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生物學特點和理化性質,因而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后的吸收效果也存在差異性。為了提高病危豬的治療效果,降低病危豬的死亡率,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臨床中關于不同給藥方式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腹腔注射在病危豬的臨床治療中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不過,腹腔注射在治療病危豬時,因為病豬的身體的差異性、病癥差異及受其他因素影響,其治療效果也存在差異。本文將探討腹腔注射在病危豬治療中的應用。
1.腹腔注射治療的范圍。適用于腹腔注射治療的情況包括以下幾類:1)身體處于脫水狀態、難以找到靜脈的病危豬;2)部分患有血液疾病(如敗血病、貧血病等)的豬,靜脈注射困難時也可選擇腹腔注射治療;3)受病情影響導致嚴重貧血的病危豬;4)急性痢疾造成嚴重脫水的病危豬;5)身體異常虛弱,病癥較為復雜,生命體征衰退時可應用腹腔注射。
2.腹腔注射的注意事項。腹腔注射雖然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但不宜長期應用。應用腹腔注射治療病危豬有許多注意事項需要遵循,否則會適得其反。1)病危豬腹腔注射時首先應該根據實際確定注射部位,其次需要根據情況選擇與注射部位相匹配的針頭。2)腹腔注射的藥物應該為等滲性較好的溶液,且腹腔注射的藥物不會對病豬其他組織器官及其身體造成負面影響。3)等滲溶液的溶劑一般是濃度為0.9%的生理鹽水或濃度在5%的葡萄糖溶液。4)腹腔注射藥物中應不含刺激性藥物,如維生素C。5)腹腔注射的藥物不宜選擇難以溶解或具有沉淀作用的藥物。
3.腹腔注射技術。腹腔注射具有較高的技術性,要求注射人員熟悉并掌握腹腔注射技術,具有選擇最佳注射部位、把握注射深淺度的精湛技術。技術人員為病危豬注射時需要注意注射次數和注射劑量,考慮病危豬的病情需求和身體對藥物的接受要求。藥物劑量太少、次數太少難以起到治愈的效果,過量或次數太多病危豬反而會應難以接受增加身體負擔。腹腔注射藥物一般在2h內即可吸收,因此一般建議腹腔注射次數每日2~3次,具體根據病危豬實際情況酌情調整次數,并密切觀察豬腹腔注射后的臨床反應,做好臨床記錄。連續腹腔注射時間建議不超過3d,3d后觀察病危豬的臨床治療反應,及時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配合治療。
1.注射準備。腹腔注射前需要準備大小適中的注射器、注射針頭、注射藥物等。常見的注射器包括吊瓶、推注注射器及金屬注射器等。金屬注射器一般為10mL、20mL兩種,針頭一般選擇12~18號,針頭一般為2~7cm。選擇注射藥物時應該選擇易于吸收,并與其他聯合藥物無藥理反應的藥物。吊瓶輸液器一般選擇一次性輸液器具。
2.保定處理。腹腔注射具有一定的疼痛感,病危豬在治療過程中難免掙扎。為了防止病危豬掙扎造成注射失誤影響注射位置的準確性和注射深淺度,腹腔注射前應對病危豬實施保定處理。保定處理可選擇保定架,也可選擇直接捆綁。不論是保定架固定還是捆綁固定,對綁扎部位要進行保護,防止對病危豬身體造成二次傷害。
3.選定部位。腹腔注射的部位因病危豬大小差異而不同,考驗的是注射人員的注射經驗和注射技術。一般仔豬注射部位在肚臍至趾骨的前端距離中部位置,距離仔豬的腹部中線距離需要在2~5cm之間,育成豬在雙側的肷部腹壁位置,或腰椎橫突、髂外結節等位置。臨床腹腔注射還需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以上位置僅供參考。注射時注射人員應該右手持主色器,左手控制注射的速度。
綜上所述,腹腔注射是治療效果僅次于靜脈注射與吸入給藥的治療方式,因此在治療病危豬時具有較好的藥物吸收效果,有助于加強治療效果。同時腹腔注射在臨床應用中受病豬病癥差異性和藥物特性的影響,有許多的注意事項。應用腹腔注射治療病危豬時應結合病豬的病情和所給藥物的生物學特點和理化性質,選擇生物利用度較高的藥物進行注射,注射過程中要注意注射部位、注射器以及注射深淺的選擇,選擇大小合適的針頭和安全的注射部位,防止注射過程中刺傷其組織器官,對病危豬造成二次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