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乙明 蔣熙 張紅菊
(1.四川省蘇稽蠶種場,四川 樂山 614013;2.四川省涼山州蠶種場,四川 涼山 615512)
涼山州蠶種場地處四川西南攀西結合部的干熱河谷地區。創建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原為四川省蓖麻蠶種繁育基地,1976年改為家蠶育種場,是四川省四個家蠶選原種場之一、四川省蠶絲工程試繁示范基地及家蠶生物學鑒定中心,同時還承擔著全省一代種雜交種的雜交率飼養鑒定及全省新品種的室內飼養鑒定工作。2005年注冊蠶種商標“桑花”,年生產“桑花”牌母種10000蛾,原原種15000蛾,原種12000張,一代雜交種40萬張以上。其生產的一代雜交蠶種除滿足攀西地區蠶業生產用種需求外,每年還向省內外重點蠶區以及國外蠶區提供15萬張以上的優質蠶種。蠶種質量良好,從1993年至2018年近三十年間各級蠶種母蛾微粒子病檢驗全部合格,一代雜交種成品微粒子病檢疫和成品檢驗無論地區自檢還是省、部級抽檢合格率均保持100%;一代雜交種的雜交率也長期保持在99%以上;良卵率和實用孵化率兩項指標均保持在98%以上。多次獲得省州蠶業生產“先進集體”、“先進單位”的榮譽稱號。2008年又建成并投入運行了年冷藏一代雜交種100萬張的現代化蠶種冷庫一座。是目前攀西地區唯一一個集蠶種催青、保種、繁育、生產、冷藏、浸酸,銷售于一體的公益事業單位,更是我省的蠶種生產明星種場,其原種生產量約占全省的40-45%左右,一代雜交種生產量約占全省的30-35%左右。在此對該場扎實開展三級蠶種繁育工作的經驗進行分享,供廣大同行借鑒參考。
上世紀90年代初,由于管理和認識等多方面的原因,涼山州蠶種場遭受微粒子病侵害,制出的蠶種無論原種還是一代雜交種其帶毒率均在60%以上,毒率超標嚴重,經營效益嚴重虧損,職工工資減半發放。員工隊伍思想渙散,生產無法正常運行,企業生存達到崩潰的邊沿,上級管理部門要求種場進行停業整頓。在舉步維艱的困境下,種場領導征得當時的涼山州蠶繭公司和涼山州農業局的同意后,用壯士斷腕的決心對種場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徹底打破事業性質的管理體制和工資模式,實行績效考核的工資管理。全場從上至下無論在編與否一律實行同崗同酬、按崗位定薪酬、指標考核的工資管理模式,在編職工的工資全部進入檔案,在職期間嚴格按崗位考核。
在全場班組、職工個人的績效利益考核過程中,重點考核微粒子病毒率、一代雜交種雜交率、生產成本、公斤繭制種系數、安全生產目標管理等指標,嚴格獎懲,逗硬執行。
根據各生產班組和部門的不同生產特點和工作重點,分別設立了以中層各管理人員為責任人的六大防微責任區,即選原種桑園生產防微責任區、普種生產防微責任區、原蠶生產防微責任區、冷庫生產防微責任區、生活辦公防微責任區、果園生產防微責任區。各防微責任區責任人負責本區域的防微防病工作的安排和督查,并對防微防病工作的效果負責。生產期內各防區責任人進行防微輪值,各防微區責任人輪值期內負責全場防微控微工作進展情況的檢查,并在輪值期結束交結班前組織召開一次班組長以上的管理人員參與的防微工作會商會,通報本輪值期內各防班組和部門防微防病工作的進展情況以及其他相關生產情況進行通報,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防微控微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會商,并針對問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和方案,由下一輪的輪值責任人負責督促執行。
在開展選原種生產的過程中,除了嚴格按選原種繁育技術規程執行操作外,還強化各環節的防微防病工作,實施“桑葉全程消毒;除沙在走廊進行且鋪地布操作;養蠶人員不進貯桑室,用葉實行配送;上班時間人員不隨意出入生產區;蠶房周圍環境和寢室定期消毒”等措施。
針對場區內選原種、普種、冷庫三大生產區域的生產特點,有效防止交叉感染,專門制定了涼山州蠶種場《場區生產區域的微粒子病防治措施》,明確規定進入三大區域的所有人員必須執行更衣換鞋制度;生產區內的各種廢棄物必須在本區域內處理;非生產使用的機動車輛不得隨意出入生產區;各區域的職工上班時間內不能擅自離開生產區;非生產季節職工生活活動不能在生產區進行等等。
原蠶基地管理是防微工作的重點。一是抓好原蠶各季桑園病蟲害的防治工作,蠶前開展桑園蟲害的統防統治,切斷“微病”交叉感染途徑。二是凈化飼養環境,規范蠶沙的處理,要求蠶沙全部倒入專用蠶沙坑,腐熟后再施入農田,養蠶前蠶室、蠶具必須進行二次統防統消工作,保證養蠶環境安全可靠。三是抓好冬季桑園和蠶室環境冬消工作,減少越冬代害蟲的蟲口基數和環境中病原物基數。四是力爭原蠶基地黨委政府的支持,“通過村規民約”引導蠶農改變蔬菜種植結構,養蠶區域內禁止種植蓮花白等甘藍科作物,減少菜粉蝶的食物鏈,控制菜粉蝶的蟲口基數,結合桑園防微治蟲措施有效減少原蠶區桑園被微粒子污染的機率。
2000年以來,為加速原蠶基礎設施建設,涼山州蠶種場每年投入50萬元左右的資金在原蠶區,用于建立小蠶專用共育室、修建蠶沙處理坑、配套消毒機、切桑機、升溫爐、換氣扇等設施設備,大力改善原蠶區硬件環境。
為了確保蠶種冷庫的運行安全,場部明確了具體人員的管理責任,制定了技術規范,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在冷庫技術處理過程中,結合本區域的氣候特點和用種特點,不斷調整技術標準,逐步探索了一套適合攀西地區蠶種冷藏的技術標準。
為了彌補和解決生產中技術人員不足、人才斷代的實際問題,涼山州蠶種場一方面采取校企聯合辦班、委托培訓、簽約培訓的多種人才培養機制,逐步充實職工隊伍;另一方面在內部管理中,組織職工開展理論學習和外出參觀考察學習,進行操作技能培訓,提高員工的技能技術水平;同時返聘部分有經驗、有能力的退休人員重新上崗,以老帶新,使員工隊伍安全實現了新老交替,保證生產的有序推進,有效解決技術人才斷代和職工隊伍更新換代的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涼山州蠶種場在管理體制上堅持實行企業化管理,生產過程中堅持“以防微為重點,以提高蠶種質量為中心”的管理原則。加強蠶種生產各環節的管理,不僅防微工作成效顯著,蠶種質量穩固提升,其生產的“桑花”牌蠶種已響譽大江南北,贏得了較高的市場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