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奇
(北京一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86)
自媒體是網絡時代發展產物,其不僅滿足當代人們對媒體發展提出了基本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傳統新聞媒體受時間、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影響。在這一問題的發展背景下,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就變得不再受用,不僅生產速度較慢,而且傳播速度遲緩,難以滿足人們對新聞提出的時效性需求。在這一發展背景下,要想保證新聞行業的長久發展,就不得不將新聞的生產過程進行創新重組,保證融合發展,從而實現新聞產業的持續推進。
自媒體,也被稱之為公民媒體和個人媒體,它主要是指一些平民化、自主化和私人化的傳播者,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將現代化手段和電子信息技術等進行應用,向大部分公眾或是特定個人等進行傳遞的新聞媒體,這種傳遞方式包括規范性和非規范性兩種。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這樣的自媒體主要有百度貼吧、微博微信等[1]。
新聞生產從廣義上講就是指新聞機構以及相關的從事人員選擇、整合以及傳播新聞的過程,它主要是由生產主體、生產對象以及所形成的生產關系構成。在自媒體的不斷沖擊下,新聞生產從傳統的生產模式向自媒體平臺轉變,通過與觀眾進行互動來進行生產。表現出生產的及時性與廣泛性與互動性等,無論是生產主體、生產客體還是生產關系都發生了重大的變革[2]。
傳統的新聞生產理念與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中,媒體一直以來都壟斷著解釋與發布信息的權利,公眾對于媒體的要求也僅僅局限在有料可讀的低向度上面,這使得媒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我完善與自我創新的能力。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自媒體的發展超過了想象,傳統媒體在傳播思想以及技術手段等多方面的內容與自媒體相比較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傳統媒體已經很難在繼續生存下去,因為,讀者的閱讀方式改變了,傳播的方式改變了,企業得營銷模式也改變了。
新聞生產的新技術主要受到大數據、移動終端以及社會化媒體這三方面的影響,從新聞生產與新聞消費方面來看,社會化媒體影響的核心主要就是用戶成為主導[3]。移動終端不僅是新聞生產的工具也是信息消費的工具,在繁多的數據信息以及移動狀態下發現、選擇以及傳播有價值的信息成為對每個媒體人主要的要求。大數據不僅可以成為新聞報道的內容,還可以通過這個方面掌握受眾的心理以及喜好,通過數據信息對受眾的心理、行為習慣以及需求進行充分的分析與探究,從而提供出更加符合受眾需求的新聞報道。
自媒體的核心就是將內容當成是產品來經營,傳統媒體壟斷產業鏈的形式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不復存在。即使傳統媒體擅長的內容生產方面也不再是一種優勢,自媒體企業主要是以關系產品、服務產品以及終端產品為突破點,然后在擴大生產領域的范圍,使得向內容領域的擴張可以順利進行。傳統媒體從內容產品向其他領域進行擴張顯得非常的困難。根據平臺的完善以及關系的轉變,傳統媒體在向自媒體轉型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自身優勢打造個性化的產品,在新聞生產方面更加的專業化,滿足受眾的多樣化需求,在市場中站穩腳步。
在產品的產出創新過程中,新技術的作用將會更加突出,新技術的應用對于產品創新有著決定性的作用與影響。在新聞生產未來發展的道路上,服務產品可以成為用戶行為數據的采集平臺,與關系產品中的數據信息一起,通過大數據系統可以準確的描繪出用戶的肖像,為新聞生產與信息服務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依據[3]。此外,還可以通過用戶生產的內容與媒體的整合,這些可以成為新聞信息的再生產,進一步打造個性化的服務。
在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主要是大眾傳播機進行實現,根據相關規范促進其新聞產品的生產,然后將分銷渠道進行應用,促進新聞向大眾的傳播過程。但是這種傳播形式存在著某種不足。在新媒體的發展背景下,其給予了大眾一些受限的傳播權利,使大眾能夠在各大媒體網站發表言論,并對信息進行自由定制,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賦予其創造并傳播的權利。而自媒體傳播,則有效的促進了傳播渠道,賦予了人們言論自由權,將傳統媒體機構媒體對傳播渠道進行霸占的情況打破,宣布個人傳播時代的來臨。
就傳播組織來說,其是社會信息流通工作中中介結構,就新媒體來說,以微博為代表的自媒體發展將傳統媒體的傳播結構進行打破,促進信息發布傳統途徑的下移,使得公民都能夠行使自己的傳播權利,將傳統媒體主導傳播格局的情況進行了顛覆。
同時,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促進了信息多維傳播格局的形成,傳統媒體掌握著信息的大范圍傳播,其具有擴散壟斷權力,使得大眾不得不成為沉默的大多數。而隨著自媒體時代的發展到來。信息將促進多為傳播格局,信息不僅能夠被個人創造,而且還能由個人進行傳播,使得機構和個人發展并存的局面得以生成。
在傳統的新聞生產過程大致是這樣的:記者發現新聞線索前往現場進行采訪或者是聯系當事人,然后經過分析、撰寫、編輯最后進行播出。而新聞生產在未來的發展中將會是一種新型的電子媒介人,依靠技術與人的相互融合并進行創造。以人為本,合理的選擇媒介,可以完善某個媒介的不足之處,從而滿足人們的多樣化需求。最終實現媒介與人之間的脫離,生產主體自由化。社會協作的高效率將直接作用于新聞生產的未來發展。
新聞生產工作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將傳統新聞工作進行改造和再生產,新聞生產的流程再造主要解決這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多媒體化的內容生產,在對新聞收集的過程中將會是多媒介共同操作的。其次,對于收集來的內容需要經過一個評估中心,對收集來的新聞素材進行一定的價值判斷,決定素材是否可以繼續使用。最后,解決新聞分發的問題,不同形式但是相同內容的新聞產品可以在設定的渠道內順利運行,進而保證新聞產品可以全方位的傳播。此外,還需要注意新聞產品到達用戶之后的反饋問題,對于用戶的反饋要進行充分的分析[4]。新聞業還需要對新聞從事者進行培訓,提升其技能外,還需要對新聞編輯部進行資源優化,協同新聞生產。在融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并不是需要某個記者獨立完成所有的新聞業任務,有的新聞從事者擅長收集數據信息與圖像資料,有的有的新聞從事者擅長創作感人的故事,有的新聞從事者擅長解釋材料。新聞的分配方式會隨著終端用戶以及便攜式技術而不斷的改變,根據受眾的需求不斷的進行調整。
最后,其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還需要促進傳統新聞傳播和網絡自媒體傳播的融合發展,就當強網絡媒體對傳統新聞傳播理論的沖擊現狀來看,傳統新聞傳播具有較久的發展歷史,其理論基礎和發展經驗、客戶需求等都相對成熟,在市場發展中具有一定的位置。而自媒體傳播的出現,不僅具有較強的新穎性,能夠有效滿足人員對新聞的根本需求,而且其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保證人們隨時隨地的實現信息傳播過程[5]。在這樣的發展情況下,要想保證傳統新聞傳播理論的建設,則還需要將二者進行有效的融合,將自媒體傳播和傳統新聞傳播的優勢進行結合,從而促進新聞傳播行業的不斷完善。這樣的結合可以促進電視新聞在手機客戶端上進行實現,促進手機媒體的應用等。
針對自媒體時代下傳統新聞生產的變化與發展問題展開分析,需要相關工作人員能夠對自媒體時代的發展背景進行明確,進而對新聞和其新聞生產過程進行分析,從實際問題進行入手,促進傳統新聞生產過程的改變,并給出其未來的發展建設策略,不但促進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將傳統新聞進行重組,將計算機應用技術等進行應用,從而保證行業得以建設推進,能夠在提高新聞生產質量的同時,滿足人們對新聞時效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