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洋 林小兵 夏冬梅 曹寧寧 袁桂陽 何君 肖慧 王豫川 陳永波
(四川省南充蠶種場,四川 南充 637000)
目前,我國的養蠶業仍依靠大量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傳統的方式方法,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及產業現代化程度等都較為低下,產業發展明顯滯后,與時代發展脫節,亦不符合現代農業發展要求,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差距明顯。隨著我國經濟深入發展,產業結構全方位調整持續推進,傳統養蠶業已經快速萎縮,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為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蠶桑生產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蠶桑生產的比較效益,現代蠶桑產業必須向規模化、專業化、省力化方向發展。而家蠶人工飼料規?;?、工廠化飼育,是推進蠶桑產業現代化的一條重要途徑。
人工飼料養蠶作為蠶業生產上的一項重大技術革新,順應了蠶桑產業現代化發展要求,是改變幾千年來傳統蠶桑生產模式的革命性技術。相比傳統的桑葉養蠶,人工飼料養蠶在各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優越性。
與桑葉育相比,人工飼料養蠶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人工飼料成分均一、穩定,而且可以人為控制飼料成分;養蠶生產可不受季節、氣候條件及環境污染等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擺脫桑樹生長期對養蠶的制約,可根據需要調整養蠶時間和養蠶布局,科研上可以實行全年養蠶。人工飼料在加工過程中經過了高溫滅菌,飼育過程中又采取了較為嚴格的消毒防病措施,可有效隔離外界病源,大幅減少蠶病的發生;在蠶種生產上也可有效防止稚蠶期感染微粒子病,降低蠶種帶毒率,提高蠶種質量。飼料生產和養蠶生產都可以實現機械化、規?;⒐S化操作,大幅提高勞動效率,推動蠶桑產業現代化發展;人工飼料養蠶簡化了養蠶環節,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這是人工飼料養蠶最大的優勢之一;人工飼料養蠶,在家蠶生理、病理、遺傳等多方面的研究都發揮了重要作用[1-5];人工飼料養蠶省工省力的特點,有效地解決了當前勞動力不足和年齡偏大等問題;此外,人工飼料養蠶還可以大幅度節約桑園用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人工飼料養蠶的諸多優勢極大地解決了當前養蠶存在的問題,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而通過制定家蠶人工飼料育相關標準和技術規范,將在產業現代化進程中有效結合農業生物技術、現代工業技術和信息技術,把蠶桑產業有機的融入現代化大潮。
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人工飼料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和浙江農業大學蠶學系分別于1974年和1976年在實驗室用人工飼料養蠶取得成功,但都未能在生產中推廣使用[6]。80年代后,我國許多蠶業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開始大力開展人工飼料養蠶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人工飼料配方、防腐劑、成型劑等方面收獲頗豐,另外在人工飼料養蠶的配套飼育環境、飼育技術、病理、生理等多方面也展開了深入而有益的探索[7]。
1996年,浙江農業大學繆云根等研究用卡拉膠作為成型劑,大大降低了飼料成本[8]。1998年,山東農業大學崔為正等用玉米粉作為成型劑,不僅具有良好的成型和保水性能,而且可以促進蠶兒攝食和生長發育[9]。2001-2003年,山東省蠶業研究所張亞平等在飼料中加入桑綠枝粉,并用玉米粉做成型劑,通過品種比較試驗,發現改進后的飼料成型效果好,生產成本下降、生產效率高[10]。針對蒸煮型人工飼料加工調制復雜、貯存運輸困難、給餌操作繁瑣及易變質等問題,崔為正等在2005年用擠壓膨化機制成低成本干型顆粒飼料,克服了切片料育的不足。由于顆粒飼料不需要長時間蒸煮,利于飼料中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保持,經過多次雜交種飼養試驗,結果表明成績良好[11]。
綜上所述,經過相關人員幾十年的努力研究和深入探索,我國在低成本人工飼料配方及加工的開發研究上已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中有些方面已經超過日本并能夠在生產中推廣使用,為今后人工飼料養蠶在我國大規模推廣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工飼料專用蠶品種的選育是人工飼料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一直都受到業內人士的關注和重視,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根據日本在人工飼料育上的成功經驗,在研制開發低成本人工飼料的同時探究家蠶食性生理及遺傳模式,同時開展適合人工飼料育飼養的蠶品種的選育工作。
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在國內最早對300多個家蠶原種的攝食性進行了調查[12]。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共有20多篇研究論文報道了近1500個原種與雜交種(其中可能有品種被重復調查)對人工飼料的攝食性和適應性的研究結果,這些試驗結果總體上與日本學者的有關報道一致,即日系品種的攝食性一般較好,中系品種次之,歐洲系統品種多數較差,雜交種的攝食性一般優于原種[13]。張月華等利用不含桑葉粉的人工飼料對386個家蠶品種資源進行了攝食性調查,發現中系一化性品種中攝食率高的品種較多,多化性品種的攝食性最差,而且發現不同品種對不含桑葉粉的人工飼料和添加桑葉粉的人工飼料的攝食性并無顯著的相關性[14]。
以上研究結果基本明確了我國家蠶品種資源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并且經過比較分析發現了許多攝食性較好的品種資源,為下一步篩選和培育人工飼料專用家蠶品種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依據。
隨著人工飼料配方和加工工藝的日趨成熟,以及對家蠶種質資源人工飼料攝食性及遺傳模式的深入了解,我國已選育出多個對人工飼料攝食性優良的家蠶育種材料和品種。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在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品種選育、現行家蠶品種攝食性改良及廣食性家蠶品種選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進展。
陶鳴等(1994)研究了家蠶中、日系原種與雜交種對人工飼料適應性的差異,并通過系統選育和累代定向選擇建立了蘇5、菁松人工飼料適應性品系[15]。徐孟奎等(1996)采用累代稚蠶人工飼料育,選拔生長良好的個體繼代,連續數代,得到了對人工飼料攝食性好的家蠶基礎品種GSC5、GSJl[16]。代方銀等(2000)用甘藍型白菜對家蠶基因庫保存的全部600多個系統進行了廣食性檢測,發現廣食性種質并建立了10個廣食性資源品系,選培育出 GS01[17];袁金輝等(2005)對華南地區保存的167個家蠶資源品種和組配的19個雜交種進行人工飼料攝食性調查發現,有相當多的品種對人工飼料具有較高的攝食性,表明華南地區選育適合人工飼料育的家蠶品種有豐富的基礎材料[18]。李春峰等(2006)從國外引進了一批人工飼料攝食性好的育種素材,并對國內一些表現較好的現行蠶品種進行定向選擇,選育出適應人工飼料育的蠶品種“西 6×734”[19]。李衛國等(2009)將日系品種9202經14代人工飼料攝食性系統選擇培育而成R9501,中系品種蘇春經16代人工飼料攝食性系統選擇培育而成RB,并選擇培育成一對新的綜合經濟性狀優良的家蠶人工飼料育專用品種——“R9501×RB”[20]。
崔為正等利用M0和M10等飼料和系統選育手段,近幾年育成多對人工飼料適應性蠶品種并選育出多個優質育種材料,其中就包括ZHG×春54、ZHG×秋54、優食一號、優食二號及廣食一號等5對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新品種和廣食性家蠶品種,其中2對品種已通過北方科研協作區的家蠶新品種審定,并在山東、江蘇、陜西等多個蠶區進行大批量飼養并獲得成功[12,21-27]。
廣西壯族自治區蠶業科學研究院張桂征等通過對家蠶品種932、7532等10個家蠶品種進行累代定向選擇,選育出了SJ、SF、SQ、SX等20個新品系,建立了適于人工飼料育的亞熱帶家蠶種質資源庫,選育出現行品種兩廣二號的人工飼料適應性品系,采用1~2齡顆粒飼料育達到了實用化要求[28]。
此外,近幾年山東省蠶業研究所等單位也開展了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品種的選育工作,對皓月×菁松、春蕾×鎮珠、白玉×秋豐等品種的母種進行了人工飼料定向選育,并獲得了不錯的成績[29,30]。
通過學習日本的成功經驗和我國蠶業界40多年的研究探索,家蠶人工飼料配方、加工技術、飼養方法及適應性品種選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但仍有很多方面尚不能適應養蠶業今后的發展需求,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
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尚沒有任何一種人工飼料的養蠶效果能夠達到桑葉育水平,更是缺乏所有家蠶品種都能正常取食的通用人工飼料。因此,進一步改進飼料配方,以提高飼育成績、降低飼料成本仍是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F在較為成熟的粉體飼料和顆粒飼料在制作加工上都還不能完全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很多環節需要人工參與,增加了飼料生產的勞動量,同時也給飼料質量帶來不確定性。
目前人工飼料的養蠶效果總體沒有達到桑葉育水平,尤其是蠶體發育整齊度差,弱小蠶多等關鍵技術問題仍有待進一步解決[13]。目前選育出的人工飼料適應性家蠶品種對人工飼料的適應性還不能完全滿足生產需求,需進一步改進飼料配方、降低飼料成本,利用多種指標加大對品種的選育力度,以快速獲得適應性蠶品種。
盡管我國現階段在家蠶人工飼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績,但總體上研究水平不高,研發力度不夠,而且很多研究都帶有重復性和模仿性,缺乏創新精神和原創精神。另外,現階段掌握人工飼料相關技術、從事相關品種選育工作的人才較少,技術人員缺乏,基層服務和技術推廣不到位,導致外界對人工飼料養蠶缺乏正確的了解和認識。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蠶桑產業分布廣泛,推廣人工飼料養蠶時需要區別對待各個蠶區,認真分析各地情況,做到因地制宜,有針對性的逐級推進。通過建立相關的人工飼料飼育標準和技術體系,使人工飼料小蠶共育達到生產實用化要求,使家蠶人工飼料育盡快走上產業化之路,將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推廣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特別是小蠶人工飼料共育技術的時機已經成熟,養蠶生產上對該項技術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只要切實解決好上述存在的問題,人工飼料養蠶技術大面積推廣應用是完全可行的,利用人工飼料養蠶也將在構建我國規模化、省力高效蠶桑技術體系中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