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武 鄧世平 于元凱 隆有志
(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 四川 樂至 641500)
近年來,四川紅旗絲綢有限公司通過參與產業扶貧,在實踐中探索出“四結合”的扶貧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精準脫貧與產業升級發展相得益彰。結合產業的創新發展助推精準扶貧的產業扶貧模式,不僅幫助貧困戶迅速增收,而且也很好地推進了蠶桑產業走向高質量發展,為樂至蠶業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新路子,也為貧困戶持續增收、不再返貧提供了保障。
樂至縣幅員面積1425km2,轄25個鄉鎮,總人口87萬,是四川省第二批擴權強縣試點縣,其蠶桑生產歷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時期,素有桑樂至桑城之稱。歷史上樂至產繭規模曾達到4500t(9萬擔),位居全省前列。近十年來,由于外出務工農民較多,加之農村留守人員歲數明顯偏大,勞動力不足,四邊桑老化,產繭規模有所下滑,但隨著全縣高端生絲原料示范村建設發力,部分鄉鎮養蠶大戶的悄然興起,目前全縣蠶繭產量仍然穩定在1500t(3萬擔),蠶桑基礎較好,保有以四邊桑為主的桑園面積近4000hm2(6萬畝),惠及全縣蠶農萬戶以上。2013年,四川省政府發布實施《四川省蠶桑絲綢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3-2022年),樂至縣被列為四川省20個蠶桑重點縣之一。樂至蠶桑產業曾受到多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在縣域經濟中長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樂至縣現代農業重點縣建設的主導產業之一,更是樂至實施農村精準扶貧的不二產業,全縣88個貧困村中就有12個貧困村以蠶桑為特色主導產業脫貧增收。
樂至縣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陳毅元帥的故鄉,紅旗絲綢公司的前身為原樂至縣紅旗絲廠,是一個獨立的“工礦”區,于1958年在陳毅元帥親自關懷下建設而成,已歷經六十載春秋歲月。2003年改制,是全國唯一一個仍在以“廠管繭站”模式運行的集蠶桑生產、蠶繭收烘、高端生絲制造于一體的絲綢綜合型企業,是樂至縣的第一家現代工業企業。生產的20/22D、40/44D白廠絲曾先后榮獲國家部優、省優產品稱號。資陽地區絲綢行業曾經興盛繁榮,多達10多家絲綢企業,如今僅剩紅旗公司一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紅旗絲綢公司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樸素、敢于創新”的獨特“紅旗文化”,幾十年如一日,以蠶桑產業發展的專注精神,支撐起陳毅元帥故里上萬戶老百姓養蠶增收致富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公司充分發揮蠶桑產業服務“三農”優勢,將蠶桑產業精準扶貧同全縣部分貧困村相結合,簽訂蠶業轉型升級幫扶發展協議,通過指導推廣科學養蠶技術、補貼購買先進機具、加價收購等一系列幫扶措施,促進了貧困村蠶農栽桑養蠶脫貧增收,為振興樂至經濟,造福社會貢獻了“紅旗”力量。2017年全縣共有10個貧困村建立了蠶桑產業基地,10個貧困村繭款收入達481萬元,村平售繭收入48.1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306戶825人,人均較2016年增收709.45元,戶均增收1912.75元。2018年公司與12個貧困村簽訂了蠶桑基地建設協議,12個貧困村繭款收入達643.3萬元,村平售繭收入53.6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333戶913人人均較2017年增收557.6元,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
2013年開始,公司選擇有一定蠶桑基礎的貧困村簽訂扶持發展協議,開展結對幫扶。到2018年,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全縣12個貧困村全面推行科學養蠶,探索產業提檔升級的樂至模式。
以公司為主導,成立了樂至縣桑城蠶桑專業合作社,吸納貧困村養蠶大戶加入桑城合作社,主要從事蠶桑生產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及技術服務,在全縣逐步建設蠶桑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同時,公司在樂至縣龍溪鄉水口寺村(省定重點貧困村)興辦商品小蠶科技示范農場,探索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和商品化的一種小蠶農場飼養新模式。在生產組織方面,由村委會統一組織消毒、小蠶共育、使用方格蔟、化蛹分級售繭,公司給予每個村2000-4000元的獎勵,對全村蠶農購買紙板方格蔟具、省力專用桑剪、切桑機予以50%的補助,對小蠶共育給予20元/張的扶持,對采用系列科學方法養蠶的蠶農所交售的蠶繭加價3-5元/kg收購。
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公司積極參與金融扶貧,同金融機構攜手,銀行將貧困戶的小額扶貧貸款集中交由紅旗公司用于當地蠶桑產業發展,紅旗公司向銀行和貧困戶作出承諾,由公司負責償還貸款本金,并向這些貧困戶每年支付貸款額6%(貧困戶5%,村具體1%)的分紅,每戶每年可分得紅利2500元,受到貧困戶的歡迎。同時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售繭,在標準收購基礎上,再補貼0.5元/kg,確保貧困戶得實惠。
2.3.1 產業發展示范園建設
在示范園的引領下,全縣如龍溪、東山、龍門、通旅等地養蠶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目前栽桑1.33hm2(20畝)以上、年可養蠶100張以上的規模化養蠶業主、家庭農場已經超過60家,很多業主先后紛紛到示范園學習借鑒桑樹品種、栽桑模式、養蠶設施、蠶房建設桑樹冬管等。
2.3.2 小蠶共育形式全面推廣
公司努力探索科技扶貧,積極組織開展“蠶桑集成技術研究”,全面改革傳統栽桑模式和養蠶模式、推進蠶業轉型升級發展。農場栽植小蠶專用新桑品種“育711號”4.67hm2(70余畝),改建小蠶專用房500m2,配置各種先進的機具、蠶具、設備、儀器等,把小蠶飼養從養蠶產業鏈中獨立出來,全面改善小蠶的飼養條件,研究適宜本地氣候條件的小蠶生長環境,專業化飼養15d至三眠再銷售給蠶農飼養,增強小蠶的抗逆性,為降低大蠶飼養風險、縮短飼養時間,實現大蠶“半月養蠶法”創造條件。2018年水口寺村飼養4齡小蠶,全村年共飼養6季,繭款收入達59.97萬元,較2017年的44.84萬元,增收15.13萬元。
2.3.3 鼓勵科技發展
公司大力鼓勵科技蠶業發展的示范應用促進貧困村廣大蠶農走現代蠶桑生產之路,由過去“散、小、粗”模式向“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模式轉型升級,重點從三方面著力穩步示范推廣。一是鼓勵蠶農算清“帳本本”,由過去“四邊桑”為主轉型升級桑樹“進田進土”,引進強桑1號、農桑14號、川桑98-1等優良桑品種,示范推廣“6215”或“622”栽桑方式,踐行“人平兩畝、脫貧奔小康”的蠶桑生產模式;二是鼓勵蠶農借力新建蠶房的補貼政策,由過去“口袋”蠶房為主,轉型升級為通風透氣的簡易“鋼架”蠶房,從而改善養蠶硬件設施;三是鼓勵蠶農應用紙板方格蔟旋轉架自動上蔟技術,丟棄過去“捉老蠶”習慣,從而省力省工又大大提升蠶繭飼質量。
公司在幫扶貧困村的貧困戶通過產業發展脫貧增收的同時,公司還在壯大村集體經濟方面積極作為。一是公司建設的小蠶農場,租用水口寺村廢棄多年的村小學校,每年向村集體支付1.5萬元租金;二是對12個對口幫扶的貧困村,公司每年給每個村支付3000元左右的發展獎勵金;三是每年向有小額扶貧貸款的村集體支付6500元紅利。通過扶貧方式的創新實踐,使這些村的集體經濟增加了穩定且可持續的收入來源。
2018年全縣12個貧困村繭款收入達643.3萬元,村平售繭收入53.6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333戶913人人均較2017年增收557.6元,戶均增收2000元左右。以龍溪鄉水口寺村貧困戶呂富華為例,兩老口常年在家務農,是典型的因經濟來源少而導致貧困家庭。近年,呂富華在公司的幫扶下已發展桑園約0.33hm2(5畝),干勁十足,2018年養蠶9張,全年繭款收入1.62萬元;2019年春季飼養商品小蠶(4齡小蠶)2.4張,預計養蠶單產40kg以上(已上蔟)、繭款收入在4000元左右,全年養蠶布局5季,預計全年繭款收入在2萬元左右,加之其中妻子常年在小蠶農場務工,每季務工收入1300元左右,加上參與小蠶農場桑樹冬春管理務工,全年務工收入8000元以上,2019年預計呂富華一家的蠶桑綜合收入可達3萬元左右,成為全縣眾多通過栽桑養蠶脫貧增收的典型之一。
在東山鎮建設千畝(66.67hm2)現代蠶桑科技示范園。2017年9月,公司成片流轉土地501畝(33.40hm2),統一整理土地、開挖溝渠、修建作業道、栽植良桑、建設蠶房、配置先進養蠶機具后,返租倒包給業主,公司統一配售農場3齡蠶,并提供技術保障和社會化服務等,在確保規模化、高質量、高單產的同時,每年養蠶批數從現在的4批增加到6批,開啟了樂至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現代化蠶桑生產的序幕,不僅直接促進包括貧困戶在內的業主增加養蠶收入,而且開創了一種可復制的孵化試驗模式,為帶動更多的貧困村、貧困戶蠶農養蠶增收提供了示范。
樂至地處川中丘陵地區,人均土地面積少,土地貧瘠,土地分散,戶營規模小,扶貧攻堅任務艱巨,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產業支撐,即使脫貧,也容易返貧。公司近年來的實踐證明:“精準扶貧”必須與產業扶貧、科技扶貧、金融扶貧有機結合,在一個區域內建立起可持續的特色產業,才能使老百姓真正脫貧,只有不斷的創新,才能助老百姓增收,才不會返貧。
蠶繭質量是關乎企業生存發展的命脈,也關系到樂至縣蠶桑產業基地建設的長遠發展。必須加快淘汰“口評收購”方式,公司正以建設智慧蠶桑·蠶繭收購信息化系統為契機,逐步強力推行“儀評收購”方式,用科技的手段保障對優質蠶繭執行優質優價。激勵蠶農養蠶重視質量的內因動力,全部推行全村統一消毒、小蠶共育、紙板方格蔟營繭、化蛹交售、分采分售等五大提高單產和質量的關鍵技術和方法的應用,通過蠶繭質量導向推動樂至蠶桑生產邁向高質量發展之路。
高度重視蠶業科技是搞好樂至蠶桑生產的第一生產力。樂至縣蠶桑生產再上新臺階,加強與四川省農科院蠶業研究所等省內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尤其重要,與科研院所通力協作形成產學研聯盟,是核心解決桑園建設、小蠶共育室建設、大蠶房建設、先進養蠶機具和大小蠶的飼育等蠶桑生產技術應用推廣、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蠶桑”是促進地方經濟做大做強的優勢特色農業,是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樂至蠶桑業惠及全縣貧困戶、蠶農戶千萬家,已成為廣大農民居家就業、現金增收的重要途徑,是廣大貧困農民易接受、見效快、可持續的扶貧產業和致富產業,是樂至最具條件的扶貧攻堅優選產業。但是由于受我縣傳統的栽桑模式、養蠶模式的影響,固有的蠶桑生產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蠶業發展的需要。建議樂至蠶桑產業需堅持縣委縣政府一屆一屆接力持續發展,堅持舉全縣之力集中發展,堅持以“田土栽上桑、脫貧奔小康”為導向轉型發展,緊緊圍繞增強產業聚集度、提高養蠶單產、提升養蠶質量、降低養蠶風險、延長養蠶工齡、推行多批養蠶、擴大戶營規模等七大主攻方向開展工作,促進樂至蠶桑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可打造成為樂至地方特色優勢產業新名片——中國桑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