量。雖然各種食肆里確實可能會出現各種打其旗號的產品,幾乎每個商場都有可能有某個連鎖店擁有上過“舌尖”的食物,但感覺離“霸權”似乎還是有點距離的。不過他們拍過的食物原產地,會不會出現出鏡食物風頭過健,影響其他食物的情況,可能還是會有的。
商業的力量總是很詭異“,舌尖”系列讓很多地方性的美食走向了全國,但是最終的所謂“成功”案例好像都是大資本連鎖食店入場,將小作坊里的產品標準化、流水線化,然后全國人民得以滿足經由視覺觸發的食欲。對于有些靠小規模生產保證質量的食肆來說,這樣也不知道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夏天的時候,有朋友供職的雜志做全國早餐專題,幫她聯絡了老家的美食愛好者老同學做地陪掃街,可能很多有生意頭腦的店家,立刻就會抓住這個機會,大展宏圖。結果他們在好幾個人氣火爆的店都吃了閉門羹,吃東西拍照可以,采訪免談,忙不過來。不知道該覺得遺憾店主沒有營銷腦筋,還是應該慶幸這家店沒有虛紅起來,還一如既往地踏實做生意。
像這種只顧眼前忙不忙的店主可能會越來越少,更多的店家都意識到了流量的重要性。吃本來是很即時性的瞬間行為,只有通過視覺或者再加上聽覺,才能將食物的感覺傳達給沒有吃過的人,把他們的食欲也好,好奇心也好,統統勾起來。除了“舌尖”和陳曉卿旗下其他作品,很多短視頻網站其實也有很強的導流量作用。曾經看過有些城市專門把成為“網紅”定做發展目標,已經成為“某音之城”的西安之類的城市,似乎已經由此嘗到了不少甜頭。不過,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家,大概沒法理解,一個店為啥總有很多小姑娘去了并不吃飯,而是各種角度比姿勢自拍“打卡”。不知道這算不算某種意義上的“霸權”。
啟蒙時代之后的哲學家們,經常都會研究人的各種感覺,視覺總是在各種感官之上。現在看來,視覺的這種統治地位,在幾百年之后,似乎還更加牢固了。“色香味”這些傳統的食物的評價標準,現在似乎“色”占更大的上風。如果真有飲食上的霸權的話,這種視覺優先,可能是最大的“霸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