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球菌病主要是由β溶血性鏈球菌引起的人與多種動物共患的傳染病的總稱。由鏈球菌引起豬發病總稱為豬鏈球菌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淋巴結化膿、腦膜炎、關節炎以及敗血癥等。在部分缺乏預防和治療措施的豬場該病發生幾率較高,并持續存在,已經成為養豬生產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該病還可經病豬或其副產品通過破損的皮膚或黏膜、口等途徑傳染給人,因此加強對豬鏈球菌病的檢疫對公共衛生具有重要意義。
鏈球菌有致病性和無致病性兩類。外觀為卵圓形或圓形,以鏈狀排列較為常見,也可見單個或成雙存在。該菌為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培養時需要在培養基中加入血液、血清,并形成草綠色溶血(α型)或完全溶血(β型),前者致病力較弱,后者致病力強,稱為溶血性鏈球菌。經固體培養基培養多見短鏈排列,在液體培養基中多見長鏈排列。大部分鏈球菌在幼齡培養物中可以見到莢膜,但不見芽孢,大部分無鞭毛,經革蘭氏染色為陽性。
目前已經鑒定出35個莢膜血清型,即1~34型即1/2型,其中2型流行較常見,王楷、熊忠良等在《重慶地區表觀健康豬中豬鏈球菌的檢測》中顯示,重慶市17個區縣(市)定點屠宰場1360份樣品分離到225株豬鏈球菌,檢出豬鏈球菌2型、7型、9型、1/2型,提示重慶地區健康豬群帶菌現象普遍。我國曾分別在江蘇省、四川省發生過2次嚴重的豬鏈球菌2型疫情并導致人感染死亡事件,因此,豬場養殖人員、獸醫工作人員、食品工作人員、消費者等要高度重視該病。
該菌對高溫和普通的消毒藥抵抗力較弱,煮沸即可將其殺死,太陽光直射2h也可將其殺死,但在冷凍條件下6個月特性不變,0~4℃可存活5個月。
患豬鏈球菌的仔豬多由母豬經呼吸道、損傷的皮膚和黏膜傳染。常年均可發生本病,在飼養管理不當、環境衛生差、冷熱不均等條件下,豬只抗病能力降低時即可發病,在7-10月容易出現流行。
超急性型病豬突然發病,不見任何臨床癥狀而死亡。急性型病例可表現高熱,精神高度抑郁,食欲不振,采食量下降或不采食。隨著病情發展可見明顯的神經癥狀(共濟失調、肌肉震顫、麻痹等)、呼吸困難、驚厥、關節炎、跛行和流產等癥狀。
對超急性型和急性型病程極短的病死豬剖檢可見腦脊膜、淋巴結和肺臟充血,腦脊膜炎最典型病理變化是中性粒細胞彌漫性浸潤。如發生關節炎可見纖維蛋白性多發性漿膜炎,關節囊增厚,關節炎增多。如發生心臟病變可見纖維蛋白化膿性心包炎、機械性瓣膜性心內膜炎、出血性心肌炎,心包積液,暴露空氣易凝固。還可見到纖維素性肺炎、支氣管肺炎、淋巴結化膿和敗血癥(各漿膜、黏膜、器官組織出血。)
根據明顯的神經癥狀、關節炎、淋巴結化膿、敗血癥、腦脊膜炎等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結合流行病學特點即可做出初步診斷和鑒別診斷,確診應進行實驗室檢查。
1.鑒別診斷。以敗血癥為臨床特點時需要與豬瘟、豬副傷寒、豬丹毒、豬肺疫、弓形蟲病、藍耳病等進行鑒別診斷。以神經癥狀為臨床特點時應與豬偽狂犬病、乙型腦炎、李氏桿菌病、仔豬水腫病、弓形體病等進行鑒別診斷。
2.實驗室檢查
1)細菌學檢查。無菌采集病豬或病死豬的膿汁、關節液、心血、肝臟、脾臟等病料進行觸片或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進行鏡檢,見到大量球形或卵圓形、大多為鏈狀排列即可確診。
2)細菌培養。將無菌采集的病料接種血液瓊脂培養基,如有鏈球菌可見到灰白色、透明、濕潤、露珠樣菌落,并出現β溶血環。
1.消毒隔離。保持豬舍清潔、干燥、通風,及時清理糞便、污物,定期消毒,降低環境中鏈球菌的數量。對病豬執行嚴格的隔離診斷、治療原則,及時治療,污染的環境徹底消毒,避免形成傳播。對受威脅或頻發豬群進行疫苗接種,可有效防止該病的發生。
2.檢疫。對豬群進行檢疫,尤其是有病豬存在的豬群,對體溫升高和表現臨床癥狀的進行隔離診斷、治療。
3.治療。治療該病主要使用抗菌藥物,為了提高治療效果應進行藥敏試驗。彭少靜、鄧華英等在《重慶地區豬肉樣品中豬鏈球菌污染、血清型、耐藥性及致病性》中用藥敏紙片法檢測18株細菌的耐藥性,發現對青霉素類和頭孢菌素類藥物100%敏感,對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和磺胺類藥物耐藥性嚴重。
4.公共衛生。在養豬生產中要注意個人防護,對疑似豬鏈球菌病例應及時請獸醫確診,并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