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宏
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煤炭行業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就是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深入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煤炭產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九個方面:
一是全國煤炭供需格局由“結構性過剩、長期總量不足”轉為“結構性不足、長期總量過剩”態勢。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煤炭生產消費量由1978年的6.8億噸持續增加到2013年的生產39.7億噸、消費量42.3億噸左右這樣一個階段性峰值。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分析,目前,全國煤礦總產能在48億噸左右,需求40億噸左右;今后一個時期,煤炭產能過剩已經成為常態,供給不足是區域性、時段性和品種性的結構性矛盾。
二是全國煤炭生產格局由長期以來的“大中小煤礦并舉、中小煤礦為主”轉為“大型現代化煤礦為主、中小煤礦為輔”態勢。全國煤礦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的8萬多處,到2005年的2.5萬處,2015年的1.2萬處,2018年底全國煤礦總數不足6000處,其中,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1200處左右,產量占比由2005年的35%提高到80%以上。
三是煤炭開發格局由長期以來的“中東部為主”轉為“中西部為主并向晉陜蒙集中”,全國煤炭資源“梯級開發、梯級利用”布局初步形成。隨著東部老礦區資源枯竭,大部分衰老煤礦逐漸退出,全國煤炭生產越來越向晉陜蒙地區集中。2018年,晉陜蒙三省區煤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69%。并且在今后新增的大型煤礦產能中,晉陜蒙地區占比也較高。以晉陜蒙三省區的煤炭生產保障全國的煤炭穩定供應,壓力和挑戰越來越大。
四是全國煤炭消費格局呈現“消費增幅下降,總量增長空間變小,全國煤炭消費峰值若隱若現;主要耗煤行業和區域轉換”格局。就區域消費格局看,傳統的東部主要煤炭消費區逐漸由需求增速放緩向總量回落轉變,全國煤炭消費重心逐漸向中西部轉移;行業消費格局也由長期以來“電力、冶金、建材、化工、民用”五大行業拉動需求為主,轉為電力行業增幅回落,冶金、建材、民用總量下降,化工行業耗煤有望增加的態勢。拉動煤炭消費的四大行業將向電力、化工兩大行業轉變。
五是煤炭運輸格局由全國煤炭運輸瓶頸制約逐漸向運輸能力寬松轉變;“西煤東運、北煤南調、鐵水聯運、鐵路直達”運輸網絡不斷完善。從鐵路運輸方面看,大秦、蒙冀、朔黃、瓦日、蒙華、蘭渝等一批煤炭鐵路運輸專線能力不斷增加,特別是蒙華煤炭運輸干線運營后將對華中地區煤炭生產與市場格局帶來較大影響;從港口建設看,秦皇島、京唐、天津、黃驊、日照等環渤海下水港與華南接卸港口吞吐量大幅增加。
六是煤炭組織結構格局朝著“強者愈強,企業差異化”方向發展。2018年全國煤炭產量超億噸企業6家、產量13億噸,占全國的35.3%;年產量超5000萬噸的企業17家,產量22億噸、占全國總產量的近60%;年產量超1000萬噸的企業35家、產量近26億噸,占全國產量近70%。特別是占據資源優勢、資金優勢、區域優勢和體制優勢的企業,發展潛力巨大;而老礦區、老企業、資源枯竭地區的企業,后續發展難度大,轉型升級任務十分艱巨。
七是以煤為主、煤炭上下游產業融合發展,煤電、煤焦化、煤化工以及醫養健康、新能源、金融等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多元化產業格局已經形成。煤電產業方面,截至2018年底,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力裝機規模超過3億千瓦,占全國火電裝機的27.1%左右;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氣、煤制乙二醇產能分別達到1138萬噸/年、1112萬噸/年、51億立方米/年、363萬噸/年。現代煤化工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煤炭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八是煤炭市場格局由“不完全市場與過度競爭并存轉為市場化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平穩運行”的發展態勢。自2017年初以來,在國家發改委指導下,煤炭、電力、冶金、建材等行業企業,達成共識,建立了“中長期合同制度”和“基礎價+浮動價”的市場化定價機制,逐漸成為維護煤炭上下游行業平穩運行的壓艙石和穩定器;煤炭企業效益回升、脫困發展初見成效,全社會煤炭庫存處于合理水平,煤炭上下游協調發展機制逐步建成。
九是煤礦安全生產格局由“大幅降低煤礦安全生產事故和死亡人數”向“安全生產形勢根本好轉和職業健康水平提升”方向轉變。據初步統計分析,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累計生產煤炭790億噸左右,占全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75%;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5%左右;煤礦事故死亡近26萬人,煤炭工業為共和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全國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由2002年的6995人,減少到2018年的333人,百萬噸死亡率由4.92下降到0.093;達到主要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但煤礦塵肺病等職業健康水平問題,將逐漸成為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重點。
以上這九個煤炭產業格局的變化已經并正在對煤炭行業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希望煤炭企業負責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同志,要結合企業的實際,認真分析煤炭行業這九個產業格局變化對企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研究符合企業實際的發展思路和戰略規劃。
站在新時代新的起點上,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切實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圍繞推動理念創新,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圍繞新的發展理念,在煤炭行業改革發展思路、路徑和支撐條件方面,宣傳好推動煤炭產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質量升級、管理升級,培育新模式、發展新業態、提升新動能,以及培育發展新興技術、高附加值產品、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產服務型產業,實現煤炭產業升級與上下游產業協同、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創新有機結合等方面的創新實踐,做好用新發展理念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涌現出來的典型的、鮮活生動的事例等方面的宣傳報道,以及深度研究分析等工作。
二是圍繞科技創新發展,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在推動基礎理論研究與關鍵技術攻關,用第四次技術革命引領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創新發展,帶動技術升級方面;在深入推動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動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提高效率和效益方面;在推動裝備制造業創新發展,在智能化礦山建設,促進大型現代化、智能化技術與裝備研發方面;在推動“知識型+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重點加大煤炭企業的具體做法與改革實踐的宣傳力度,推動煤炭科技創新。
三是圍繞市場體系建設,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在建立煤炭市場供應保障機制;建立上下游合作共贏發展機制;推動煤炭中長期合同制度,健全完善市場化定價機制;建立完善社會誠信機制等方面,宣傳好煤炭企業的具體做法和典型經驗。
四是圍繞綠色生態環保,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在建立礦區資源、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建立煤炭安全高效綠色開發生產機制;建立和完善煤炭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發展機制,實現煤炭由傳統能源向清潔能源的戰略轉型等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向社會展現煤炭人如何以最小的環境擾動,獲取最大的資源效益,保障國家能源供應和礦區生態環境。
五是圍繞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在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投入機制;建立和完善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和完善煤礦職業病防治機制,提高煤礦職業健康水平等方面,講好煤炭人依靠科技開發資源、保障安全生產、提高職業健康水平的好經驗好做法。
六是圍繞推動國際化發展,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重點在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煤炭資源開發合作,提高我國煤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發揮“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作用;擴大煤機裝備出口,提高我國煤機裝備制造水平等方面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
七是圍繞產業政策與體制機制創新,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要在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7號文件精神,研究去產能關閉煤礦資產、債務處置政策措施,有效降低企業杠桿率,控制企業經營風險;在完善煤炭稅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發展能力;在建立完善煤炭財政與金融政策,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等方面講好煤炭人自己的故事,為煤炭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一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廣大新聞工作者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政治堅定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做引領時代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新聞志向,做業務精湛的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工作取向,做作風優良的新聞工作者”。習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四向四做”的標準,應當成為廣大新聞宣傳工作者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自覺追求。新聞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重要喉舌和輿論陣地,只有把握好正確輿論導向,才能有效提高引導能力。廣大通訊員要遵守國家新聞宣傳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把握正確的行業輿論導向,以思想自覺引領行動自覺,傳播正能量,發出好聲音,為煤炭行業的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二是引領行業改革發展。新聞宣傳工作是強化輿論引導、凝聚發展士氣、推進行業前行的重要力量,而通訊員隊伍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基石和中堅力量,責任重大。當前煤炭行業正處于改革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層出不窮。煤炭行業新聞工作者要勇于擔當,善于作為,要增強對煤炭行業發展趨向的認識,密切關注煤炭行業改革發展動向,做行業發展前行的瞭望者、思考者、推動者,真正把制約行業企業發展的矛盾和問題找出來,剖析透徹,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建議;要及時把基層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新成果、新經驗宣傳出來,選樹典型,交流經驗,引領煤炭行業改革發展。
三是努力提升業務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對新聞工作者提出了“四力”的要求:這就是“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希望每一位通訊員要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動真情,以腳力走遍礦區,以眼力明辨是非,以腦力深入思考,以筆力抒寫時代,努力把煤炭行業的政策宣傳好,把企業改革發展的成果展示好,把百里礦區職工群眾的意愿表達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