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大環境的影響,陜西省石泉縣的蠶桑產業規模萎縮,年發種量由最高的11萬張到現在的不到5萬張,桑園面積也在逐步縮小,同時蠶桑產業面臨果蔬等其他產業的競爭,主要勞動力傾向于比較效益高的產業,技術人員出現斷層。而通過提質增效打破石泉當前發展局限,保持蠶桑產業的龍頭地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帶動蠶農致富,助力脫貧攻堅,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提質增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規范桑園管理和集成養蠶標準化技術,提高整體效益。規模和管理(降低人工成本),繼承和創新技術體系,是提質增效的一個重要支撐。利用雜交桑草本化栽植和機械收獲,是降低采桑用工成本,推行輕簡省力化技術的關鍵。
2、要借鑒外省和周邊縣的先進組織和生產方式,如財政支持,支持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大戶作為管理者參與組織帶動農戶等,推行小蠶共育化,種桑與養蠶分離經營。生產方式改變利于配套技術推進,從財政和政策上支持較大規模的經營主體。資源多元化和高質化利用形成產業化。
3、擴大蠶桑產業的多元化利用途徑。將桑枝變廢為寶,利用桑枝進行食用菌生產,然后再用桑枝廢菌棒生產有機肥或作為生物質燃料。將蠶沙堆積腐熟發酵生產有機肥還田,既可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又做到源于桑田再歸于桑田。
4、建議相關部門對當前的獸藥蠶藥市場整頓,加強質量監督部門執法,提高蠶藥質量。
5、進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將蠶桑生產、蠶桑文化與發展區域旅游產業有機結合,建設金蠶小鎮,以三產推動一產的發展,吃桑葉菜,品桑葉茶,體驗傳統蠶桑產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