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昭水
山東能源棗礦集團七五煤礦煤種屬于1/3 焦煤,以硫分低、熱值高、中揮發、強粘結為特點,洗精煤可作為良好的配焦煤和煉焦用煤。七五煤礦通過實行煤質“地圖”管理平臺數據分析,超前預測采場綜合狀況,認真排查各個生產環節中影響煤質的各種因素,對造成煤質降低的顯性影響點和隱性影響點分別制訂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指導礦井生產、洗選加工和銷售,實現了采場、市場有效對接,打造了“七五煤”質量品牌,收到很好效果。
1. 加強技術管理,優化生產布局
自2017年以來,七五煤礦生產規模、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同時受地質條件、生產水平和運輸能力制約,礦井生產布局不合理,采掘頭面多,破碎系統、矸石揀選系統跟不上,超量的矸石直接混入煤流現象尤為突出,嚴重影響了礦井科學生產和煤炭質量均衡。
為此,礦領導高度重視,確立了“三年三步走”戰略目標。不到一年的時間,經過安裝新煤機、改造矸石分流系統、優化工作環境,在不影響開拓施工進度的情況下,重新對生產布局、采煤設備、環境治理進行規范整治,使制約煤質管控“大瓶頸”得到有效控制,安全管理、質量標準化、煤質管控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2. 嚴格制度落實,探索最佳結合點
七五煤礦始終將煤質管理作為礦生產經營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來抓,把煤炭質量與采掘隊伍生產任務一并列入考核管理,使得采掘隊伍在認真抓好安全生產工作的同時也必須重視煤炭質量。
產銷協同領導小組嚴格落實月度產銷聯席會議制度,對月度井下地質條件、開采情況、煤層賦存情況進行匯報,并進行數據分析,由生產技術部合理調整工作面產量、生產進度,制訂各采掘區隊的指標考核計劃,積極尋求商品煤灰分、硫分的最佳結合點,提升煤炭生產的合理性,使產、銷、運實現高效協同,使煤質管控更加全面化、系統化。
3. 培養高素質、多技能煤質管理人才
針對轉崗人員操作無經驗、理論底子薄現狀,先后委派轉崗人員到其他同行部門學習業務技能,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形式,到周邊各大電廠、西部先進礦區學習資料臺賬管理及應用,讓職工學有所獲;依據“全員參加、全面提高”的培訓原則,加強采制化技術練兵,實行技術比武常態化,根據崗位不同、專業不同,持續開展每月一次的業務考評,對業務熟練、成績優秀者進行獎勵,讓考核落到實處。結合“三學一爭做”活動要求,嚴格落實崗位流程手指口述操作法,采取“每日一問,每日一題”的學習方法,從多角度、多層面對安全知識和業務知識進行全面灌輸,舉一反三,將知識用到實處。
4. 組織保障,高效協同
強化創效能力建設,確保產運銷深度協同,加強煤質管理,使全礦上下樹立“質量和安全同等重要,保煤質就是保錢袋子”的質量觀和效益觀,分別在季度會、專題會、早調會、經營分析會上,對煤炭產銷協同和煤質管理工作進行強調安排,加強煤質管理工作組織領導,從執行層面解決“靠誰抓”的問題。成立以礦長為組長,各專業相關副總師和專業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煤質管理領導小組,設立專職煤質辦公室和產銷協同辦公室。持續放大“以產促銷、以銷帶產、產銷聯動”的協同效應,立足采場,對接市場,完善采場與市場有效銜接、深度協同機制,優化商品煤結構,搶占市場主動,實現質與價齊頭并進。
5. 細化流程,層級落實
積極調整礦井生產中量與質的平衡點,管理、監督、考核齊頭并進,推行實施煤質“一決策,二主抓,三監管,四考核”的四級閉合管理,構建了產銷工作層級落實、深度協同的管理格局。
落實基層區隊煤質管理第一責任人,年初與生產區隊長簽訂煤質管理承諾書,建立實施了煤質網員考核制度,協助抓好現場煤質管理,每天生產進度、煤層變化、斷層構造、煤質情況、整改建議等實行日報制,煤質辦不定期進行監督檢查,根據現場煤質管控成效,落實激勵獎罰制度。
設定“紅黃綠三色等級模式”和“四級管理模式”,加大煤質處罰考核,對現場違規現象實行“現身說法”,不抓煤質管理就丟面子、丟票子,由以往的崇拜原煤產量、追求噸位,轉變為更加關注商品的數量、質量,從根本上體現利益共同體。
1. 進行采樣分析
定期對井下各個工作點進行采樣,提取化驗分析結果自動生成工作面兩巷預測指標數據曲線,超前預判回采期間煤質情況,指導礦井及時優化生產布局。
2. 設定“三色”等級
設定紅黃綠三色等級,真實表達當天采區煤質狀況,直接在線下達協同工作指令,生產單位依此采取相應措施,穩定提高源頭煤質。
3. 強化生產協同
根據生產協同方案,由調度統籌安排生產運輸各環節,采取精準協同措施,同時為決策層提供依據。
4. 實現資源共享
生產區域煤質信息資源共享,匯總生成煤質報表作為礦井統籌管理生產工作的重要參數,以確保礦井效益最大化,為合理開采井下的工作面提供保證。
5. 做好預測分析
結合采場煤質檢測指標預測曲線分析,及時調整洗選加工產品結構,適應市場需求。
1. 超前預測預報分析,多部門采取有效應對措施
充分發揮煤質平臺管理效應,提升生產區隊煤質意識,完善煤質管控體系;嚴格落實“嚴管+細管”的考核機制,針對近年來工作面巷道修復、全巖掘進等影響因素,超前預警預報,各施工單位根據分析預測影響程度,及時制訂矸石“分裝分運分提分落”等相關煤質管控措施,為后續井下開拓巷道確保煤質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針對北七全巖、半巖煤掘進無法實施煤矸分流實際,積極籌建了井下矸石儲備倉。協同產運洗銷調度等部門,實施北七多個全巖巷道集中錯時運輸提升上井分流方案,大大提高了掘進生產矸石運輸的工作效率,緩解了礦井煤質壓力。根據現場情況和生產實際,制定了3上217工作面開門期間雜物、噴漿料、大塊矸石禁止進入煤流系統的管控措施,把煤質風險以及矸石對煤質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2. 提出合理有效協同生產方案,調整產品結構
通過管理平臺建立工作面煤質預測、預警制度,積極主動做好井下煤質監督監測,嚴抓矸石、雜物入煤流管控。推行煤質管理周預測預報制度,堅持對工作面煤層賦存變化情況、洗煤指標、商品煤發運指標、違規處罰進行周匯總、周通報,確保洗銷煤的煤質指標平穩。對井下采場煤質變化按照設定間隔距離及時采樣分析,為洗煤、銷售提供第一手參考數據。
3. 信息資源共享,為生產決策保駕護航
通過煤質平臺信息,超前防控,以“出好煤,出優質煤”為目的,工作面出現斷層時跟進素描,分析斷層走向對工作面生產的影響程度和對煤質影響程度,調整施工方案,減少工作面內斷層對煤質的影響。工作面出現底矸時,及時調整采煤工藝,減少割矸量;工作面出現斷層破頂板時,適當降低采高,減少割矸量;在掘進回采巷道遇到斷層時,及時分析地質構造,繪制素描并及時向上級領導匯報,調整施工方案,減少工作面內斷層對煤質的影響。
3上715工作面開采前期,軌道巷受地質構造沖刷影響,大面積呈現全巖。針對掘進施工過程中揭露斷層構造情況預測分析,并結合采樣化驗分析,通過煤質“地圖”管理平臺信息資源共享,將分析曲線及煤質預測結果提前向生產部、調度室、礦領導發布信息,為礦領導決策部署制定生產優化方案提供第一手生產煤質數據資料。
4. 提升洗選工藝,穩定產品市場
針對井下工作面地質條件復雜、煤質差、矸石量大,內灰高、粒度細、易泥化,原煤洗選加工困難大等實際,選煤廠不斷創新管理和升級改造,確保了產品質量穩定。
在3上705工作面生產期間,由于受沖刷構造影響導致面內煤層焦化,洗選加工精煤粘結指標難以達到市場和用戶需求。根據煤質“地圖”管理平臺的預測信息和生產區域監測分析指標,協同調度等生產部門分北七、南二不同采區運輸入倉,發揮主井1號、2號倉緩沖作用,利用大數據運算制訂合理協同提升方案,指導選煤廠改進洗選加工工藝,調整洗選產品結構。
1. 管理提升
(1)精準定位。既方便全礦各級生產管理人員隨時隨地了解礦井生產煤質情況,又能夠根據工作信息指令有針對性地采取管控措施,達到定位準確的目的。
(2)穩產突破。在開拓方案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煤質指標差異性,設計采場布局,在產銷協同工作機制促導下,影響生產和煤炭質量的問題得到及時整改落實,加快了重點接續工作面施工進度,確保有序銜接。
(3)穩質提升。充分發揮“煤質管理地圖”“煤質分析曲線圖”“煤質預測預報”“產品質量協同”的綜合管控作用,全礦各部門高效協同,確保礦井煤質穩步提升。
(4)穩銷對路。根據煤質“地圖”管理平臺的綜合指標分析,堅持“客戶至上”,以優質高效的服務滿足市場需求原則,爭取銷售工作主動權,協同進行調配生產,調整工作面運輸提升模式,調整產品結構,洗選加工適銷對路產品,滿足市場需求,樹立“七五煤”品牌形象。
2. 效益提高
(1)生產效益。通過平臺信息數據及時在線共享,生產區隊在現場作業生產的同時,注重工作面采高控制,沿煤層頂底板施工,充分回收煤炭資源,減少生產過程中矸石割入量,最大程度提高生產源頭煤炭質量。洗選加工精煤產品回收率由最初的60%提高到80%,各項產品指標穩定,市場份額不斷擴大,產運洗銷各環節在煤質管理上高效協同,生產效益得以穩步提高,礦井營業收入持續提升。
(2)產品效益。七五煤礦自創新煤質“地圖”管理以來,充分利用煤質管理效果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不斷強化生產區域煤質管理,實施采場煤質狀況超前預測、預報、預控,生產布局持續優化。在生產設計過程中優先分析礦井接續工作面采場情況,充分考慮生產季節和市場需求動態變化影響,針對不同采區煤質指標差異狀況,順應調整洗選加工產品結構,讓最優質的煤炭產品發揮最大價值,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
總之,七五煤礦自創新實施煤質“地圖”管理以來,不斷摸索改進新路子,切實發揮煤質“地圖”創新創效預測預報作用,促進煤炭產、運、洗、銷高效協同,結合采場煤質情況及時調整優化產品結構,以最佳的產品質量信譽站穩了市場,促進了礦井經濟效益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