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朋朋
(福州理工學院,福州 350000)
20世紀90年代我國曾對個人破產制度掀起過一股熱潮。近幾年來個人債務糾紛數量飆升以及實踐中個人破產替代性制度所表現出的缺陷使得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呼應越來越強烈。
1.1.1 民事強制執行中的參與分配辦法
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頒布的《 關于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88-96條中詳細規定了民事強制追償債款、物品的辦法。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又明確規定要保留被執行人及其扶養家屬的生活必需品。
1.1.2 高消費限令
2010年7 月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規定法院可以禁止被執行人從事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高消費行為。若被執行人有違反上述規定,可根據《民事訴訟法》第102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313條等處以拘留、罰款或追究刑事責任。
(1)《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內容過于簡單,其賦予法院對債務人的信息公開權和處罰權、對確有隱匿財產者固然是有力約束,但對確無財產者,這些措施將給其貼上‘逃債’或 ‘失敗者’的標簽,極大地削弱其繼續努力工作的動力,而且實踐中法院未能實現對被執行人的有效監督,我國以現金消費為主的現狀使法院利害關系人都無法有效監督被執行人消費情況。
(2)參與分配制度的社會接受程度較差。就債權人而言,由于參與企業破產分配制度周期長、保障不高,債權人肯定選擇對其限制少、保障更有力的制度。參與分配制度只會使債權人在多個強制執行程序間奔走,遠不如一次性破產程序省時省力。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與國際經濟市場交流越發密切,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國門謀求發展,因此在涉及到國際私法領域個人破產經濟糾紛時,國外很多國家法律體系中都有個人破產法律條款,某些條款難免與我國經濟法律體系發生沖突。我國立法機構可以從實際環境出發,借用德國等個人破產法律制度經驗,建立我國的個人破產法律制度體系。
隨著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國居民個人信用消費蓬勃發展已初具規模,各大金融機構、網絡支付平臺都紛紛上線個人信用貸款、個人商業貸款等金融服務。伴隨這些信用型金融借貸服務發展,在這種背景下,為了保證我國經濟市場穩定,構建個人破產法律制度,保護金融機構及公民經濟利益迫在眉睫。
目前世界各國的個人破產立法主體模式有商個人破產模式、消費者破產模式、一般個人破產模式三種類型。筆者認為,我國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采用一般個人破產模式最為適宜。其一從主體角度來看,自然人和非法人主體如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對商事活動的參與已越來越模糊與深入。加之互聯網平臺導致個人的普遍商化使得經營主體與一般法律主體相融合,民法規定的公民和個體戶、合伙企業和個人區別越來越小。其二從行為上看,隨著公民參與市場經濟活動的增多,性質模糊行為變多如一些職員購置多套房屋從事房屋投資或者租賃,也有一些職工炒股的資金和數量達到一定規模等。雖然行為主體不是商法上的主體,但行為卻符合商法經營性質。因此采用一般個人破產模式更能協調好不同復雜情況的破產,也減少法律沖突。
(1)優先適用簡易程序
個人破產一般債權人人數較少,債權債務關系相對單一,采用簡化的程序環節也可以節約司法資源。如果少數個人破產案件債權數額答債權人多,關系復雜時參照適用一般破產程序。
(2)建立前置程序
設置前置程序可以對個人破產案件的進行有效篩選。實務中可以嘗試建立債務清償庭外和解程序和庭內和解程序,兩個程序都失敗后再進入正式的破產審判程序,這樣能賦予債權人充分的知情權,也能減輕審判機關的負擔。此外還應賦予和解協議較強的執行效力。
當然,我國個人誠信制度尚不完善,債務欺詐現象較多,個人破產制度也存在被濫用的可能,在構建過程中需要提高破產門檻,設置財產扣押、失權復權、限制高消費等制度預防制度被破壞。
為了保障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理順相關法律關系,我國應從法律角度構建完善個人破產法律制度,采用一般個人破產模式,提高個人破產申請門檻,建立完善破產免責審核機制和債務調整機制,合理扣押個人破產申請者財產,避免個人破產申請者利用破產程序逃避償債責任,切實保護債務人合法經濟權益,化解債務矛盾。